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应逐步提高存款利率至实质利率为正
中国大陆2010年8月的通货膨胀数据为3.5%,继7月份的3.3%之后再次突破了3%的警戒线,通货膨胀来势汹汹,加息还是不加,成为了中国经济的讨论热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9月9日在「牛津中国财经论坛」发表午餐演讲时表示,在危机阶段,通胀、经济增长和就业等目标可能相互冲突,故他认为,在不同阶段央行关注的重点和使用工具均应不断转变。很明显,央行的通胀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产生了矛盾,二者不能同时实现,需要在其中作出取舍。
如果将抑制通货膨胀保护老百姓的财富作为货币政策的优先考虑,需要加息。因为目前一年期的定期存款息率为2.25%,低于8月的通胀率3.5%(实质负利率),存款利息收入不足以弥补通胀造成的购买力损失;相反如果将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货币政策的优先考虑,就应该维持低息、负利率环境,一方面让存款的人因购买力受到通胀侵蚀而增加投资和消费的动力,另一方面利用低息鼓励借款投资和消费,以活跃经济,促进增长。
通货膨胀对弱势群体不利
众所周知,在负利率环境里需要投资来保护自己的财富不被蚕食。不投资的人,其财富就必定会减少。负利率的实质,就是存款人用购买力的实际损失补贴借款人。
以在银行存款1万元满一年为例,2.25%的年利率得利息225元,但3.5%的年通胀率意味着购买力贬值350元,即存款一年存款人购买力损失125元。
在中国有几种人一般较少投资,会在负利率环境受损:一是年老退休人员;二是下岗工人;三是农民工;四是农民;五是其他靠低保生活者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财富少、胆子小、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投资经验,他们存在银行一点钱,要应付生活、准备孩子教育、提防万一有病、随时应急使用,他们是社会上最没有抵抗力的群体。但是,负利率剥夺最多的却是他们。其他的社会群体,还多少有些增加收入的渠道,投资的渠道,来帮助抵御通胀的侵蚀。而在社会上层的人,拥有的资源多,有能力获得贷款,有投资经验和渠道,他们常常是负利率的受益者,能够利用负利率制造的资产泡沫发财。
负利率最坏的地方是:它打击的是社会最弱、最需要帮助的人,帮助的是社会最强、最有能力赚钱、最不需要帮助的人;它打击的是社会的大多数穷人,帮助的是一小撮富人;因此,从道德层面讲,负利率深具不道德色彩。
有些人说,负利率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会吸收更多的人就业,因而使多数人得益。这种说法逻辑上有一定道理,但从实际经验看,即使不考虑负利率对穷人的剥夺,负利率也往往弊大于利,香港97回归前的负利率导致了楼价狂升的资产泡沫,这个泡沫在97后的破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令很多香港人刻骨铭心。
不能继续用低利率去保经济增长
2008年的金融海啸后,中国政府果断地放松银根,推出经济刺激计划,保证了中国经济在困难环境下率先走出困境,是很正确的。因为不如此,经济就可能急速下滑,经济的循环可能会中断,会有大量的失业并造成很大的损失。
但是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回升的速度很快,经济有过热的可能,通货膨胀势头也很强,至2010年8月,中国已经维持了连续7个月的负利率,继续维持低利率政策,只会令弱势群体进一步受损,资产泡沫进一步发酵。既无助于经济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也有违政府关注弱势群体生活的宗旨,需要尽快考虑调整。
有些人担心在美元利息维持低位的时候,提高人民币存款利息,会否吸引更多地热钱流入,反而使通胀形势恶化。这种担心有可能,但央行可以采取限制外资流入,引导美元流出,或者不直接提高人民币存款利率,而是采用给中国个人居民存款提供通胀保值补贴的办法限制其不利影响。
又有些人担心如果提高利率,会否令经济下滑的速度太快,致使经济受损较大。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央行可以采用仅提高存款利率不提高贷款利率或是由财政部直接给居民存款通胀补贴的办法规避此种风险。
总而言之,提高存款利率保护存户利益的措施可能对经济增长速度带来某些不利影响,但是这些影响有办法克服;而维持负利率环境对弱势群体的伤害却没有办法可以弥补,逐渐扩大的资产泡沫也增大了经济的风险。因此,中国政府有必要逐步将存款利率提高,令实质利率为正,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健康发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