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活动 > 乌有讲堂

高梁讲座简讯: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

三冰 · 2009-04-22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周六(4月18日)讲座

主题: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

主讲人:高粱(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点:书社(海淀区苏州街18号院1号楼长远天地C座1单元901室,电话:010-62760856)

主办:书社

网站:http://www.wyzxsx.com

参加范围:感兴趣者皆可参加。

讲座简讯

书社于2009年4月18日(周日)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粱老师做了《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的主题讲座。高老师的讲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新中国前三十年工业化建设情况;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这个话题有一个背景。去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讨论中,带出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对改革前的30年如何评价?有人把改革前30年的经济建设说成一无是处,隐含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合理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中央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对此怎样理解?

第一、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工业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经历了三年经济恢复,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三年调整,文化大革命等。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一穷二白。早在19世纪中叶中国就开始搞洋务运动,但是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现代工业的发展并不成功。1927-37年的所谓“十年黄金时期”,国有资本占全部工业的10%左右,外资(主要为日资)占到30%—50%左右,实际上还是依靠外部投资,也就是半殖民地的工业发展。加上抗战和内战的摧残,1949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才27美元,是当时亚洲平均水平的60%,还不如印度。当时的钢产量是15.8万吨(解放前最高年份为50多万吨),粮食产量为1.13亿吨,5亿多人口就这么一点粮食,广大老百姓能吃饱饭吗?

1949年到1952年新中国干了几件大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到52年我们的工商业和农业全面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是以农业的合作化集体化为依托的。当时中央不少同志认为,农业要从个体经营为主逐步向互助合作过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争取在十五年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历史地看,如果当时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城市计划经济体制和农村集体化,就很难想象会有“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大发展。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穷国要较快地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没有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和动员,速度是快不起来的。这也说明了,我们新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政府的组织执行力是很强的。这是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造就的真正为人民的政府。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追赶有两条基本道路。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主要依靠借债或引进外资,如果内部运转低效,那么就会陷入债务陷阱,多少年还不清,或者成为外国资本的附庸。旧中国就是这样的情况。另一条道路就是依靠国家动员,强行提高积累率,统一调动资源,苏联就是这样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的工业化。苏联从1927年开始“一五”计划,十年翻两番,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为反侵略战争及时做好了准备。

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在“一五”期间,在苏联援助下,我们计划了694项较大工程,其中有156项重点工程,到“一五”期末80%已完成或投入运行。“一五”时期,我们几乎是从无到有地建立了现代重工业的基础。第一辆汽车出厂,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上天,第一座机床厂和电子管厂建成,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等等。

当然,我们为此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我们重工业建设起步时的经济基础,比苏联的一五时期差得多,工业化所需资金只能从农业中获得。同时要在保证农民基本生活的情况下,调出余粮供应城市居民。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的初衷,就是要通过国家垄断粮食购销来保证城市供应,但客观上起到了“剪刀差”作用,将农民的生活水平压缩以支援工业建设。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到因国家多征购800万斤余粮引起社会怨言的事情。总之,当时的合作化和粮食统购统销,是在客观上适应了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战略方针。《论十大关系》集中反映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学习国外建设经验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应中国特点的建设道路的努力和成果。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消费和积累的关系,国内建设和国外的关系,总之就是要实事求是,走又快又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从1955年到1857年,我们实现了全面合作化,1958年快步实行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起步时,确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如工农兵学商合一,吃大食堂,以及大炼钢铁和浮夸风。这是造成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1961年后中央出台“人民公社60条”,纠正了共产风,将农村单位重新划到了生产队,也就是30到50户的规模,核算体系划小,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的功绩之一,是把乡、村、自然村各层级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框架内,从而使国家行政管理覆盖到广大农村基层,这是历史的进步。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组织体系,才得以在其后20年,依靠农业自身的微薄积累,在广大乡村普及了初级教育、建立了合作医疗、社会救助体系,以及农机站、水利道路建设、文化传播网等等事业,使我们国家的人文发展指数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国民素质普遍提高,为我国后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五”完成后,是三年调整时期。我们要注意,1959年后苏联要我们提前还债,加重了困难的程度。全国人民节衣缩食,付出巨大牺牲,到63年底还清了所有外债内债。我们一方面稳定了农业,另一方面调整工业结构,调整积累消费比例,贯彻“工业七十条”加强管理,理顺体制,使我国的投资效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经济出现全面高涨。一大批工业和交通项目完工,如包钢、武钢等,机床制造满足95%以上工业需求。1963-64年大庆会战成功,“两弹”初步试验成功,国家建设走出了低谷,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三五”开始,有两个重大干扰因素,使我们的工业建设出现了曲折。

