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7日电(记者石岩) 日内瓦时间7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简称稀土案)上诉机构报告。上诉机构维持此前WTO专家组关于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措施不符合有关世贸规则和中方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裁决,对此,中方感到遗憾。
WTO今年3月26日公布了稀土案专家组报告,裁定中国稀土出口管理措施违规。但专家组同时确认了资源主权原则,认可中国以可持续发展方式行使自然资源主权的权利,赞同中国实施了资源综合保护政策,并对中国在资源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予以肯定。
针对专家组上述裁决,美方于4月8日提交上诉请求,中方随后对美国提出交叉上诉请求,并于4月25日对欧盟、日本提出上诉请求。
值得注意的是,上诉机构未支持美方的上诉请求,在世贸规则部分条款的法律解释上支持了中方的上诉请求,对此,中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7日晚间就此发表谈话表示,中方对此表示欢迎。
该 负责人指出,出于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需要,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并完善对高污染、高耗能、消耗资源性产品的综合管理。这也是对保持全球可 持续发展所作出的重要努力。中方认为,世贸组织既强调贸易自由,也尊重自然资源主权,并允许成员采取必要手段实现资源保护目标。中方将认真评估世贸组织裁决,以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式加强对资源类产品的管理,促进资源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负责人表示,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报告与专家组报告将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通过后,成为生效裁决。中方将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规则妥善做好本案后续工作。
附文:中国稀土产业兼并重组取得重大突破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5日电(记者任会斌)包钢稀土集团和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8月5日分别公告称,以其为主体组建大型稀土集团的实施方案,已经获得中国有关部门备案同意。中国少数龙头企业牵头推进稀土产业兼并重组的计划取得了重大突破。
包钢稀土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加工企业,2014年获得了稀土出口配额2568吨,居中国稀土企业首位。厦门钨业公司也是中国重要的稀有金属生产加工企业。
按照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回函,包钢稀土集团的控股股东包头钢铁集团要按其提出的组建实施方案,通过控股、参股、股权置换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内蒙古境内全部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综合利用企业以及甘肃稀土集团,并以包钢稀土集团为主体,组建“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钨业公司则要整合福建省内除中国五矿集团之外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及综合利用企业,组建大集团。
相关整合组建工作,被要求在2014年底之前完成。
“稀土产业整合正迎来新局面。”包钢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组建大型稀土集团可显著提高行业集中度,有利于规范中国稀土企业的开发和生产、出口行为,避免恶性市场竞争,从而增强中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新材料之母”稀土广泛应用于尖端技术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国和生产国、供应国,长期供应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产品,但是中国稀土产业散、乱、差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产业集中度太低。”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袁开洪说,“全国有近100家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平均每家的年产能不到4000吨。”
此外,产业格局也极为分散,比如中国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的年产量已达到8万吨左右,占全球产量的近80%,但是生产企业却有近200家,分布在内蒙古、江西、山西、浙江等10多个省份,年产能超过3000吨的企业只有5家。
产业集中度低、布局分散,成为企业恶性竞争的重要诱因。业内人士表示,多年来,中国供应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资源,却无稀土国际定价权,一大原因是中国稀土产业布局较散、企业之间互相压价。
“外国厂商往往拿着一张订单向多家中国企业询价,诱使企业互相压价。这种多头对外的交易方式,严重削弱了我们的资源优势、产能优势。”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杨占峰说。
近年来稀土产业无序扩张,又让不规范经营、恶性竞争等问题雪上加霜。
