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 党 传 送 文 件--选自<<战斗在通信岗位上>>
给 党 传 送 文 件
冯树章
汽车在宽广平坦的公路上奔驰。到达阜平时,满山腰已是闪闪烁烁的一片灯光。现在,在这个山区里,人们用自己建起来的发电厂送电、装电灯,公社的生产队也都安上了电话。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使人激动,又是多么亲切呵!
阜平一带,是我们革命的老根据地。二十多年前,我在这里工作过,它可以说是我的第二个故乡。那时,这里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山区,到处是一些光秃秃的山,连树也难得看见几棵。村与村之间,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傍晚,行人赶路,必须一手拿着棍子、一手拿着火绳,用来打猎和照明。老乡在山坡上修一些梯田,种上一点玉米、谷子和黍子等,和树叶掺着一起吃;加上日寇封锁,生活过得更艰苦,有时甚至连盐都吃不上。
在这样艰苦的年代里,我们在群众掩护下,建立了交通站,担负着晋、察、冀边区的交通工作,负责传送党中央的指示、各军分区的报告、机密文件和党的刊物等;有时也要护送干部安全越过敌占区或封锁线。
建 立 交 通 站
1942年5月1日,日寇集中了三个师团和两个旅团的兵力,在冀中平原六万平方公里地面上的八千个村庄中,开始了所谓“拉网扫荡”。冀中区党委和军委当时决定:除了留下一小部分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牵制敌人,打击敌人有生力量外,机关和主力部队暂时向外转移。
这时,我正在冀中区党委负责交通通信工作,接到指示后,也和其他单位一样,立即收拾东西,准备和区党委一起行动。正在这时,区党委书记黄敬同志突然派人把我找去。
我来到黄敬同志的办公室时,黄敬同志正在看文件,见我进来,他立刻严肃而温和地说:“老冯,这次你不跟我们转移了。党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留在这里建立党的交通站。”他把椅子朝我这边挪动了一下,接着又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机关内部的交通,但还不够,因为敌人‘扫荡’平凡,咱们前方和后方、地方和中央要想及时取得联系,就必须建立直通中央和各县的交通站,才能保证党的指示和文件及时上传和下达,有力地打击敌人,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你有什么意见吗?”
我当然没有意见。我激动地表示:只要党需要,不管任务多么艰巨,我一定想办法完成!
黄敬同志说:“好吧,现在你就立即准备行动吧!”
根据黄敬同志的指示,我和十几个通讯员就留下来了。当时做交通员的,都具有一定的革命斗争经验,有的是区党委委员,有的是村的党支部书记或委员,每个站配备两三个人,有的脱离生产,有的是兼职的。为了防止敌人的破坏,保证党的通信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畅通无阻,每个站还设有两三个联络点,为的是当第一个联络点被敌人破坏时,再和第二个点进行联络,第二个点如果也被敌人破坏,就和第三个点联络。我们的交通站就这样成立了。
巧 妙 的 对 敌 斗 争
敌人的‘扫荡’从“五一”开始后,对解放区的封锁也更严密了。在铁路和公路两旁,他们普遍修筑了封锁沟,架起了铁丝网,修筑了碉堡,每隔三里地,还要修一个炮楼,每两个炮楼之间有三个小地堡。此外,区有区界沟,县有县界沟,每条沟的宽和深都有一丈五尺到两丈左右,有的沟里还有水,交通要道和十字路口都派有伪团丁把守,检查进出行人和车辆。
