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4月11日)讲座
主题:高考制度出路何在?
主讲人:谢小庆(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著有《心理测量学讲义》、《因素分析》、《洞察人生--心理测量学》等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1985——1997担任国家教委全国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1997-2000被教育部考试中心聘为兼职研究员。1999-2000曾在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从事博士后研究。)
时间:2009年4月11日星期日下午2:30
地点:书社(海淀区苏州街18号院1号楼长远天地C座1单元901室,电话:010-62760856)
主办:书社
参加范围:感兴趣者皆可参加。
讲座简讯
2009年4月11日下午,书社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谢小庆博士作了主题为“高考制度出路何在”的讲座。谢老师以教育领域中高考改革“没有出路”的说法为切入点,引出了“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需要向知识型、科技型转型,但是中国的教育并未为经济转型准备出必要的人才”的分析,以及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阐释,来说明高考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教育公平,而是为提高教育效率。由此,谢老师提出了高考改革的出路及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谢老师从07年夏一次《考试研究》杂志的编委会上,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同志讲到的关于“高考已经走向死胡同,但是没有更好的高校招生办法”说起,对教育领域中高考改革“没有出路”的说法提出质疑。从而引出了“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的问题。
把台湾和大陆家电下乡情况对比,联系上广电衰败原因可知,多年来中国大陆本土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显著提高,而且已经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候。中国与苏、美在原子弹、人造卫星、航天飞船等高科技领域不断扩大的差距进一步证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在加大而非缩小”。美对华“高科技禁运”、 为了买回一架空中客车A380,中国需要出口8亿件衬衣、珠三角鞋企一年关闭千余家等等都表明廉价劳动力、低人权标准、低环保标准等带来的经济发展的“蜜月”即将结束。中国的经济必须转型,但是中国的教育并未为经济转型准备出必要的人才。
至此,谢老师话题一转,讲到3月11日《常州日报》报到的一名高一男生跳楼自杀的消息。类似的报道到处可见。在百度以“学生 自杀”为条目搜索,结果达3,430,000条。谢老师指出,我们现在提高考改革,目的之一是为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为了改变青少年的普遍厌学状况,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高考改革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证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是为了挽救教育的“传道”功能。今天在高考指挥棒驱使下的“应试教育”中缺乏“爱心教育”的问题,是比“应试教育”挫伤儿童好奇心和摧残创造力更严重的问题。
教育的第一职能应是发展学生的人格,其核心是品德。其次才应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再次才应是传授学生以知识。20多年前,谢老师曾批评当时的教育本末倒置,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发展能力,更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人格。20年来高校招生改革脚步迟缓,局面丝毫没有扭转,因此造成严重后果。
大学毕业生本来应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不幸的是,一些“宝贵资源”经过教育却被转化成“人口负担”。 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即待业”的严峻局面,已经将教育的“低效率”问题凸显出来,已经将高考逼向非改不可的境地。
高考改革的目的不是维护公平。
科举制不可谓不公平。单间、弥封、誊录、搜身、惩治舞弊的公正性;妇孺皆知,“不浃辰而周闻天下”的公开性;百里挑一,皓首穷经的竞争性使科举制的形式近乎完美。但形式近乎完美的科举却遭到几乎所有近代进步思想家的切齿痛恨。顾炎武、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无不对科举制恨入骨髓。科举制最终迫于“文无经世致用之臣,武无统兵御敌之将”的局面,迫于“圣阙涂炭、祖陵震动”的局面,在朝野的共同指责声中被取消。科举被取消,并不是由于科举“不公平”,而是由于科举“无效率”,不科学。
再看1977年为什么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不是为了“教育公平”,而是为了“教育效率”。
多数情况下,考试都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今天,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不允许在小学和初中入学中采用考试。为什么?就是因为采用了考试就损害了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就是因为采用了考试就损害了每个儿童都应平等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
不论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是就测量专业的学术界而言,近期都还看不到人们在测验公平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的前景。现阶段关于公平性的研究尚不能对任何测验公平问题做出简单的回答。过去的30多年没有研究出任何分析方法可以表明公平或不公平,也没有一种清楚的程序可以避免不公平。因此,评价考试质量的首要考虑是有效性,即效度。现行高考缺乏有效性证据,没有达到科学性的要求。
即使取得有效性证据,即使达到科学性的要求,也只能作为招生的参考之一,而不能是唯一标准。
鉴于此,谢老师指出高考改革的出路在于:
在招生中,降低考试所占比重;
在考试中,增加能力所占比重。
现行招生制度不合理之处很多,最不合理的是在招生决策过程中高中教师没有发言权。不能授予高中教师发言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缺乏信用环境。制约机制的形成,信用环境的建立,难争朝夕。因此,需要“中国特色”。
而方案的核心就在于给高中教师发言权,用统一考试来制约高中教师,保证他们正当使用自己的发言权。统一考试仅仅用于校准高中成绩,完全与个人脱钩。统一考试成绩仅仅是高中成绩的“外铆”。
这一方案可以理解为:以统一考试评估高中,按评估结果(即高中质量)给高中分配大学名额,由高中将名额分配到人。大学只能按分数录取。
这一方案可以理解为:以统一考试作为“跨学校流通货币”。各个学校的分数因没有合理“汇率”而无法流通的“本校货币”。统一考试相当于黄金或美元,借助统一考试,可以建立起“本校货币”之间的合理“汇率”,实现“本校货币”的流通。
这一方案可以理解为:以统一考试给“工分”赋值。统一考试不管“评工记分”,由各个高中自己“评工记分”,统一考试仅仅决定“分值”。在高中校内进行的“评工记分”将受到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和媒体的监督,将借助“公开性”来保证公正性。
近20年教育测量学关于考试分数可比性(等值)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这一方案提供技术保证。
这一方案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得到统一。
这一方案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评价取代了单纯笔试的评价。
这一方案使所有的学生、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媒体都参与到监督过程中,而不仅仅由纪律检查和监察部门进行监督。
高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发达的网络环境,是这一方案得以实施的条件。
高考改革不是选择最佳,而是避免最劣。“普遍厌学”劣于个别的“权钱介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