“由于看好稀土行情,许多地区纷纷新建和扩建稀土产能,导致全国的稀土冶炼分离和稀土新材料产能严重过剩,其中分离冶炼企业的综合开工率还不到30%。”中国稀土行业学会秘书长马荣璋等业内人士指出,
借助市场的力量推进稀土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大稀土集团,是中国近年来为破解以上难题、促进稀土行业健康发展而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
今年初,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位负责人说,近年来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全国已基本形成以包钢集团、中国五矿、中铝公司、广东稀土、赣州稀土和厦门钨业等6家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发展格局。中国将重点支持这6家企业牵头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
纳入稀土大集团范畴的6家企业将承担起整合本区域内稀土企业和优化资源的任务,包括整合区域内较为散乱的冶炼分离企业等。在整合同时,还要按照产业政策要求,进行产能缩减和环境治理。政府则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政策,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与不少重大改革一样,中国稀土产业整合的进程也不会一帆风顺。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故意拖延或抵制整合,借以漫天要价,一些稀土产区也存在观望或地方保护主义心态。
“这些问题是稀土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但是从两家大型稀土企业集团集中获准组建看,中国规范稀土行业发展的决心很坚决。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说。
附文:论道中国稀土出口WTO 之诉
中国稀土行业能否经受住取消出口限制“巨浪”的冲击,不但要看能否守住出口政策这道“闸门”,更重要的是要看能否筑牢内业监管这道“大堤”。
“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的最大危害就是刺激国内稀土资源的偷挖盗采。一旦偷挖盗采猖獗,不仅会破坏环境,扰乱市场,前期行业治理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包钢稀土董事会秘书张日晖这样分析取消出口限制对稀土行业发展的影响。像包钢稀土一样,国内正规稀土企业并不为取消出口限制会增加市场销量而感到欣喜。相反,他们正为由此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深感忧虑。如张日晖所说,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引发处于原料开采、加工环节的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的盲目扩能,由此将带来资源无序开采、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稀土走私横行等一系列后遗症。而这正是中国稀土工业 30 年发展的心腹之患。
“中国稀土在国际市场上低价出售,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自身原因。”赵增祺指出。中国稀土的低成本原因在于资源的特殊开采和生产方式。北方稀土是随铁开采、综合利用的产物,其前期生产成本被摊入钢铁生产,后期的尾矿保护、环境治理也与其他产业分摊,没有单独进入生产核算。而独一无二的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因资源分散不易管理,加之冶炼分离工艺简单,非法设立的小矿山、小分离厂四处开花,没有支付巨额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
与外界的纷攘相比,处于“台风眼”位置的中国稀土行业对中国稀土 WTO之诉反应平淡。“即使将中国稀土问题提交 WTO 裁定,恐怕也只是一场‘政治秀’,对中国稀土出口的实际影响并不大。”包钢集团副总工程师赵增祺这样评价欧美日的举动。与去年相比,虽然 2012 年出口配额基本未变,但是从国内一些稀土企业不急于申报出口资格的态度看,国际市场对中国稀土的需求并不像国外舆论表现得那样急不可待。今年初以来,国内最大的稀土生产商、供应商——包钢稀土至今没有获得出口配额资格,但是该企业并没有表现出焦虑和紧张,生产和贸易也运转正常。从我国既有稀土出口结构看,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稀土出口限制仅限于原料,对下游诸如材料、应用器件的出口没有设限。目前,中国的稀土出口产品恰恰多为材料、器件。无论裁定结果如何,这类产品的出口都不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目前,全球 3/4 的稀土原料需求在中国,国内市场价格高,生产企业不会舍弃国内市场而转向国外。而未来 1 年~2 年,随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稀土企业的新建、复产,用中国占世界稀土储量不到 40%的资源满足世界 90%以上需求的稀土消费格局将发生改变。加上世界经济再度深陷欧债泥潭,稀土用量会进一步减少。因此,这个时候,即使 WTO 作出取消出口限制的裁定,中国稀土的出口也只能是因为供需关系变化有所缩减而非增长。
附文:中国稀土之殇: 一二十元卖出去 一千多元买回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1元钱的稀土原料,我们粗加工最多卖10元、20元,到欧美做成产品后,我们就要花1000元才能买回来
中国向全球供应着90%以上的稀土资源,但因为没有取得稀土定价权,将资源卖成了“白菜价”。
这种失衡状态,让我国痛下决心整治稀土产业。实施稀土配额制度,就是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在出口环节实施的一项管控。