敌人企图用这些办法来分割解放军,缩小我们的活动范围。这种情况,对我们交通员来说,当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工作一开始,我们的交通员就不得不选择最难走、同时也是敌人不太注意的道路走,不是翻山越岭,就是过沟蹚渠,往往一两天吃不到东西。但是,经过一阵摸索,我们逐渐地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规律和弱点,貌似强大的敌人,实际上并不可怕:敌人的壕沟虽多,但战线也长,力量就分散了;敌人的工事虽多,但也促成了敌人的麻痹思想,以为有了这些工事就“保险”了。另外,敌人对所管辖的地区,界限思想比较重,轻易不挪动位置,这一部分敌人轻易不进入那一部分敌人的辖区。摸清了敌人的这些弱点,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就越来越多了。
有一次,我们有一个交通站准备转移地点。马景云同志领着全站交通员从定县庞村出发,度过唐河,来到了祁连屯,刚找好向导,准备向新的工作地点前进时,因为月亮正圆,特别亮,他们一上路就被敌人发现了。敌人问口令,他们没有答理,敌人就向他们开了火。他们退回村子一了解,才知道不久以前地方爆破组把敌人的铁路炸掉了,敌人才加倍警戒起来。
“怎么办?”马景云把全体交通员集合在一起,和大家商量办法。
“闯过去!”有人说。
“绕道走!”另有人主张。
“要闯,但是不能蛮闯。”马景云说。他想了想,想起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落五不落六。”意思是十五的月亮落下去以后,天要发一阵黑,然后才亮;到了十六日,月亮还没有落,太阳就要出来。他因此决定说:“今天是十五,我们可以利用月亮刚落下去,天正黑的时候突过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月亮才徐徐地从西边落下,天果然黑了起来。他们迅速跑出村去,越过了铁道。敌人听到了脚步声,瞎打了几梭子子弹。等他们走过另一个村庄时,天已经大亮了。
有时候,我们也采取公开过路的办法,根据各人的特点,化妆成为各种身份不同的人物,以合法身份越过封锁线去。安平县一带,以编“马尾筐”出名,我们的交通员有时就化装成修理筐底,笼帽的小手艺人,挑着担子,在各条路线上来回传递文件。我自己呢,有一个时期化装成商人,穿起长袍马褂,留起八字胡,经常拿着二.三尺长的大烟袋,许多人都管我叫“掌柜的”。这个身份,使我在多次和敌人遭遇的危险情况下,巧妙地躲过了敌人。
与文件共存亡
1943年,我们的交通员和行署. 司令部等单位的交通组合并,组成晋察冀交通处,处长是于斌同志,我和刘瑞甫任副处长,下面分设五个交通总站,我兼任第四总站站长,在阜平一带活动。
这个时期,敌人的“扫荡”很残酷,封锁也越来越严了。每个道口上都设了卡,来往行人晚上不但不能走,连白天拉着一车柴. 一车粪,也要倒下来检查。有一个时期,敌人为了消灭我们,甚至异想天开地贴出告示,企图用高额悬赏来逮捕我们的交通员,而且扬言说:“抓到一个交通员,当做专员给赏。”敌人在千方百计地想消灭我们,我们传递的是党政军的重要文件,如果稍一大意,将文件落在敌人手里,这不但关系到千百个革命同志的生命,而且关系到党的革命事业。还有什么比这些东西更重要的呢?因此,“一定要把文件安全送到目的地,人在文件在,人与文件共存亡”,这就是我们交通员的共同誓言。有一次,敌人配备了大量的兵力到平汉铁路线上来,使我们平汉路两侧的通信工作暂时中断了。当时,我们有好多文件急等着要送出去,我们等待着情况的变化,可是一天. 两天••••••过去了。敌人仍然把守很严。我们几个人都急得烈火烧身似的,但苦于想不出好办法来。这一天我再也忍不住了,对中站长马景云说:“文件送不出去,中央就不能及时了解我们这一根据地的情况,我们也得不到中央的指示,军区和各分区也失掉了联系。你赶快下去帮他们想些办法,一定要设法把文件送到路西去。”
第二天,马景云赶到了直接和路西接头的最后一个站。这个站设在离定县十几里的东甘德村刘振平家中。刘振平同志是第三分站兼这个小站的站长,聪明. 机智. 勇敢,从未积压过文件。马景云来到他家时,他也正为文件送不出去,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两个人研究了半天,最初打算利用伪军设法把文件带过去.可是,仔细一琢磨,又觉得这样做很冒险,万一出了问题,会给党造成巨大的损失.最后,刘振平小声说了个办法,马景云冷静地考虑了一会儿,这才同意了.
