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向入侵中国多年的倭寇发动了进攻。一场惨烈的撕杀在宁静的江南大地上展开了,一时间秀丽的湖光山色笼罩在硝烟和鲜血之中。
战役概述
战争是要概括的介绍一下的。最先发起攻击的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9集团军的德械装备师。这些部队是当时中国军队战斗序列中训练素质最高、装备最精良的部队、战斗意志最坚强的军队。基于民族大义和军人的使命,中国军人在战场上表现出世所罕见的坚韧。中国军队用毛瑟枪、马克沁重机枪、刺刀、拳头,甚至是牙齿,让倭寇步步后退,死伤无数。但是倭寇拥有强大的海空军支援和火力的优势,所以倭寇虽然危机重重却可以大难不死。中国军队虽然作战英勇,但也伤亡惨烈。战事在开始不久之后就陷入了一种胶着的状态。双方为了获得战役胜利,达到战略目的开始不断的增加兵力。双方先后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投入近百万兵力,中国军队先后投入70个师,而倭寇也不断增加至10余个师团。随着倭寇在兵力方面的增加,他们的技术兵力和机械化能力以及战术素养等方面的优势开始显现。逐渐的双方之间的攻守发生转化。倭寇开始不断进攻,蚕食着中国的领土,当然他们每想前进一步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随着倭寇利用制海权的优势在浙江金山附近登陆成功,对中国军队形成了钳型攻势后,中国军队开始陆续退出战斗,凇沪会战结束。
战役评论
如何评论这场战役?早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论是总结前人经验也好还是独树己见也罢我都要来谈谈我的看法。
从战役表现来看,中国军队表现出足够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必须被客观的评论和赞同。但是在肯定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全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在军官方面,中国的高级军官大多出自多年内战的军官,绝大多数行伍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只有少部分在北洋军阀举办的讲武堂的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但是讲武堂只是一种进行中下级军官教育的短期培训性质的培训,并不是正规的完整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教育。虽然部分黄浦学生也走上了中高级指挥官的岗位,他们同样也只是接受了师、团级别的教育,但是更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的教育和理论却没有得到。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在作战过程中直接造成了使用不当,伤亡惨重的局面。在进攻中,更多的是依靠官兵自发的勇敢向前,兵力密度过大,使得倭寇的射击可以轻易击中,造成很大的伤亡;在防守中,处处设防一线配置,兵力逐次投入,在倭寇强大的火力支援下造成很大伤过。在战役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局面,来自桂系的部队在倭寇进攻前,在阵地上召开动员会,结果在倭寇的炮火覆盖下动员会没结束伤亡就已经达到一半。而中国的最高统帅部也仅仅只是盯在上海附近的战役进行的狭小区域。可是并没有对倭寇所掌握的制海权有足够的重视,当倭寇在浙江金山登陆的时候,在如此关键的地方,中国军队仅仅有一个营,不足500人,结果在倭寇舰空火力下500官兵英勇抵抗全部牺牲。倭寇从容登陆,形成了对上海战场的钳型攻势,迫使中国军队被迫放弃上海的防守,凇沪会战失败,上海失守。
相对于军官素质的全面落后,中国下级军官和士兵的素质与倭寇相差并不是很大。中国的中下级军官打多经过年的内战,战争经验和战斗素质都非常高,比倭寇的实战经验更加丰富。在国民党最先投入的部队是经过德国教官精心训练,装备德式武器(轻武器)的德械师。官兵单兵作战能、训练水平都非常高。就单兵装备而言,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是德国毛瑟1898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在步枪和轻机枪方面,中国军队的装备要要先进于倭寇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和歪把子轻机枪。但是由于马克沁重机枪是水冷式机枪,枪管容易发烫,所以在会战期间经常会出现中国士兵割破血管用自己的鲜血为枪管降温的情况。在其他方面,这款重机枪是非常优秀的。在轻武器上的先进,却无法弥补中国军队重型装备和技术兵力不足的窘境。所以,中国士兵无法正常发挥自己手中轻武器的优点。
对战争双方的军官和士兵的直观对比完成后,就必须评论上访的战术和战略目的实现。
倭寇选择凇沪作为此次会战的区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迫的。在倭寇发动“七·七事变“后(倭寇称为“华北事变”)后,国内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无论是经济生产能力、兵源的补充和政府开支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所以,倭寇并不希望马上与中国进行全面的冲突和进一步作战。他们更希望可以和国民政府进行谈判,利用谈判使华北并入倭寇在华的殖民地,将华北变做第二个东北。等稳定了华北之后,可以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源,希望可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等华北稳定后,再进一步蚕食中国的领土。但是,当中国方面在凇沪主动发起进攻,不得不应战的时候,他们将决战地点选择在了上海附近。因为倭寇非产清楚,与中国交战如果不能逐步蚕食,那么就必须速战速决。倭寇当时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不仅是一种狂妄,更是一种无奈。因为,中国的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双方进入长期的消耗战,那么脆弱的日本经济是无法支持长时间的与中国的全面冲突。