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外媒报道,BP欲出售价值120亿美元的资产,有消息人士说,作为中国市值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中石油正在为收购BP而积极努力。据高盛估计,BP最终会为原油泄漏事件付出700亿美元代价,或元气大伤,使得收购成为可能,但由于政治上的障碍,中石油不太可能对BP发起全面收购,极可能以合资企业的形式加入BP生产和经营。
中石油收购英国石油公司(BP)?提出这个问题在一年前还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在英国石油公司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而身陷困境的今天,这个英国老牌石油巨头被中国石油公司收购却是有可能的。消息人士说,作为中国市值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中石油正在为收购BP而积极努力。
与此同时,据外媒7月12日报道,BP欲出售价值120亿美元的资产,以弥补漏油造成的损失。出售资产中包括其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湾建设的原油基地。
除了出让资产,BP也正在通过债券发行和银行贷款等手段,筹集资金。这样做是为了让投资者安心,表明公司不会因原油泄漏事故大伤元气。而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认为,BP最终会为原油泄漏事件付出700亿美元的代价。
而7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在一则对中国石油公司投资者关系负责人毛泽锋的采访报道中称,将“欢迎”与BP展开更密切的合作。
该报道援引毛泽锋的话表示,中石油对BP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帮助BP快速解决问题。中石油已经同BP进行了接触,看看是否需要提供什么工程上或技术上的援助。不过,毛泽锋拒绝讨论提供资金援助的可能性。“我们对于市场上的谣言无可奉告。”他表示,“但如果有更密切合作的机会,我们会很欢迎。”毛泽锋称,过去,中石油与BP的合作“非常密切”。BP是中石油2000年上市时的基石投资者,购入20%的上市股份。不过,BP在2004年已经将这部分股份售出。
对此,《金融时报》报道称,由于政治上的障碍,中石油不太可能对BP发起全面收购,但是极可能以合资企业的形式加入这一英国老牌石油巨头的生产和经营,也可能购入BP部分资产,缓解后者目前在财政上的困难。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郭觐 发自上海世华财讯 2010-07-16
英国石油公司(BP)放出资产出售风声后,国际石油巨头蠢蠢欲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等中国国有企业也卷入“绯闻”。
BP总额达到100亿美元的出售资产包含哪些项目,潜在的买家是谁,目前BP新闻发言人还没有作出更详细的说明。但BP旗下众多的优质油田项目必然会引发国际石油巨头们的关注。
潜在买家
据美国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估计,BP最终将对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付出700亿美元的代价。同期,即有媒体传出消息,BP欲出售价值120亿美元的资产,包括其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湾建设的原油基地,以弥补漏油造成的损失。除了出让资产,BP也正在通过债券发行和银行贷款等手段,筹集资金。这样做是为了让投资者安心,表明公司不会因原油泄漏事故大伤元气。
关于BP出售的这些油气资源的最终去向,目前众说纷纭。《华尔街日报》7月12日报道,美国Apache
Corp正与BP谈判收购事宜。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石油业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美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Mobil)以及雪佛龙(Chevron Corporation)也均有收购BP的意向。
同样,中国国有石油企业更是出现在收购绯闻中。6月11日渣打银行发布报告,建议中石油趁机“抄底”BP。眼下,BP欲出售阿根廷第二大石油生产商Pan American Energy
60%的股份,中国最大的海上勘探公司中海油则被视为最合乎逻辑的竞购者,该交易将为BP带来约90亿美元。而中海油在3月份收购了Bridas 50%的股份,已拥有Pan American 20%的权益。目前,中海油与BP都拒绝就此发表评论。
中石油抄底?
中石油虽然被传正在为收购BP而积极努力,但分析人士称,由于政治上的障碍,中石油不太可能对BP发起全面收购,极可能以合资企业的形式加入BP生产和经营。英国《金融时报》在一则对中石油投资者关系负责人毛泽锋的采访报道中称,中石油“欢迎”与BP展开更密切的合作,并表示中石油对BP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帮助BP快速解决问题。
中石油已经同BP进行了接触,看看是否需要提供什么工程上或技术上的援助。不过,毛泽锋拒绝讨论提供资金援助的可能性。“我们对于市场上的谣言无可奉告。”毛泽锋表示。他并称,过去,中石油与BP有过多次合作,并且合作将持续下去。
中石油收购BP--这个问题在一年前还是无法想象。已有100年历史的BP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团公司之一。但是,BP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而身陷囹圄,使这个英国老牌石油巨头被中国石油公司收购成为可能。
然而,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Unocal)一役失败后,中国企业开始思索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与谈判技巧。在累积了数年经验之后,中国企业在面对大型海外并购时会不会多一分胜算?