第二天,天朦朦亮,刘振平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带上铺盖卷,赶着大车子出发了。站上的交通员陈玉山走在前面探道,约定发现敌人的时候摇摇烟盒,作为记号。不料大车刚过铁道,刘振平就发现后面有几个日本鬼子跟着走来。他想赶快把车子赶走,使敌人 追不上,可是不巧,前面是一个小坡,小毛驴力气小,怎么也拉不上去,日本鬼子却越来越近了。刘振平一面镇定地同鬼子打招呼,一面使劲地用鞭子抽打毛驴,拉着车过了坡。但是,没有走出多远,鬼子已经赶到大车跟前,用刺刀对着刘振平,要他把车停下来。
“干什么的?”鬼子大声问。
“送老婆回娘家!回娘家的••••••”刘振平笑嘻嘻地回答,一边暗暗地给妻子递了一个眼色。妻子领会了他的意思,连忙在睡着了的孩子身上使劲拧了一把,孩子立刻哇哇地哭了起来。日本兵看看孩子和行李卷,看着铺盖上搭着的几块湿尿布,发出一股酸臭的气味,不耐烦地用刺刀在铺盖上胡乱地捅了几下,这才放他们走了。原来,刘振平同志一夜未睡,把大包文件分散开来,小心地夹在被子里。为了完成给党传送文件的任务,他冒着一家人的生命危险,终于通过了这个关口。
我们的其他同志也是这样,斗争越尖锐,工作越艰难,对革命事业越忠诚。大家以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文件安全地送到目的地。那是,我们吃的跟老乡们一样,尽是些玉米.谷子掺树叶,偶尔能吃上些菜粥,那是最好不过了;穿的是三年发一套棉衣,一年发一套单衣,因为翻山越岭, 趟河爬沟,衣服穿得特别费,每个人的衣服都是补钉套补钉。敌人为了防止我们越过封锁线。到处挖了封锁沟,沟里都放了水。可是敌人这些花样难不到我们交通员,他们对过沟趟河都有一套本领。过沟时,他们先用绳子把一个个,同志慢慢地放下去,这样下到水中就没有声音;上来时,又用小镢 挖小坑,一步一步地往上蹬。记得一个腊月的晚上,西北风好象有意跟人抖威风似的,刮得呼呼直叫。几个交通员吃完饭,把文件小心地藏在袖口里,迎着刺骨的寒风向沙河走去。来到河边,大家连忙把棉裤脱下来,穿着一条单裤在河边来回跑,这是为了为了下水趟河做准备工作。据说,一脱下棉裤酒浸入水里,一热一冷容易得关节炎。于是,大家现在岸上冻五分钟,让大腿冻得发紫了。然后再下水。但是一下到水里,尽管大家都做了准备活动,还是冻得上牙跟下牙达达达地响个不停。到了河中心时,水已经没过小肚子,这时周身好像被千万根针扎了一样,疼得刺骨。偶尔,冰块随着水流从大腿上擦过,水中立刻漂起鲜红的血浆。到达对岸时,大家擦着被冻麻木了的双腿,穿上棉裤,带好文件,露出胜利的微笑,又朝着目的地出发了。
骨肉情意
就在革命最艰难的岁月里,我们和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亲密关系。那时,我们每个交通员每天要背着很重的文件,整天翻山越岭地来回跑,体力消耗非常大。可是我们的 交通员宁愿让自己的肚子受点委屈,也不要老百姓一点东西。当时,党号召我们搞生产,每人一年上缴二百斤小米,我们除了工作. 学习外,一早一晚就在山腰里开荒. 种菜 种庄稼,青年人还要打柴. 刨树根. 纺土毛线. 织毛衣. 纳鞋底`. 针鞋。上级发给我们步和棉絮,由我们缝衣服穿,老百姓也抢着帮我们缝。
那时候,我们不但自己搞生产,一有空闲时间,还帮着老乡们干庄稼活。无论走到那里,在每个季节里,老乡们干什么活,我们就抢着干什么活。开荒种地. 挖沟垒渠. 耙地除草. 拔野菜. 打粮食. 喂牲口,什么活我们都干。当时,我经常转移,住的地方多,无论住在谁家,就和他们家里的人一样地劳动。农村不忙时,也要打草. 砍柴. 拾粪. 挑水,总愿意多给老乡们干些活,心里才痛快。
