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过去“大寨模式” 的不可持续性!》(今日头条:首发2024-05-25 10:07·小石观世界)一文,又是如何用西方经济学来分析大寨模式的呢?
“西方经济学第一个特点就是对人的属性的考虑,它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又以‘经济人’属性为根基,怎么理解‘经济人’属性,打个比方,你去企业上班你希望多拿工资,多拿绩效奖金,工资和奖金发得越多,你的工作动力会越强。而过去的大寨模式,其分配机制不太具有差异化,平均主义倾向明显,早期可以靠带头人的热情提升一下激情,时间长了,自然就磨洋工了,所以学大寨十几年,最后的结果就是磨洋工。”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其分析的谬误所在:
第一,大寨模式的生产方式,是以劳动者(社员)为主体的、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是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它的主体一一社员是劳动所有者。因此,这里的人的属性,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所说的“劳动人”,而不再是什么“经济人”。的荒谬之处在于他搞不懂两种生产方式的区别,搞不懂两种生产主体的区别,用适用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经济人”(即资本所有者)的概念来套用生产队生产方式中的“劳动人”,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第二,在作为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产权型企业,拿工资的打工人,其一个月能够拿手多少工资,基本上是预先确定的这在劳动者进入企业之前,事实上就已经知道。工资是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的体现,因此,某个工种的工人一个月能拿到多少工资基本是没有多少波动的。所谓的“工资和资金发得多,你的工作动力会越强”只是非常好的愿望,而不是现实。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并不能从本质上了解工资制的实质。
第三,“而过去的大寨模式,其分配机制不太具有差异化,平均主义倾向明显,早期可以靠带头人的热情提升一下激情,时间长了,自然就磨洋工了,所以学大寨十几年,最后的结果就是磨洋工。”这种描述出现在的文章之中,说明对大寨模式的记工制度根本就不了解。大寨采用工分制进行分配,而工分制所体现的正是社员提供劳动的差别。工分制的作用就是通过记工环节,把社员投入集体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形式、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具体劳动转变为数量上可以区别、性质上相同的集体劳动,并作为参与集体生产结果分配的依据。正是有了这种工分制,生产队才能正常开展各项生产活动。由于人民公社时期社员主要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同样的劳动力在同一种作业时的差别相对而言较小,因而社员之间的工分差别及由此决定的劳动收入的差别相对也较小,但这里根本不存在所说的平均主义的问题。我国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产量,从1964年之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这与人民公社采用工分制进行分配的方式是紧密联系的。生产队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靠的就是工分制能够体现社员在集体劳动中的劳动状态的差别,并在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没有工分制体现按劳分配规律的作用方式,别说生产队25年的存在了,就是三、五年也难以维持,且粮食产量的提高还处于不断加速的过程中。我国1956年的人口是6个多亿,到1983年达到了10个多亿,在25年间我国从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养活10亿人。我国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程度非常明显。要么是对25年的人民公社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情况缺乏起码的了解,要么就是完全不懂得生产队以工分制为形式的按劳分配制度,这才得出了否定生产队分配机制的结论。
第四,相比于工商企业的分配制度,生产队是由社员按照劳动投入来分解集体生产成果,生产队与社员的关系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社员劳动收入状态与集体生产的结果是正向联动关系;集体经营得越好,社员的收益就越高,反之也一样。而在工商企业,建立的是产权制度,劳动者是无权参与到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中来的。只有老板或股东才能参与盈利或股利的分配。而且劳动者的收入与企业的发展是处于反比关系的。因为员工的工资收入或人工费用是作为成本出现的,而成本又是企业最小化目标。因此,产权企业的实质就是企业发展的越好,员工的收入相对而言越少。因为盈利是最大化目标,而人工费用是企业最小化目标,老板和员工的收入是一种反比关系。因此,如果与建立产权制度的工商企业相比,大寨模式的分配方式更能体现员工的权利要求,更能反映员工的劳动差别和收入差别,从而也更能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参与企业管理的责任性,因而也更具有优越性。为什么在生产队时社员一对夫妇只是靠参加集体劳动,可以养活一个七、八之家,可以把三、五个孩子抚养成人,一家可以发展成三家、四家?而现在夫妇两个劳动力即使打工也勉强供养一个孩子,甚至在买房买车还要父母及至祖父母支持?原因就因为人民公社的生产方式是共同富裕的生产方式,生产队模式能够体现全体社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利益要求,而采用资本经营方式的产权企业所体现的只是老板和股东资产增殖的利益要求,广大的劳动者的收入状态与企业的发展呈现反比的关系,两极分化是其必然结果。
常规的列车是一、两个机车带动几十个车辆前进,整个列车只有机车有动力。而动车是机车和车辆都自带动力,开动起来是机车和车辆可以形成合力。因此,动车可以轻松拉出3、4百公里的速度来,而常规列车只有几十到160公里的速度。如果说产权企业是一列常规列车的话,那生产队就是一列高速列车。高速列车优于常规列车,只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明明高速列车具有常规列车所没有的优势,但现在有人却用常规列车的知识来评判高速列车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状态,说得一无是处,完全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车组形式,这除了他无知之外,又能说明什么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