时间:2010年07月16日 中财网
据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日前透露,应外交部长杨洁篪的邀请,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于14日访华,并与国务委员戴秉国举行中英战略对话。
对于此次访华的意图,业内猜测颇多。值得关注的是,有专家认为,此次对话有可能为BP和中国企业牵线搭桥。自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爆发后,BP就一直是国际舆论的焦点。日前,美国投行高盛认为,BP最终会为原油泄漏事件付出700亿美元的代价。虽然BP自称有足够财力应付,但业界普遍预测,这家国际石油"大佬"会出售股份换取现金,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近日,该公司高层奔走各方,寻求出售部分资产的消息就不绝于耳。而财力丰厚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自然而然地被各界当作收购BP的假想对象。
据中石油内部人士称,该公司正为与BP展开更密切的合作而积极努力着。紧接着,7月13日中石油表示,下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是,尽可能增加原油资源,解决天然气供应矛盾。结合即将举行的中英战略对话,上述表态立刻引发了各方联想。有专家认为,全面收购不太可能。BP正值历史上最困难时期,最后会走到哪一步也尚待观察,不过如果形势逼得其拿出资产,中国企业也可以考虑;但需要"把持住",尽量选择优质资产。
□ .刘.斌 .南.方.都.市.报
蝴蝶效应不再适宜,不妨将自己想象计算机程序的一个进程,整个宇宙,莫不如此。
图片请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2861d0100k2r5.html
海湾的章鱼:英石崩溃较雷曼倒闭更具毁灭性
:Gordon T Long
译者:海杲
英国石油公司 - 以下简称“英石”(BP)
海湾环境事故非常恐怖,而更为棘手更为激烈的灾难正在隐约逼近。清理、诉讼,或许世界最糟环境悲剧的损害补偿,此类相关未知成本,可能触发英国石油公司的信用事件,相当程度上会摧毁全球场外交易(OTC:over-the-counter)衍生品。可能的传染效应终将如同雷曼兄弟与贝尔斯登一般,是潜在破坏未加抑制增长615万亿场外交易的早期警告信号。
英石的表外负债和杠杆头寸真实情况,还是个未知数。到底运营了多少特定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ies:SPEs)?请注意,安然崩溃事件,其首席财务官Andrew Fastow作证说,10年前通用电气(GE)就已存有2500个此类实体。英石比安然和通用电气拥有更多的实物财产,然而,没人知道英石场外衍生品协议(诸如利率掉期与货币掉期)真正规模到底有多大,只有那些大型国际银行才知道如此工具县官的抵押债务数量,以及信用触发事件,还有交易对应方。很明显,大银行闭口不言。正如接下来要解释的那样,它们正在急剧调整数亿万亿美元的全球货币、掉期、衍生品、期权、债务和权益组合。
再次说明,正如雷曼兄弟与贝尔斯登展现那样,我们无法获知黑暗的表外、离岸与未经管制的场外协议世界,但英石的金融风险是断定无疑的。当人们获悉一家企业风险仓位时,这便非常要紧了,投资者都处于黑暗之中。市场确定无疑时,灾祸也就接踵而至。最新的金融管制法案(Dodd-Frank)绝对没有解决此类问题,真正了解大而不倒的话,也就知道这才是中心议题。可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倘若监管再次失败,市场很可能要求“纳税人”支付费用。
巨大的英石风险,躺在615万亿场外交易市场,只有大型国际银行才知道真实情况……但他们闭口不言!
AAA评级资产的杠杆化
没有比jsmineset.com网站Jim Sinclair陈述得更为清晰:
“人们严重低估英石破产导致的全球金融领域流动性规模。英石通过贸易与金融扩张信用。他们极度扩张了只有银行才能奢想规模时限的信用。可以想象一家号称储备100多年石油天燃气公司的幕后金融肌理。也可以与一家拥有少量有形资产的银行进行比较。那么,当英石沉没的时候,你可以设想一下,会发生什么,不仅仅是银行吧。已经证实的地下储备与油田,遍及全球的野外资产,考虑到信用品质与信用条款——没什么能与一家石油巨头相比。除了老天爷,没人知道基于英石信用与金融扩张遍及全球的资产规模到底多大。任何银行实体的乘数效应都相形见绌……标价与英石破产的合力顺带效应,可以轻松导致不亚于雷曼兄弟公司的结果。很明确的是,起码是安然公司的10倍!”