由于我们和老乡们真正是同吃. 同住. 同劳动,这就使我们和老乡们的骨肉情谊越来越深,老乡们更欢迎我们去住,更加爱护和帮助我们;同时,由于我们劳动惯了,在思想感情. 生活作风上和农民一个样,干部和农民没有什么区别,敌人也就不容易觉察我们,分辨不清谁是老百姓,谁是“八路军”。当时参加生产劳动的,不只有我们交通员,干部和战士也是如此。我们的聂荣臻司令员就领导全体战士给老乡们开了一条大渠。老乡们为了纪念这条情谊深长的水渠,叫它为“荣臻渠”。
乡亲们对我们真是比亲人还亲。他们见我们有时吃的非常差,就偷偷地采一些针茎叶子. 萝卜缨子等,做了饭送给我们,并且一定要看着我们吃完才走。一次,交通员马景云送干部回来,路过定县刘家合村,就准备信下。一个老大娘对老马说:同志啊!你可别在这里住下,我们吃的全是树叶子......。马景云说:大娘,只要你们能吃,我也能吃。第二天,在马景云动身的时候,大娘拿了一包原来留给儿子吃的枣子,塞在他的怀中,恳切地说:孩子呀!带着吧,路上饿时可以垫一垫。
有一次,我和交通员老董从平汉铁道路东到了路西,主要是检查各交通站的工作,同时帮助路西各站疏通文件,住在一个姓陈的老大娘家里。老大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孙子是共产党员。一天下午,大队敌人突然把村子团团包围住,老大娘急忙叫我们到好家厕所粪坑旁边的地洞里去躲起来。老董先下去了,我要下去时,听到伪军已经爬过墙到了院里,我要下去已经来不及了。我赶紧把地洞口盖好,解下裤子蹲下,假装解手。一个伪军端着枪窜到厕所旁边,一见我蹲在那里,他吓退了几步,大声问我:干什么的?我说:解手。他说:胡说,出来!我一边扎裤带,一边嘟囔说:在家解手也犯法......这时,陈大娘发现我没有进洞,急忙赶来,脸都吓白了,但仍然镇定的对伪军说:老总啊!这是我儿子,刚从外边回来看我的。我也马上解释说:我在保定开鞋铺,一两年没回来了,昨天才回来看看老娘。伪军在我身上搜了一遍,没有发现甚么可疑之处,顺手把我口袋里的钱揣到他的口袋里,就高高兴兴地叫另一个伪军和他一起走了。不料走了不一会儿,他又怒冲冲地跑回来。我心里一惊,担心要发生甚么事情。这个伪军问我:你的钱怎么尽几分几分的?太少了!我说:我就这几个钱,不信,你再搜!伪军觉得再也榨不出油水来,才扫兴地走了。
1943年,敌人“扫荡”一次比一次更残酷了;我们每次出去都有碰上敌人的可能,老乡们就冒着生命危险,想尽办法掩护我们。一次,我们几个人出去送信,回到定县西湖村时,发现村里一片静寂。我知道一定有了敌情,就决定先派一个同志去侦察一下。结果,那个同志去了半天也找不到一个人。我们知道这个村已被敌人占据了,往回撤也很危险,于是大家决定先在老关系张庆中家里隐蔽一下再说。我们偷偷地到了老张家,我就试着在灶洞口小声地喊:“老张,老张!”立刻从里面传出了一阵低沉的声音:“是谁”?“是我,是老冯。”老张一听是我,连忙把“活砖”拿下来,伸出头来说:“块,赶快进来!”我们就这样在地洞里整整呆了六天,等敌人走了,老张才把我们放出来。
大娘的情谊. 老张的掩护••••••这一切说明了只有劳动人民才有这样崇高的阶级情谊。正是有了这种可贵的感情,它使我们增加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与敌人作斗争的勇气,使我们敌后通信联络工作一天天健全. 壮大起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冯树章
汽车在宽广平坦的公路上奔驰。到达阜平时,满山腰已是闪闪烁烁的一片灯光。现在,在这个山区里,人们用自己建起来的发电厂送电、装电灯,公社的生产队也都安上了电话。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使人激动,又是多么亲切呵!