安泰科稀土市场研究分析师陈欢分析称,出口管理措施的取消不会对我国稀土产业本身造成太大影响,真正受到冲击的将会是我国稀土深加工和应用环节。
五矿集团总裁助理王炯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的一席话,道出了稀土产业在深加工领域的短板:1元钱的稀土原料,我们粗加工最多卖10元、20元,到欧美做成产品后,我们就要花1000元才能买回来。
4月2日,内蒙古一家稀土企业高层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我国稀土产业的出路不在于稀土整合,而是如何把粗加工变为深加工。”
目前,我国稀土原料及加工产业大体保持三大基地和南北两大生产体系格局,随着国家政策执行,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但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袁开洪的调研,三大基地主要为生产基地,其主要产品大多在初级原材料及粗加工阶段,下游应用即产品研发等发展较慢。
以钕铁硼为例,它分为烧结钕铁硼和粘结钕铁硼两种。其中,粘结钕铁硼磁体是把钕铁硼合金粉末,用环氧树脂、塑料和其他粘结助剂等混合均匀,并采用一定的成型方法如模压成型、注射成型和压延成型等,制备而成的复合永磁体。
银河磁体此前就有个项目,即通过采用粘结钕铁硼磁钢,每年可用镨钕合金约1200吨以上,可大大节约电力成本。但由于稀土价格“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对粘结钕铁硼行业产生极大影响,这一项目也因用户无法接受早早夭折。
“在稀土价格暴涨的时候,卖产品甚至不如直接卖资源。”前述企业高层说,受稀土暴涨暴跌的影响,稀土下游深加工环节大受打击。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行业人士眼里,中国的稀土深加工水平良莠不齐,钕铁硼行业更是不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在稀土暴利驱动下,原材料初级产品环节不断扩充,相对的下游应用却急剧萎缩。“打击的不光是信心,还有信誉,到现在都没完全恢复过来。”
困扰稀土深加工的另一“烦心事”是由重复建设引发的产能严重过剩。
袁开洪说,尽管我国稀土永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高性能永磁材料的市场份额不足10%。很多省份,即使没有资源和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仍大量建设钕铁硼新项目,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
“我们好端端的一些企业都是有分工的,现在每个地方都在圈地,搞稀土园区搞钕铁硼,一搞搞二十几万吨,重复建设这是最大的浪费。”曾有稀土企业人士如是向本报记者表示。
实际上,目前不只是稀土分离环节出现产能过剩,发光材料中也存在大量的产能过剩。其中,2011年稀土发光材料产能在6000吨左右,但仅一年后产能就超过2万吨,很多新上马的项目产能均以4000吨起。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1+5”方案中的六大企业集团,无一不涉足深加工领域。以厦门钨业为例,该公司自2006年开始进入稀土行业,重点发展稀土深加工产业,现建有5000吨贮氢合金粉项目、1000吨荧光粉项目。
此外,已明确要淡出上游控制权的包钢稀土未来的发展战略也是重点发展稀土材料应用,扩大中高端领域稀土材料应用范围、提升稀土应用技术水平、增加稀土产品附加值。包钢集团甚至承诺,将支持包钢稀土重点发展稀土冶炼、分离、材料及应用领域,包钢稀土为包钢集团稀土冶炼、分离及应用业务的整合方。
现实问题是,目前国内稀土加工企业多集中在钕铁硼、发光材料和镍氢电池三大行业,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应用方面少有涉猎。稀土深加工行业的同质化,已经严重制约着稀土应用的发展。
“中国的稀土产业链很短,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链条是终端产品,但这些年我们卖的还是稀土初级产品,反过来还要以成千上万倍的价格从国外买进深加工成品。”前述企业人士说。
他认为,稀土产业的深加工关键是看应用端,目前应用环节没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替代材料争夺市场技术问题很难抢占高端市场,再就是出口不振,国内消费本来就是短板;还有镧镁镍储氢动力电池国内企业产业化还存在问题。
附文:稀土之殇
来源:新财经 :覃怡敏
一旦有限的资源丧失,被掌控在他国手中,中华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然被大大压缩。
2010年资本市场的主角少不了稀土产业。几经热炒,稀土概念股的涨势几近疯狂,被投资者称为“高烧的妖股”。
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政商各界,稀土被炒得炙手可热,这得益于它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正是这种极其珍贵、必不可少的资源,给中国的环境、商业、国家等各个层面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伤害。
山河疮痍今为证
内蒙古包头新光村的村民王国光最近很无奈。不久以后,他要举家迁至西北郊110国道北侧的一个新小区去居住。之所以要“乔迁”,是因为旧日家园已经受到邻近的白云鄂博矿的尾矿坝及周边矿厂的严重影响。
尾矿坝是为了保护稀土资源而建。作为内蒙古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包钢集团”)最大的一所矿场,白云鄂博矿在采选铁矿石后,含有稀土的副产品暂时无法利用,就随废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尾矿坝堆积。根据包钢集团一位负责人的说法,公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年花在尾矿坝上的维护费用达4000多万元。