一是国外敌对势力的战争威胁。抗美援朝以来,帝国主义与反动势力对我们的封锁与压力是客观存在。1960年中苏关系逐渐走向破裂。1962年被迫打了一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4年美国扩大侵越战争,美机美舰逼近我国南大门。我们处在四面受敌的状态。这就迫使我们把更多的资源放在发展与军工有关的工业交通项目,进行“三线建设”这样的大规模布局调整。“三五”和“四五”期间,工业投资的30%以上都是三线投资。这一局面,直到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以后才有所转变,1973年后我们开始引进了一些技术装备。

二是10年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1967-68年全国秩序失控,工业负增长。1969年后秩序逐渐恢复,经济恢复平稳增长,特别是农业稳步上升。但是10年中,由于派性矛盾时隐时现,各种运动不时的折腾,工业效率的降低也是明显的。人民收入增长慢,消费品供应是处于统制经济下的短缺状态。我认为,这一时期的工业是“粘滞型”的增长,看看当时的统计资料,各项指标没有大的偏差。至于“文革后期我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的说法,它的政治含义超过了它的经济含义。

总的看,新中国前30年是艰苦创业的时期。1953年开始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在初期工业建设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30年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总产值的平均增速是6.1%,农业大体稳步增长,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1.6亿吨,增长到1978年的3亿吨。工业年增长是11%。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科学教育体系。这是在完全依靠自身积累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直到今天,也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但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也走了弯路,付出了重大代价。在我们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的国家搞计划经济,过分集中的行政性计划管理压抑了企业的主动性,长期把资源投向重工业,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必然挫伤工作热情。长期处于半封锁状态,与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拉大。所以,改革开放是顺应时代需要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正因为前30年建立了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基础,我们在1978年后的对外开放,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设想如果我国在1949年的基础上全面开放,与国外企业合作,那将是一种极其不对称的合作,我们将要付出比现在大得多的代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基本的现代工业科技体系,所谓开放就是全面依赖外部施舍,这样的工业化是缺乏经济主权、缺乏根基的,是无法自立的。没有经济和技术独立,我们就不能摆脱依附发达国家的地位,就是半殖民地经济。

杨振宁曾经就“中国奇迹”问题做过一次讲演,在凤凰卫视播出过。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高速增长,得益于政治领导的坚强统一,社会安定和强大的向心力,前三十年建立的工业体系和科学技术基础,大中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基础教育的普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的建立,医疗保障普及到城镇居民,等等多重因素。这些基本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建设成就,使中国具备了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基本条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决不能仅仅归因于市场化和对外开放。不看到这些因素,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旧中国也是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比今天低,怎么就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呢?所以,自然科学家们的见识,不比经济学家差。

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情况大体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这个时期我们还是在前30年基本的发展轨迹上,通过放权让利改革,激发了全社会微观组织的活力,形成了一个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发展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包产到户,农业得到恢复性增长,大大缓解了农产品供应的紧张局面。工业方面调整重工业偏重的问题,鼓励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当时还是短缺经济,面向居民消费市场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城乡流通的活跃,首先搞活了农村经济,这反过来冲击到城市的计划经济体系的生产流通。

1979年起,工业开始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进行计划物资价格等等配套改革,这是改革第一阶段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80年代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提出了沿海经济大循环战略,开辟了国际市场,拓宽了就业门路。

第二阶段,1992年以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全面推进了国企改革,计划体制,劳动分工体制,物资调配体制,价格体制被彻底打破,全面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我们的改革和俄罗斯的“休克式”改革的一个很根本的不同是,我国虽然也经历了国有经济的衰退,但由迅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增量,所以没有给我国经济造成太大的波动。