阜平一带,是我们革命的老根据地。二十多年前,我在这里工作过,它可以说是我的第二个故乡。那时,这里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山区,到处是一些光秃秃的山,连树也难得看见几棵。村与村之间,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傍晚,行人赶路,必须一手拿着棍子、一手拿着火绳,用来打猎和照明。老乡在山坡上修一些梯田,种上一点玉米、谷子和黍子等,和树叶掺着一起吃;加上日寇封锁,生活过得更艰苦,有时甚至连盐都吃不上。
在这样艰苦的年代里,我们在群众掩护下,建立了交通站,担负着晋、察、冀边区的交通工作,负责传送党中央的指示、各军分区的报告、机密文件和党的刊物等;有时也要护送干部安全越过敌占区或封锁线。
建 立 交 通 站
1942年5月1日,日寇集中了三个师团和两个旅团的兵力,在冀中平原六万平方公里地面上的八千个村庄中,开始了所谓“拉网扫荡”。冀中区党委和军委当时决定:除了留下一小部分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牵制敌人,打击敌人有生力量外,机关和主力部队暂时向外转移。
这时,我正在冀中区党委负责交通通信工作,接到指示后,也和其他单位一样,立即收拾东西,准备和区党委一起行动。正在这时,区党委书记黄敬同志突然派人把我找去。
我来到黄敬同志的办公室时,黄敬同志正在看文件,见我进来,他立刻严肃而温和地说:“老冯,这次你不跟我们转移了。党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留在这里建立党的交通站。”他把椅子朝我这边挪动了一下,接着又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机关内部的交通,但还不够,因为敌人‘扫荡’平凡,咱们前方和后方、地方和中央要想及时取得联系,就必须建立直通中央和各县的交通站,才能保证党的指示和文件及时上传和下达,有力地打击敌人,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你有什么意见吗?”
我当然没有意见。我激动地表示:只要党需要,不管任务多么艰巨,我一定想办法完成!
黄敬同志说:“好吧,现在你就立即准备行动吧!”
根据黄敬同志的指示,我和十几个通讯员就留下来了。当时做交通员的,都具有一定的革命斗争经验,有的是区党委委员,有的是村的党支部书记或委员,每个站配备两三个人,有的脱离生产,有的是兼职的。为了防止敌人的破坏,保证党的通信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畅通无阻,每个站还设有两三个联络点,为的是当第一个联络点被敌人破坏时,再和第二个点进行联络,第二个点如果也被敌人破坏,就和第三个点联络。我们的交通站就这样成立了。
巧 妙 的 对 敌 斗 争
敌人的‘扫荡’从“五一”开始后,对解放区的封锁也更严密了。在铁路和公路两旁,他们普遍修筑了封锁沟,架起了铁丝网,修筑了碉堡,每隔三里地,还要修一个炮楼,每两个炮楼之间有三个小地堡。此外,区有区界沟,县有县界沟,每条沟的宽和深都有一丈五尺到两丈左右,有的沟里还有水,交通要道和十字路口都派有伪团丁把守,检查进出行人和车辆。
敌人企图用这些办法来分割解放军,缩小我们的活动范围。这种情况,对我们交通员来说,当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工作一开始,我们的交通员就不得不选择最难走、同时也是敌人不太注意的道路走,不是翻山越岭,就是过沟蹚渠,往往一两天吃不到东西。但是,经过一阵摸索,我们逐渐地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规律和弱点,貌似强大的敌人,实际上并不可怕:敌人的壕沟虽多,但战线也长,力量就分散了;敌人的工事虽多,但也促成了敌人的麻痹思想,以为有了这些工事就“保险”了。另外,敌人对所管辖的地区,界限思想比较重,轻易不挪动位置,这一部分敌人轻易不进入那一部分敌人的辖区。摸清了敌人的这些弱点,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就越来越多了。
