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亡”看中国革命前的历史
——韩毓海乌有讲座简讯
(本社讯:通讯员灵均)8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做客大讲堂,发表了主题为“毛泽东与郭沫若——兼谈明亡300年时的一场争论”的专题讲座。
韩毓海,1965年生,作家,山东人。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师从孙昌熙先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鲁迅研究,1988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谢冕先生,1991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先后赴美、日任访问学者。韩教授著述甚丰,著有《新文学的本体与形式》、《锁链上的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摩登者说》、《红玫瑰到红旗:变迁的中国现代观》、《天下:江山走笔》等。2002年担任编剧的《我最亲爱的祖国》获中国电视金鹰奖,2004年《香巴拉的中国》一文获中国作协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而且多年来,韩教授一直坚持对新自由主义进行批判。
讲座伊始,韩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明亡”的历史历来为世人所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更因为明亡之期正是西方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时期。因而探究明亡的原因对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着特殊意义。
韩教授从1944年蒋介石授意陶希圣代为撰写《中国之命运》谈起,并逐步切入到“明亡”的主题。韩教授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认为,“明亡”主要是因为“流寇”和“外寇”共同所致。这里的“流寇”和“外寇”分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建州女真族。蒋介石认为中国的问题一直就是“内部问题”,于是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将矛头直指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对此,韩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蒋介石出于担心中国共产党会危及其统治而提出来以便扫清他的政治障碍的理论。
接下来,韩教授提到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韩教授认为,《甲申三百年祭》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韩教授对明初创后的繁荣昌盛至鸦片战争逐步走向没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韩教授认为,中国在这五百年间逐步走向没落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闭关自守和文明落后,而是因为:一、从宋明时期开始,封建势力极大的发展,吏治混乱败坏;二、1576年的海禁导致中国的金融和货币转移到了国外;三、明朝由于国家财政困难而走上严重的重商主义,而此时的“商”却不事生产;四、士大夫阶层昏庸无能。韩教授最后总结说,从明亡的历史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当前中国的影子,今天的政府必须吸取明亡的历史教训,不能重蹈覆辙。
韩教授又通过一些鲜活而真实的历史事实,解答了一些人对郭沫若与毛主席之间关系的误解——郭沫若并不是毛主席的“御用文人”,即使是“御用文人”也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同时指出郭沫若先生是一位崇高的无产阶级人文科学家。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现场的听众门提出了一些问题,韩教授耐心地作了解答。整个讲座严肃之中不失幽默风趣,气氛更是十分热烈,本场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