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祭中山舰
文/鹰临天下
中山舰先后经历过护国、护法、陈炯明叛变、中山舰事件、金口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如实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的任人宰割备受凌辱的历史。这部近现代史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惨烈得让人心碎,沉重得让人窒息。任何掩饰、美化和辩解都改变不了铁的事实,都推脱不了当权者的责任。
从清廷到民国,各种主张轮番上场,政府象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但中国的国力和地位并未得到任何改观。虽然也曾有中山舰护国、护法、炮轰叛军、鏖战金口这样的壮举,却都只属于一些局部抗争,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命运。
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其实就是老百姓服从两个统治者的过程:一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由中国人担任;另一个是实际上的统治者,由洋人担任。不管是谁坐了江山,老百姓支不支持无所谓,洋大人们却是万万不能得罪的。所谓的政治,无非是袁氏换成了蒋氏或其他,无非是日本财团换成了英美财团或其他。弱国无外交是实力问题,依靠外国财团统治本国人民是态度问题。这种买办政府怎么可能有外交呢?怎么可能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呢?
金口抗战是中山舰荣誉的顶峰,也是中山舰悲壮的谢幕。从敌我态势看,当时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一)金口附近地形不利于防空;(二)附近没有高射炮兵能给中山舰防空支援;(三)中山舰的防空火力严重不足,只有瑞士制20毫米高射炮两座、德制高射炮一门。舰舷的两门英制机关炮和舰尾的两挺捷克机关枪都不能对空射击,主炮和副炮早已拆除。(四)长江的河道狭窄,决定了军舰只能作纵向机动不能作横向机动,而横向“Z”形机动才是最有效的防空机动。虽然如此,中山舰还是给敌机很大的杀伤。但自始至终我方既无飞机也无防空炮火增援,任由日寇狂轰滥炸,焉能不败?从军事角度看,中山舰的沉没是必然的。
但这就是事实背后的真相吗?国人有理由追问:一是中山舰为什么会殉国于长江腹地?这是总体战略方面的问题。二是军舰的火力为什么如此薄弱?国民政府为什么不发展军火工业?这是经济战略方面的问题。
当时日寇已占领了沿海,国民政府的海防舰队已变成了江防舰队。为什么会被日寇占领沿海?国民政府不发展军火工业,导致中国军队装备非常差是一个原因;但“九一八”、《淞沪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华北五省自治,破坏察哈尔同盟军抗日、十九路军淞沪抗战……这种总体战略方针难道没有错误?不是这一步步的绥靖忍让乃至卖国,不是这一步步的削弱自己壮大日寇,中山舰又怎么会在长江腹地抗日?
一代名舰牺牲于中国内河,其境遇又比北洋舰队毁灭于威海卫好得到哪里去?北洋舰队不敢出海突围,龟缩于军港保船,最后被自己的炮火摧毁(当然绝大多数舰船是投降了)。我对烈士们并无丝毫的不敬,可这样的悲剧为什么屡屡在中国上演?难道仅仅是巧合?
如果当时是GCD掌控政权,中山舰的命运会不会有所不同?虽然历史是不可假设不可复制的,但我肯定中山舰的命运会有重大变化。如果共产人当政,绝对不可能绥靖忍让,日寇也不可能横扫大半个中国。不管中山舰是幸存还是殉国,绝对不会沉没在长江腹地。不同的战略方针会带来不同的后果,每件兵器每个士兵的命运都会因不同的战略而有所不同。
落实到中山舰这件具体兵器上,不同的政治和战略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山先生护国、护法、避难中山舰,充分说明了当年军阀割据一盘散沙,中山先生虽鞠躬尽瘁也只能死而后已。中山舰事件暴露了蒋中正彻底违背了中山先生遗愿,为一已私利“攘外必先安内”。中山舰金口殉国,说明了蒋中正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何等的失败,经济政策是何等的失败。在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中,畸形发展轻工业,十里洋场上海是何等的繁华,经济统计数据是何等的辉煌。然而在这“黄金十年”中,国民政府没能生产一架飞机、一门大炮、一艘军舰、一辆坦克。除步枪外的所有武器装备都依赖外国(制造的轻机枪质量很差,军队不愿意使用),连零配件都不会制造。打起仗来自然无法补充,战斗力大打折扣。中山舰就是因为舰首高射炮发生故障,才被击中的。此炮是瑞士著名军火制造商厄利空公司出品,但中国士兵不会修理。
在日寇的枪炮面前,这“黄金十年”立刻被打回了原形,蒋委员长被迫喊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如果早一点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又何至于“一寸山河一寸血”?又何至于牺牲那么多人?又何至于让中国士兵举着铁匠铺打出来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作为抗战时期的最高领导者,他难道不应该对总体战略方针的失误负责?难道不应该对经济政策的失误负责?难道不应该为他热衷的“黄金十年”“十里洋场”政绩观负责?
新中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办国防工业,引进156项重大项目,勒紧裤带搞“两弹一星”,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工业基础,也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国家地位。因为共产党人深知,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没有强大的工业做后盾,大到定远舰,小到中山舰,都改变不了实力对比。中山舰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就因为它浓缩了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过程,浓缩了一个迟迟未能迈入工业时代的农业大国、文明古国必然的命运。我想这就是纪念中山舰的意义所在,一是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二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而这一切,都是与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分不开的。
应该感谢以M主席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他们让一个在近代史上积弱积贫的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没错,任何英雄都不可能创造历史,但英雄能极大地推进历史进程。如果没有中国革命的沃土,M主席也许没那么伟大。但如果没有M主席,中国革命将继续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也许会永远在黑暗中摸索下去。
前师不忘,后事之师。时时警钟长鸣,刻刻铭记于心,中山舰的烈士当可以长眠于地下,中山舰亦可以含笑面对国人了。
向所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自由和独立而牺牲的烈士们敬礼!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
鹰临天下2007-5-2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