有一次,我们有一个交通站准备转移地点。马景云同志领着全站交通员从定县庞村出发,度过唐河,来到了祁连屯,刚找好向导,准备向新的工作地点前进时,因为月亮正圆,特别亮,他们一上路就被敌人发现了。敌人问口令,他们没有答理,敌人就向他们开了火。他们退回村子一了解,才知道不久以前地方爆破组把敌人的铁路炸掉了,敌人才加倍警戒起来。
“怎么办?”马景云把全体交通员集合在一起,和大家商量办法。
“闯过去!”有人说。
“绕道走!”另有人主张。
“要闯,但是不能蛮闯。”马景云说。他想了想,想起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落五不落六。”意思是十五的月亮落下去以后,天要发一阵黑,然后才亮;到了十六日,月亮还没有落,太阳就要出来。他因此决定说:“今天是十五,我们可以利用月亮刚落下去,天正黑的时候突过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月亮才徐徐地从西边落下,天果然黑了起来。他们迅速跑出村去,越过了铁道。敌人听到了脚步声,瞎打了几梭子子弹。等他们走过另一个村庄时,天已经大亮了。
有时候,我们也采取公开过路的办法,根据各人的特点,化妆成为各种身份不同的人物,以合法身份越过封锁线去。安平县一带,以编“马尾筐”出名,我们的交通员有时就化装成修理筐底,笼帽的小手艺人,挑着担子,在各条路线上来回传递文件。我自己呢,有一个时期化装成商人,穿起长袍马褂,留起八字胡,经常拿着二.三尺长的大烟袋,许多人都管我叫“掌柜的”。这个身份,使我在多次和敌人遭遇的危险情况下,巧妙地躲过了敌人。
与文件共存亡
1943年,我们的交通员和行署. 司令部等单位的交通组合并,组成晋察冀交通处,处长是于斌同志,我和刘瑞甫任副处长,下面分设五个交通总站,我兼任第四总站站长,在阜平一带活动。
这个时期,敌人的“扫荡”很残酷,封锁也越来越严了。每个道口上都设了卡,来往行人晚上不但不能走,连白天拉着一车柴. 一车粪,也要倒下来检查。有一个时期,敌人为了消灭我们,甚至异想天开地贴出告示,企图用高额悬赏来逮捕我们的交通员,而且扬言说:“抓到一个交通员,当做专员给赏。”敌人在千方百计地想消灭我们,我们传递的是党政军的重要文件,如果稍一大意,将文件落在敌人手里,这不但关系到千百个革命同志的生命,而且关系到党的革命事业。还有什么比这些东西更重要的呢?因此,“一定要把文件安全送到目的地,人在文件在,人与文件共存亡”,这就是我们交通员的共同誓言。有一次,敌人配备了大量的兵力到平汉铁路线上来,使我们平汉路两侧的通信工作暂时中断了。当时,我们有好多文件急等着要送出去,我们等待着情况的变化,可是一天. 两天••••••过去了。敌人仍然把守很严。我们几个人都急得烈火烧身似的,但苦于想不出好办法来。这一天我再也忍不住了,对中站长马景云说:“文件送不出去,中央就不能及时了解我们这一根据地的情况,我们也得不到中央的指示,军区和各分区也失掉了联系。你赶快下去帮他们想些办法,一定要设法把文件送到路西去。”
第二天,马景云赶到了直接和路西接头的最后一个站。这个站设在离定县十几里的东甘德村刘振平家中。刘振平同志是第三分站兼这个小站的站长,聪明. 机智. 勇敢,从未积压过文件。马景云来到他家时,他也正为文件送不出去,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两个人研究了半天,最初打算利用伪军设法把文件带过去.可是,仔细一琢磨,又觉得这样做很冒险,万一出了问题,会给党造成巨大的损失.最后,刘振平小声说了个办法,马景云冷静地考虑了一会儿,这才同意了.