经过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大规模“国退民进”,目前,国有企业只在少数关系国家命脉的行业占有垄断地位,在一些行业已经完全退出。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三分天下的局面,市场经济格局大体形成。

60年的经济建设,我们初步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工业化的第一阶段目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村人口从78年82%下降到现在的55%。我们的成就是辉煌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或第四)大经济体。

现在我国钢铁、煤炭、水泥、合成纤维、铜铝铅锌等10种主要金属产量居世界第一,发电装机容量和造纸世界第二,合成橡胶、造船、汽车产能世界第三,炼油和乙烯产能世界第四。集装箱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纤维加工量占世界的1/3强。电视机、洗衣机、冰箱、风扇、电饭锅等产量占世界市场20%左右,猪轻革高档产品占世界的3/4,皮鞋占世界1/3;缝纫机占世界1/2。自行车出口占全球贸易量的2/3,羽绒制品占世界1/2,玩具占美、欧市场的40-50%(2004)。30年来,出口总量增长125倍,出口值中工业制成品由1978年的30%上升到95%。

总量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如:在三峡工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到自己承担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自主开发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大型计算机、载人航天、J10飞机,等等。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积累了一些长期性的体制和政策性的问题。

外贸和投资比例过重,内需不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发达国家强势竞争的压力等问题,那么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又好又快的发展呢?

所谓内需不足,就是多数人在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太少,没有钱消费。如何增加内需?有人提出要把国有资产平分,像俄罗斯一样一人一份;也有人提出学美国搞消费信贷。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内需不足的真正原因,是初次分配不合理,劳动与资本的地位不对称,工人在初次分配中得到的太少。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初次分配,实际上是在国内劳动市场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广大农民工与外国资本之间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这决定了广大工人工资的基本水准,难以跟上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就是贫富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1978年以前我们结构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消费品不足。现在是轻工消费品过剩,外向型经济过强,外贸依存度过大。外资拉动的出口占比达到60%,高技术领域占比达到90%左右,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占了我过GDP的55%左右,而外资在东部沿海的出口中占比高达96%。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太高,在全世界人口上亿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占到40%以上的,仅有中国一家。而且像我国这样投资占GDP的50%以上的,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家。

由于广大群众消费需求有限,搞基础建设,发展房地产,以及公路铁路、楼堂馆所,就成为工业巨大产能的主要出路。

改革开放初,我国人均收入才200美元。当时发挥低工资比较优势,依靠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工业是十分正确的战略选择。今天,我国人均收入已达到3000美元,再靠低工资搞外向型工业就是无法持续的。况且,几十年前美国可以通过它的巨大市场拉动四小龙的出口加工业,但中国这样巨大的一个经济体,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指望靠美国或西方的市场来拉动经济发展。所以,依靠低工资优势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已经走不通了。我认为,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含义。

过分依靠外贸和外资,给我国造成的问题是:

(1)在国际贸易不断恶化的前提条件下,我国处于和发展中国家争外资,竞相压价,提供无数优惠政策,以低工资来生产廉价的产品。

(2)过分依赖出口,过分依赖外资的方式,成为我国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3)外资无限扩张,对我国市场造成了严重压迫。

(4)过分依赖外资,造成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经济界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过分强调全球化的机遇而忽视风险与挑战,只看到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溢出的好处,没有看到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遏制和打压,和对我国自主型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本国产业升级的支持能力还很差,高新技术产业基本上无力与西方跨国公司竞争。没有自主技术的产业化,就没有产业升级,转变生产方式。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转变,任重道远。

所谓“融入”全球化,就是失去自我,放任外来势力主导我们的经济。有人照搬西方经济学,片面强调发挥比较优势,宣称只要有了“完全市场化、私有化”体制,就可以由市场力量自动实现产业升级,这只是一种假设,从现实情况看它是一种悖论,存在着很大问题。自主型的产业升级,自住型的产业创新,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政府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对本国企业的支持,对从业者的协调鼓励,那么我们高技术的核心工业在外资的压力下必然越来越萎缩。我们必须从市场化、全球化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关奇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星话大白|越南
  3.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4.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5.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6.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9. 戴雨潇:疑似国家公务人员雇水军散布假信息操纵舆论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10.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