稀土采集的各个环节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昔日绿荫蔽天的山林,早已变成了沙地,土堆遍野,水无法用来灌溉,更不能喝,土地没有收成。无奈之下,王国光等村民只能搬迁。中国稀土学会学术部主任陈占恒告诉《新财经》记者,“他们(包钢集团)当初设计的尾矿坝服役年龄是到2015年,坝没有沉底,不能防漏,相关制剂可能渗入地底,污染地下水及周边环境。”
包头的尾矿坝问题已经相当严峻。陈占恒表示,北方的稀土资源本身就有氟、放射性元素等。上世纪50年代,企业刚建之初,环保意识薄弱,设计方面也考虑欠缺,而且当时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也不高,加之国外对中国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封锁,所以,环保方面的技术处理很不完善,也就埋下了环境破坏的隐患。他说:“尾矿坝长期沉积,形成了稀土湖。稀土湖里有很多二次资源,据称有900万吨的稀土,但如果再开发,防止放射性污染更成问题,可能导致癌症。此外,氟的污染也很厉害,可导致骨质疏松、掉牙、驼背等。”
再加之长期以来,许多稀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序乱开采现象严重,图省事,一味追求利润,随意排放“三废”,稀土开采对环境的威胁越来越大。2004年,稀土厂的污水一度污染了包头市东河区自来水在黄河的取水口。
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包头。凡是有稀土开采的地方就有环境污染。虽有报道称,目前采矿方法有很大改进,采用了先进的原地浸矿法,对表层植被的破坏性相对小一些,但药液一旦进入地下水和农田,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中国稀土产业环保压力巨大。为了上述整体搬迁,包头市政府与包钢集团共同出资5亿元,这也只是暂解燃眉之急。
稀土出口虽然赚取了点外汇,但环境的恢复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就算付出代价,也不可能恢复到以前了。
“从企业自身来讲,涨价之后利润肯定是上来了。从环境来讲,却是要整个国家社会来管理和付出代价的。”陈占恒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90多家稀土分离厂,绝大多数都超过国家“三废”排放标准。而稀土产业链当中污染最大的环节就是分离。
在号称“稀土之都”的包头市的阿尔丁广场,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几个大字格外引人瞩目。在这座“稀土之都”,“稀土”无处不在,稀土路、稀土大厦,等等。稀土是包头的骄傲,如今也是包头心中的痛。
产业环境伤害惨烈
中国的这场“稀土保卫战”之所以打得力不从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内部心不齐,有内乱。
“1985~1998年,我国是鼓励稀土出口的,出口有退税,所以那会就没有走私问题,企业从海关走才能拿到退税,没必要走私。”陈占恒介绍说,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配额管理制度,走私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配额制对国际市场的稀土价格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可能稀土的价格有小幅波动,但由于走私的大量存在,加之世界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稀土的价格又下来了。配额本身也存在问题,没有进行动态调整,没有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走。”陈占恒说。
戏剧性的是,配额制没有对市场产生太大影响,配额自身很快成为了一种商品。据一位从事稀土贸易的业内人士透露,出口许可证价格甚至超过矿产本身,所以,一些公司就卖起了配额,因为卖配额比卖稀土赚得更多,这在稀土行业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走私的大量存在直接导致稀土价格屡抬不起。据透露,有国外企业曾出1万块/吨的价格来收购稀土,中国有些企业为了得到订单,居然情愿下调价格,报出了9000元/吨。
永远有一些中小稀土公司在滥开乱采。虽然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严厉管治,但走私的源头一直难以掐断。
如果说早些年稀土矿流失是因为政府管理不严,如今政府管理这么严,为什么还存在稀土矿流失的现象?据包钢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开采稀土资源需要大量设备,动作会很大,私下开采其实较难操作。因此,内外勾结的成分肯定是存在的。
另据包头一外贸公司的负责人称:在包头的贸易公司中,只要有一些稀土关系的,进行稀土走私都不是什么难事,非常赚钱。有调查发现,许多参与走私的人其实本身就是贸易专家和稀土专家,许多专门从事稀土走私的贸易公司其实就是纯粹的中间商。稀土出口配额越来越少,具备稀土矿石出口资质的企业也越来越少,走私商不断出新对策。
那些“走私专业户”有着稳定的采购渠道,他们熟悉报关流程,很善于鱼目混珠,以其他物质的名义报关走私稀土,牟取暴利。业内人士说,一旦成为稀土合金混在别的物质中出口,海关查处的难度很大。
来自海关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走私的稀土量至少2万吨,而近三年我国查获的走私稀土量仅约为1.6万吨。
“走私是导致配额政策这么多年失败的主要原因。”陈占恒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事稀土行业的央企工作人员说,稀土行业管理涉及到的利益部门很多,从国土资源部、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到各大央企、各级地方政府、民企,再到非法开采的矿主,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稀土走私的利益黑链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为他人作嫁衣裳”
