3月8日讲座简讯:当代大学生与当代新乡村建设
时间:3月8日周六上午10:00
主讲人: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培举(农民企业家)、张砚斌(南马庄合作社书记)
地点:书社(北大资源宾馆1308室)
何老师开场说,通过几年的实践,她发现在农村做事必须是一个混合团队,里面至少包含四种人,一是知识分子,提供点子;二是大学生,起发动、宣传和组织的协助作用;三是体制内的干部,他们很会做工作,很了解农村;四是农村的经济精英、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他们是农民主体中的带动者和积极者。这是四支力量。
何老师总结了新乡村建设中的三层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增收本位,要让农民增收。不起增收作用农民是没有兴趣参加乡村建设的。但是光口袋的钱多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原来是落后有问题,现在是发展之中和发展之后还有问题。比如村庄内部贫富分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肥力下降。
第二重境界是和谐本位,也叫福利本位,要让农民觉得日子过得心里舒服、精神愉快。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不光少数人富起来,还要让大多数人富起来。不光要物质富裕,而且要精神富裕。这就要考虑组织与制度建设,让经济增收有个和谐的载体。
第三重境界是生态本位,要让经济增收不危害他人,也不危害母亲一般的大自然。农民当然要挣钱,要活得高兴,也要让大地母亲也高兴一些。另外,全社会所有人都要考虑能不能吃到健康的粮食,我们吃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何老师一直在推动城乡互动合作社,因为每个要吃要喝的人都可以关心三农,维护生态。
接下来,何老师讲了大学生在新乡村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她说任何一个辉煌的社会过程都与大学生相关,大学生是思想的晴雨表,何老师本人这几年就深受大学生热情的鼓舞。现在社会上做人做事的方式成千上万,何老师希望大学生出现在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和行动中。做人做与基层农民站在一起的人,做事做与新乡村建设相关的事,做研究则做广大农村中新亮点的研究,形成话语。
何老师最后强调说,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小摄知识分子干的事,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还有干部、还有企业家,很多很多阶层。兰考的事根本不是几个人干的,而是加入洪流。这样就能成才,就能做事。
接下来,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企业家张培举发言。他说自己是个农民,自己发家致富后,看看村里的乡亲还生活在艰苦环境中,就想为村里做点事。
张培举主要谈了生态农业问题。目前我国有18亿亩耕地,粮食不够吃,每年要进口360亿斤,并且进口还在增加。五千年土地没有褪化,三十年化肥农业使土地板结了,化肥的使用使农村生态环境在遭受破坏。土地板结使雨水不能渗到地下,进一步让水位下降,水资源在减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马庄合作社通过种有机水稻,在两个月内使20公分的松土层增加到了35公分。张培举说他做这个事很幸福,成功了很好,失败了承受得起,给后人留下经验。要保护家园不是一句口号,怎样给后人留个好环境。书本上很好说,但是要付诸行动。
最后,张培举建议大学生经常下农村去研究、行动,做企业的要多向农业倾斜一下。他说现在国家农业政策很好,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还有什么理由不为新农村建设付一分力量?
然后是南马庄合作社张砚斌书记发言,他具体讲了自己村的发展情况。他们村04年起从文艺下手,大家从精神面貌上有了很大改观,开始关心村里的事情,消除了干群矛盾,奠定了发展经济的基础。之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其中最著名的是无公害大米协会,到现在已有310户参加了协会,达到了市场要求的模式,拿到了商标和认证。后来就有了在“教授卖大米”的故事。无公害大米现在已是河南省名牌。
此外,合作社还以400元每亩的价格接管了村里无人耕种的500亩地,派人来管理,形成集体规模。搞无公害大米协会时,开始老百姓分散种,还是有偷偷打药施肥希望尽量多收的现象。现在几个人种几千亩地,和过去生产队一样,生产安全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张支书估计五年内村里一半的土地(1500亩)会成为集体的土地,外村还会有加入的土地。
更进一步,村里把食用菌合作社、股份制米厂和农贸市场等几个专业合作社共同成立合作联社。经过上级批准,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现在合作社的农民可以写入党申请书。邻村也在效仿他们,成立了养猪、养蚕合作社,农村有30多个合作社。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健康的发展方式,不管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希望大家有时间去兰考指导工作。
之后,何慧丽老师及张总、张支书热情回答了在场各界人士的即兴提问。讲座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自编自演的农家秧歌结束。收获了全场的掌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