更何况在日本的北方有强大的苏联,时刻想要洗刷1905年“日俄战争”失败的耻辱;在东边的大洋彼岸更有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对倭寇影响他们“门户开放”政策和在中国利益极度不满,并开始对倭寇开始经济制裁和禁运等一系列强制措施。选择上海,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重心,更是拱卫当时首都——南京的关键地区。一旦攻下上海就可以直接威胁南京,并且利用长江发达的水系向中国内陆进军保持自己海军上的优势。也许他们这一目的是受到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的启事,逼近中国首都,逼迫中国统治者签定城下之盟。但是,这次他们错了。错误有二:当年之所以可以和英国侵略者签约,是因为他们要获得利益小,没有现代外交常识的满清统治者还可以忍痛接受,而倭寇却是要让我中华亡国灭种的入侵,是无法容忍和接受的;其次,就是当年握有战争主导的是英国侵略者,而今天倭寇是被中国军民拖入了一场他们原本并没有准备好的战役,握有战争主导劝的是中国。
最为当时中国最高当局选择凇沪地区进行决战,似乎也有自己无奈。相对于自己的敌人,中国的倭寇是全方面的。尤其在军事方面,倭寇拥有强大的空军,世界第三的海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拥有各技术兵种的陆军。而中国方面的海空军在倭寇面前弱小的可以忽略不计,陆军虽拥有庞大的人数,但缺少技术兵种和重型装备。为了减少倭寇技术装备的优势,必须让倭寇的机械化和装甲武器的使用降到最低。在中国最容易被攻击的地方,只有江南的水网地带可以完成这样的使命。另外,江南地带是欧美老牌帝国主义强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和利益集中的地区。一旦在此开战势必影响欧美国家的利益,他们怎么能坐视不管。所以中国最高统帅部将战役地点选在凇沪。当然,仅仅是发动战争的最现实设想。而更高的战略目的就是“持久战”,当然用国民党当局的说法是“用空间换时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逼迫倭寇开始全面战争。在当时中国只有在上海,不仅有中国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也是倭寇兵力最薄弱的一个地方,仅仅有部分海军陆站队。如果对在上海的海军陆站队发动进攻,那么倭寇必须不断增加兵力进行支援,最终可以达到将战事不断扩大,让倭寇无法在华北安心进行殖民统治。而自大的倭寇根本没有对中国方面的战略考虑进行过认真的分析,遍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向上海投入兵力。随着局势的不断扩大,当倭寇真正发现了这已经成为一场持久的消耗战后,已经骑虎难下,无法脱身。就此,倭寇也不得不跟改自己的中国政策,开始全面的侵华政策(倭寇称凇沪会战为“中国事变”)。经过三个月的激战,中国方面完全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不仅打破的倭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更让倭寇陷入了他们最不想看到持久战和消耗战。倭寇在中国的失败在凇沪会战开始的时候已经决定了。因为中国方面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虽然在后来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战术层面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倭寇从没有掌握过战争的主导权。抗战的过程正好证明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另外,在凇沪会战期间,中国政府不仅将大量的在上海的财物、学者(老蒋最无奈的一群人)、和工业设备全部搬迁入中国内地。倭寇虽然得到了上海,但除了一座城市之外没有获得任何经济利益,无益于得到一座空城。就此意义而言,倭寇所获得的战术层面的胜利也要大打折扣了。
中国可以说在战略和战术方面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只是就战役结果而言中国军方遭到了失败。
最后感想
凇沪会战,是中日两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从倭寇对凇沪会战的称谓“中国事变”也可以看出。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将“七·七事变”定为了全面抗战的开始。
当然,这些历史的公案需要历史和无数的论证来证明的,不需要太多的浪费文字。我只想对当时的最高的统帅当局提出一个批评。我不批评他们对前线指挥的干涉,也不去为我们的不足而感慨。我只想评论当时的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倭寇1931年侵略东北时,他命令东北军不抵抗,罪责难辞。1932年,“1·28”事变时,他命令精锐的第五军援助19路军,却又不再派部队进一步增援,落了个虎头蛇尾。1933年,“长城抗战”中央军单衣草鞋与东北军、西北军共同抗击倭寇,虽然最终失败却也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和锐气,那首脍炙人口的《大刀进行曲》不仅是唱给那些抗倭的将士们,同样也献给了这位只知“攘外必先安内”的蒋委员长。1937年当凇沪会战打响的同时,蒋介石同时向外宣读了《自卫宣言》,那段“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均有守土抗战之责”脍炙人口。也许就是这篇自卫宣言让我如同吃一个苍蝇般的难受。“自卫”,我们被倭寇侵略了6年,才敢向外宣布我们要守土自卫。那么自1931年起中国军队自发的和奉命的屡次作战都算什么?政府1937年才宣布要进行自卫战争,那么前面的战争都可以看作是非法的。而到了1941年之后,随着美国对倭寇的宣战,我们才对倭寇正式宣战。如果严格追究法律和文字上的解释,那么1937年我们主动向倭寇发动的进攻就是“不宣而战”。结果我们自1931年开始的抗击倭寇侵略的斗争被这一篇自卫宣言,宣布成了非法的战争。
1937年远去了将近70年。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永久的。
最后向“8·13凇沪”会战的所有牺牲的军民和作出牺牲的人们致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