从历史背景来看,有些人没有注意到,声名狼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达到银行业顶点时,开始进入能源与石油行业。另外,约翰 D.洛克菲勒很快意识到,全球扩张的标准石油公司,更象一家银行,通过后来成为大通曼哈顿银行(花旗集团的基础)的银行架构,巩固了他的金融帝国。一旦一家能源巨人,能够通过价格波动易变性管理现金流,也就变成了货币与信用生成的机器。可以随处以AAA级别利率按需借贷,再借给信用价值较低的实体,获取诱人利差。这种借贷差异有助于资助430万亿的利率掉期场外市场。英石已经能够分拆最近5年来的200亿赢利,去年获取了150亿的现金,所有这些会突然终结,倘若其信用评级已经不再匹配的话,但什么事情会导致这些发生呢?或许是黑天鹅事件。飞去来兮,肥尾效应。
[密度函数为肥尾性和非正态性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由于信息的成堆出现而产生,因而引起价格巨大波动;另一种解释认为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处理是非线性的,信息并非马上在当前价格反映出来,信息累积效应使得价格大幅波动,从而导致肥尾现象的产生。]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以前听过如此讨论吧?
海湾石油灾难就是终结所有肥尾的肥尾,暴露了大部分衍生算法模型的整体风险模型敞口。这也表明,不到90天以前,英石需要弥补超过200亿的损失,看来已经超出了可能的范围。现在,如果它能控制到仅仅200亿的程度,已经是个幸运。Fitch在6月15日调低英石信用评级6个点,从AA到BBB,而6月3日刚刚从AA+调到AA。这就是肥尾效应时发生的事情,而且只是刚刚开始。
蔓延已经开始
尽管很少人公开说明,但并不表示没有安排大规模货币。这种重新安排可以有效去杠杆化,因此也会导致流动性枯竭。美国的M3已经是负数,而M2、M1正在急速下滑。英石将面临大规模流动性挤压,全部拨款将触发已经贫瘠恶化的国际流动性局势。
笔者发现“信用衍生研究”出版的图表,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生硬的急转。这些图表说明,4月21日马康多(Macondo)油井爆炸触发风险、对手方与高收益的明显变化。政府与所谓优质债务的对比,有着不同的剖面(请看图表报告的结尾),反应了欧洲银行更为关注南欧经济体(猪欧:PIIGS)。区别各自驱动体系,这非常重要。一定比例的企业债券,6个月内都会处于极度困境之中——投资者期望经济变缓,以及违约上升的迹象。这就是去杠杆化的法术。
我们所了解的英石衍生品情况
1 - 信用合成债务(CSO:Credit Synthetic Obligations)
Moody研究表明,英石如果破产会损害117个抵押合成债务(CSOs),将导致普遍的持有人损失。而117份协议生效,不过是未尝信用合成债务(CSOs)的18%罢了,是对英石全球金融的冲击表现。对于还记得2008年金融崩溃的人来说,也许还能回忆起来,当时焦点是受冲击金融公司与房屋抵押和信用违约掉期(CDS)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信用合成债务杠杠化更高,更为有毒。
上述信用合成债务(不包括由CSO背书的CSO)对卷入墨西哥海湾事件的五家公司有超过3%的敞口风险
引用Moody—>
{
在英石重组或破产事件中,涉及英石及其相关下属公司的信用合成债务交易,也许会经历所谓“信用事件”。如果发生信用事件,信用合成债务交易必须兑现受保护买家的支付义务,将导致相关信用合成债务拆券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从属债券不再有效,信用合成债务投资者遭致损失。
……
我们评估了整体未尝CSO,确定英石及其下属公司的敞口为117(不包括CSO背书的CSO)个交易,约占Moody全球评级CSO的18%。各自涉及资产组合的敞口范围则是从0.26%到2%。英石及其下属公司的交易,最大敞口是Arosa Funding Limited 系列2005-5。
}
{
其它石油公司的重组或破产,也会卷入CSO的溢出效应。另外,我们评估了Moody针对其它四家涉及墨西哥海湾事件公司及下属机构的CSO敞口,它们分别是halliburton、Anadarko Petroleum、Transocean Inc.以及Cameron International。Halliburton显示为43份CSO,Anadarko Petroleum为28份CSO,Transocean Inc.为79份,而Cameron International为6份。我们最近改变了对Transocean与Anadarko Petroleum,以及相关附属机构信用的看法,从稳定到否定,因为这些公司卷入墨西哥海湾事件的不确定性,潜在的金融债务。牵涉到一家或多家如此发行方的CSO,将面临信用事件的结果,都会陷入重组或破产局势。
