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强震后夏秋洪水趋势初探
讲座简讯
主讲人:徐海亮
时间:2008年7月19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点:北大资源宾馆三层1308室(01062760856)
主办:书社/网站(http://www.wyzxsx.com)
5·12汶川强震之后,灾区重建和洪涝灾害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社会各界都在关心:震后我国是否会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徐老师就此问题从科学普及角度向我们作了分析,并演示、引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图片,讲述自身的经历与体会。
讲座开始,徐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光明日报4月8日的一篇文章《重大灾害往往相互关联》,文章指出了重大自然灾害往往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只要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整体思维去研究,有些过去不能预测的灾害,就有可能去认识和预测。
随后,从五个方面作了深入分析:
一、强震前后降水变化变化观测
引述了气象局高原气象所的研究:通过1961-2008年四川M s6.0级以上地震前后距离震中东西、南北两个经度范围内月平均降雨量距平百分率曲线,认为在地震前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震中区附近降雨量呈减少的趋势;而在震后约半年内,降雨量呈增加的趋势。并对汶川地震区未来几个月降雨量的可能变化作了以下概括:
(1)地震前约半年,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地震后约半年,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呈增加趋势。地震后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基本上都大于地震前。
(2)汶川大地震前5个月,其附近地区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趋势。据目前的降雨量情况,如果5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大于零,并依据地震后降雨量的统计特征,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的降雨总量将可能高于历史同期。
之后,徐老师引述了“20世纪8级以上强震与洪水关系”“1976年以来中国六级以上大地震与洪水的对应关系”、 “全国任意时段雨量”、 “2008年上半年逐月全国降水量距平”,说明在今年和过去,重大地震灾害之后,的确降水出现明显变异,一些强震与一些后续重大洪水有某种关联。
二、冬半年来海温与极冰状况
通过2007年12月赤道太平洋海温及距平分布图、南半球海冰密集度及距平图,可以看出07年北极极冰面积创历史新低,07-08年南极极冰面积创历史最大值。南极冰盖面积10-2月虽有减少,但距平仍为正值。
徐老师引述相关研究,认为(夏半年)南极冰盖面积大小与来年(北半球夏秋)黄河径流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极冰的极端变化状况可能预示华北今年会有大水。
三、青藏高原降雪积雪和热源变化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影响和决定着我国和东亚的气候形势。从高原研究看:近50年,特别是近20年,高原及附近地区春夏季大气热源持续减弱,高原积雪出现年代际增加。尤其是春季积雪,1977年出现由少转多的突变。
高原积雪和春夏季大气热源呈显著负相关,大气春夏季热源持续减弱,导致南亚和东亚季风减弱。
高原大气春夏季热源和长江中下游降水呈反相关,与华南和华北降水呈正相关。高原冬春季积雪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正相关,而华南华北则反相关。春季积雪比冬季积雪的影响更大。
徐老师特别指出,2000年以来,高原积雪显著减少,对应长江流域降水减少。降水偏丰区似在向长江以北推进。
四、典型年夏季旱涝及环境场
徐老师总结了典型年夏季降水和环境场等要素,举例1958年、1963年、1981年、1996年,都有可以类比、参考的一些物理因数、强地震情况,而这些年大江大河均发生过大洪水。
五、2008年异常形势
2008年,强热带风暴罕见地登陆缅甸,印度雨季提前两周来临,南海夏季风爆发早了两个星期,太阳黑子活动出现极端低值,我国冬春出现大面积雪灾,青藏高原气温和积雪异常状况发生,南方九省5月下旬到6月中旬,降水出现1951年以来的最大值。徐老师从这些现象和上述环境条件认为,在华南暴雨洪水之后,华北地区,黄河中下游乃至海河可能多水。
讲座临近结束,徐老师担忧如果在2008年发生类似1996年的Ⅲ型(并复合Ⅱ型)洪水,将是从南到北各大江河迭次发生、持续不断、连续超标、险象丛生的极端性洪水,而且使我们的防灾减灾体系在极端性雪灾、强震之后疲于连续作战。这样的夏秋暴雨洪水趋势将给北京奥运会带来不利的冲击,需要认真应对。
虽然在2008年我们遭受了严酷的自然灾害沉重的打击,为此损失惨重,但我们依然要坦然勇敢面对,文明正是在应对自然的严峻挑战中,发展和升华的。徐老师用“保安澜、保安宁”六个字结束了此次精彩的讲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