长期以来,中国缺少保护资源尤其是稀有资源的意识,没有真正认识到稀土的战略价值。发达国家早就将稀土纳入战略资源,并采取了切实行动,而在中国,稀土更多只被看做是换取外汇的普通商品。所以,老外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大量购买稀土。
中国的稀土开发除了换了点外汇,还留下了什么?资源浪费,产能过剩,生产无序,竞争无度,环境污染……
更为可悲的是,中国被看做是稀土资源的“垄断者”,却不具有定价权。
我们是怎么成为“垄断者”的?西方国家也曾经重视过自身的稀土开采,但自1980年以后,各国的稀土垄断巨头被廉价的中国稀土挤垮了。中国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稀土资源,一度价格低得令人吃惊。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出口稀土的平均价格下降了64%,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如此“垄断”岂不容易?老外索性不再开采自有资源,坐视中国“做大”,坐收渔翁之利。
市场就是这样,就算你出口量再大、价格再低,人家也不会体恤你的好心,有便宜占尽管占。我们看到,老外不仅是进口其生产所需的稀土,还通过政府拨款超额购进后储存起来。据报道,日本、韩国等凭空收购储备了可供二十年使用的中国的廉价高质量单一稀土。更有一些外国企业通过投资等方式规避中国法律法规,参与到了稀土开发当中,行公开掠夺之实。
为了蝇头小利,我们还疏忽了更多事情,像提高产业规划水平、提升开采技术、提高利用效率,等等。所以导致中国虽然是稀土出口大国,却称不上稀土开发大国,中国稀土科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在为他国作嫁衣。陈占恒说:“在这个堰塞湖下,终端产品开发是阻碍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的根本。人家拿去做高端产品,而我们只能用于出口,卖给国外。”
让我们再把视线拉到全球经济,次贷危机之后,为了应对危机,世界各国都猛发钞票,货币的贬值趋势来势凶猛。正如财经评论员时寒冰所说:“利用这些疯狂滥发的货币购买中国的稀有资源,几乎是美梦般的选择。他们占有了中国的资源,留给中国的将是凶猛的通货膨胀。中国长期以来的短视对国家层面对民族已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贱卖资源所导致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中国稀土的可开采储量与日俱减,若继续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用不了多久,中国就将变成稀土小国。到那时,中国若想从世界购买稀土,那么等待中国的就将是天价,而人家还不一定卖!
稀土资源的大量流失令人忧虑,时寒冰在博客中写道:“一旦有限的资源丧失,被掌控在外国人手中,中华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然被大大压缩。”
“在这个依靠能源、资源生存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能坐视因恶性竞争的出口让本国蒙受损失而不顾。如果目前滥采、贱卖的情况得不到遏制的话,那么,世界上最宝贵的稀土资源将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失殆尽。我们需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资源不是货币却胜于货币。拥有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就意味着拥有持续升值的财富。对中国而言,贱卖资源可能招致民族灾难,在目前,禁止稀有资源出口胜于最好的投资方式。”
到如今,中国的资源的保护引发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众口一词的指责。我们感到委屈,难道一个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就可以肆意牺牲他国的利益吗?好像我们不出口就犯了错误一样,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便宜东西吃惯了,突然没的吃了,还没理了。有人说,国外对稀土的猛烈炒作,是变相的“中国资源安全威胁论”。在这样的论调下,中国怎么做对世界都是一种威胁。这种威胁论未来或许会出更多花样。
这一次,中国的态度是强硬的,正如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所言:“管控稀土资源是中国的主权权利,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不违反中国的入世承诺。”
只可惜,我们明白得晚了许多。
声音
稀土之父、年届九旬的稀土专家 徐光宪:我最关心我国应对稀土有定价权,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把稀土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包头稀土研究院前院长、75岁的稀土专家 马鹏:稀土在尖端、国防领域的应用作用很大但用量很少,相比中国之前的慷慨,发达国家早就做好储备和布局了,因此战略上制约不了外界。稀土不出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对各个稀土元素进行细分研究,需要量大、资源量小的要格外保护,需要量小、资源量大的可以放松些。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姚坚:中国的稀土,无论是配额,出口关税,还是出口资质,都是符合中国在世贸承诺的条款的。每项的侧重点不一样,配额是最有效的控制总量的办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魏建国:对包括稀土在内的其他原材料进行管理,是出口国应该且必须做的。中国对稀土的管理措施符合世贸组织原则。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