}
要知道,Transocean是墨西哥海湾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的老板/操,实际的137个有131个为Transocean(RIG)与Anadarko(APC)使用,而Transocean是英石25%的油井伙伴持有人。Cameron International(CAM)是错误防喷器的制造商,而Halliburton(HAL)是油井钻孔灌浆的承包方,承包密封13,350英尺的马康多钻井工地。这些玩家毫无疑问会深度卷入诉讼及补偿处理当中,另外,还会对其它石油工业参与者造成连带伤害,因为他们要被迫拿出现金用于诉讼补偿索赔。
2 - CDS(信用违约掉期)
6月25日英石的信用违约掉期,5年期CDS迅速从44涨到580,这意味着,每年需要580,000美元成本,以确保超过5年协议期限英石债券的1000万美元。任何接近300的事情,都是个严重风险。对于交易方来说,他们愿意支付的话,意味着动态对冲模型要被时间所折磨,会发生近乎恐慌混乱局面。
6月16日,零点对冲报告:
{
英石曲线真的失控了。曲线上的1年点,已经超过每秒1,000,一年移动400每秒。改点无人出价(传统术语叫无人投标)。即使DV01接近于0,相当的低,但这种荒谬的曲线倒转,对关联操作也是严重破坏。6月点现在0.5个基点标价。不久之后,英石就要应用类似欧洲央行的救援方案,当希腊利差交易到了一定程度,欧洲央行必须救助所有处于垮台风险中的银行。现在问题变成:谁出售了这么多的英石保护协议?BofA昨天宣布(06-15-10)它是英石所有1年期以上协议的限制性交易方风险敞口,应该是个非常重要的线索,至少识别出一个“实体”了。
}
3 - 债券倒转
关注一下信用违约掉期,我们知道这将反映在英石的收益曲线利差中。此处有意思的是,该曲线就象英石CDS曲线的反转(上述)。通常来说,短期收益要比长期收益低得多,这是因为长期收益的固有风险性要求所致。比如,一个人交易了很多债券,将在2012年3月到期,最近收益率为9.48%。与此同时,2019年3月到期的债券收益率是7.74%,低于短期债券。表明什么?市场在对信用事件定价,一起信用事件将严重冲击场外协议,我们看不到的场外协议。
但我们知道,英石介于20亿到25亿区间一年期商业票据到期付款,需要交易操作与营运资本,需要耗费更为昂贵成本,更加难以确保安全,也会吸干英石的流动性。
4 - 流动性需求
为了应对上述到期商业票据(20亿-25亿,一年内),还有当前最新以及到期债务发行,需要增加已经落实到位的与白宫签订的200亿美元,尽管我们知道,实际上没有签署详细的协议。
5 - 未补抛空
金融时报Alphaville通过Data Explorers报告了到6月4日的未补抛空情况。正如下图所示,有个明显“尖峰”信号,是最近的股息支付,未偿款项(SOOL)潜在股票数量,自泄漏之后勉强微动。因此,卖空者不能因跳入受责备;卖方一定是从其它什么地方而来,比如长仓(只做多头)资金。谣传2010年6月10日,Norges Bank希望放掉330m股份。经纪人说,2010年6月9日跨大西洋英石股票交易数量价值80亿美元。拿这个数据放远来看,同一天整个EuroStoxx指数交易总量也不过150亿美元。而且,加之4月21日深海地平线设备爆炸,英石市场价值70%翻了过来,大部分是美国的。英石美国证券存托收据(ADRs)交易总量通常比伦敦正常股份低10个百分点。自泄漏之后,这种情形已经逆转,美国证券存托收据交易量是正常情况下的3.5倍,所有这些表明,英石最大美国投资者基地,已经倾空股票。
资本短缺还要多久?此处要注意,这是英石的股本。英石债务的短缺行为则是另一码事,特别是关注到动态的对冲,再次说明,很多都是看不见的。
6 - 期权行为
2010年6月10日Wall Street Pit写道,“困境中的英石期权规模,已经很快接近750,000份协议,股市可以看到的隐含波动性已从79.7%升到5年来的120.96%高点。股市期权行为无疑比较疯狂,就象很多到期快速增长的买入卖出期权规模一样。”
英石资金成本快速飙升,从根本上来说,一家能源金融企业可能完结!
诉讼的规模与范围
海湾石油泄漏事件最终成本多少,200亿还是600亿?有人知道吗?个人认为,可能更接近后者而非前者。如果使用已经报告的石油泄漏数量进行比较,可以更好理解最终的失败情形,到底能造成何种规模的灾难。根据金融时报的说法,已经报告的石油泄漏事件如下:
(桶/天)
4月20日
5月04日
5月07日
5月14日
5月28日
6月03日
6月08日
6月10日
6月17日
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