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苏论战的历史意义
谭乃彰
国际上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必然反映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来,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不断地产生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因此,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这样重大政治路线的斗争。可以说,这是一条规律。恩格斯说过,看来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 列宁也说过,反对社会主义的叛徒,反对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这条政治路线在一切斗争领域中都可以推行而且应当推行。
毛泽东揭示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他说,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有过三次全局性的大论战。这些大论战,尽管它们的背景、形式、内容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是,结果都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三次大论战
第一次大论战,是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同蒲鲁东、巴枯宁和拉萨尔的斗争。这次大论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准备和打基础时期,当时还不具备无产阶级直接夺取政权的革命形势。在这场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战胜工人运动中的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又创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功绩,就是引导社会主义同工人阶级结合起来:他们创立了革命理论,阐明这种结合的必要性,指出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组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第二次大论战,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同伯恩施坦、考茨基和托洛基茨基的斗争。这场斗争的重要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和它在工人运动中取得统治地位,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公开“修正”马克思主义,力图从工人运动内部来破坏和瓦解社会主义事业。列宁把这种机会主义称为修正主义。修正主义的特征,就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马克思主义。这场大论战,战胜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产生了列宁主义,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次大论战,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是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同赫鲁晓夫等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这场斗争的实质,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命运问题,影响是深远的。吴冷西的名著《十年论战》,从实践到理论,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这场大论战的背景、性质、过程和内容及其重大意义。《十年论战》的写作和出版,是我国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可以相信,这本书会流传下去,成为这方面的经典著作,是忠诚的共产党人、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必读的思想理论和历史读物。
(二)第三次大论战同第二次大论战的不同特点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三次大论战,后两次有个共同的重要特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斗争。然而在这里,我们要着重研究它们之间不同点,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把后两大论战在发生背景上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比如,第二次大论战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而第三次大论战却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之后。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有必要透过历史现象,寻找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那么,在这些历史现象背后隐藏些什么本质问题呢?至少有如下几点:
第一,主要任务问题。
历史表明,意识形态的大论战通常都是即将来临的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舆论准备和斗争序幕。封建地主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都是这样的。那么,第二次大论战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事实说明,这次大战论的主要任务是在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解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具体战略和策略问题,这也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的主要课题。从这场大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斗争焦点来看,也是如此。
而第三次大论战却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39年和中国革命胜利7年以后,恰恰在这个时候,又是由在列宁故乡出现的赫鲁晓夫等叛徒集团挑起这场大论战。这个历史现象,集中地说明第三次大论战的主要任务不是解决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和策略问题,这个问题由马克思和列宁已经解决了的:而是解决社会主义国家巩固政权,继续革命,防止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这也是现阶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的主要课题。从第三次大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斗争焦点来看,也是这样的。因此,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在第三次大论战中,提出和论述的社会主义国家巩固政权,继续革命,防止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和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贡献。
第二,危害程度问题
第二次大论战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发生的,当时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还没有国家政权的力量。这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他们只能依靠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权,来反对和破坏无产阶级革命。
与此不同,第三次大论战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发生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等叛徒集团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而挑起的,他们是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这是现代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利用自己掌握和控制的国家政权,来反对和破坏国内外的无产阶级革命。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利用国家的外交关系和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地制造事端,分化瓦解,阴谋颠覆,甚至公开武装侵入。因此,现代修正主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危害,比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破坏性更大、更凶残和更危险。
第三,预示革命问题
历史上的大论战,它的实质是世界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反映,尽管它是以思想政治理论形式出现的;但是,它却都是预示着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将要来临和爆发的先兆。可以说,这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导性和深刻性。
大论战的影响范围,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历史状况和斗争特点决定的。第二次大战论的斗争,也是相当激烈的。但是,它当时的直接影响范围,主要在欧洲。这场大论战,迎来了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
第三次大论战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看,都要比第二次大论战复杂、尖锐和深刻得多。第二次世界大结束以后,在中国革命的影响和带领下,世界范围内的反帝反殖的革命风暴席卷全球,直接动摇帝国主义统治。垄断资产阶级与赫鲁晓夫等叛徒集团相勾结,千方百计地反对和破坏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各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这些情况,决定了第三次大论战的影响范围遍及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甚至也包括一些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涉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各个阶级及其政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这场大斗争,预示着将在全球内爆发更大的革命风暴;而这场大革命将彻底埋藏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第四,继续关系问题
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爆发过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这样三次震撼世界的大革命。这三次大革命,尽管背景、情况和特点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首先,是列宁把俄国十月革命看作是巴黎公社的继续;在当时,巴黎公社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经验是唯一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毛泽东是把中国革命看作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继续;俄国革命的经验,是巴黎公社经验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唯一可以学习和借鉴的。随着第二次大论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俄国。在这以后,各国的革命斗争,都是在俄国革命的旗帜下进行的;俄国革命,是各国革命的榜样。
同样,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第三次大论战的爆发,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中国。在这以后,各国的革命也是中国革命的继续。而中国革命经验,是巴黎公社和俄国革命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这个时候的各国革命斗争,都是在中国革命旗帜下进行的;中国革命,是各国革命的榜样。
当然,世界革命中心还会继续转移的。而当它最后转移到美国和西欧的时候,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围剿和歼灭资产阶级巢穴的伟大时刻,是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最终胜利的伟大时刻,也是人类社会从史前时期进入美好的理想社会的伟大时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