第二天,天朦朦亮,刘振平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带上铺盖卷,赶着大车子出发了。站上的交通员陈玉山走在前面探道,约定发现敌人的时候摇摇烟盒,作为记号。不料大车刚过铁道,刘振平就发现后面有几个日本鬼子跟着走来。他想赶快把车子赶走,使敌人 追不上,可是不巧,前面是一个小坡,小毛驴力气小,怎么也拉不上去,日本鬼子却越来越近了。刘振平一面镇定地同鬼子打招呼,一面使劲地用鞭子抽打毛驴,拉着车过了坡。但是,没有走出多远,鬼子已经赶到大车跟前,用刺刀对着刘振平,要他把车停下来。
“干什么的?”鬼子大声问。
“送老婆回娘家!回娘家的••••••”刘振平笑嘻嘻地回答,一边暗暗地给妻子递了一个眼色。妻子领会了他的意思,连忙在睡着了的孩子身上使劲拧了一把,孩子立刻哇哇地哭了起来。日本兵看看孩子和行李卷,看着铺盖上搭着的几块湿尿布,发出一股酸臭的气味,不耐烦地用刺刀在铺盖上胡乱地捅了几下,这才放他们走了。原来,刘振平同志一夜未睡,把大包文件分散开来,小心地夹在被子里。为了完成给党传送文件的任务,他冒着一家人的生命危险,终于通过了这个关口。
我们的其他同志也是这样,斗争越尖锐,工作越艰难,对革命事业越忠诚。大家以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文件安全地送到目的地。那是,我们吃的跟老乡们一样,尽是些玉米.谷子掺树叶,偶尔能吃上些菜粥,那是最好不过了;穿的是三年发一套棉衣,一年发一套单衣,因为翻山越岭, 趟河爬沟,衣服穿得特别费,每个人的衣服都是补钉套补钉。敌人为了防止我们越过封锁线。到处挖了封锁沟,沟里都放了水。可是敌人这些花样难不到我们交通员,他们对过沟趟河都有一套本领。过沟时,他们先用绳子把一个个,同志慢慢地放下去,这样下到水中就没有声音;上来时,又用小镢 挖小坑,一步一步地往上蹬。记得一个腊月的晚上,西北风好象有意跟人抖威风似的,刮得呼呼直叫。几个交通员吃完饭,把文件小心地藏在袖口里,迎着刺骨的寒风向沙河走去。来到河边,大家连忙把棉裤脱下来,穿着一条单裤在河边来回跑,这是为了为了下水趟河做准备工作。据说,一脱下棉裤酒浸入水里,一热一冷容易得关节炎。于是,大家现在岸上冻五分钟,让大腿冻得发紫了。然后再下水。但是一下到水里,尽管大家都做了准备活动,还是冻得上牙跟下牙达达达地响个不停。到了河中心时,水已经没过小肚子,这时周身好像被千万根针扎了一样,疼得刺骨。偶尔,冰块随着水流从大腿上擦过,水中立刻漂起鲜红的血浆。到达对岸时,大家擦着被冻麻木了的双腿,穿上棉裤,带好文件,露出胜利的微笑,又朝着目的地出发了。
骨肉情意
就在革命最艰难的岁月里,我们和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亲密关系。那时,我们每个交通员每天要背着很重的文件,整天翻山越岭地来回跑,体力消耗非常大。可是我们的 交通员宁愿让自己的肚子受点委屈,也不要老百姓一点东西。当时,党号召我们搞生产,每人一年上缴二百斤小米,我们除了工作. 学习外,一早一晚就在山腰里开荒. 种菜 种庄稼,青年人还要打柴. 刨树根. 纺土毛线. 织毛衣. 纳鞋底`. 针鞋。上级发给我们步和棉絮,由我们缝衣服穿,老百姓也抢着帮我们缝。
那时候,我们不但自己搞生产,一有空闲时间,还帮着老乡们干庄稼活。无论走到那里,在每个季节里,老乡们干什么活,我们就抢着干什么活。开荒种地. 挖沟垒渠. 耙地除草. 拔野菜. 打粮食. 喂牲口,什么活我们都干。当时,我经常转移,住的地方多,无论住在谁家,就和他们家里的人一样地劳动。农村不忙时,也要打草. 砍柴. 拾粪. 挑水,总愿意多给老乡们干些活,心里才痛快。
由于我们和老乡们真正是同吃. 同住. 同劳动,这就使我们和老乡们的骨肉情谊越来越深,老乡们更欢迎我们去住,更加爱护和帮助我们;同时,由于我们劳动惯了,在思想感情. 生活作风上和农民一个样,干部和农民没有什么区别,敌人也就不容易觉察我们,分辨不清谁是老百姓,谁是“八路军”。当时参加生产劳动的,不只有我们交通员,干部和战士也是如此。我们的聂荣臻司令员就领导全体战士给老乡们开了一条大渠。老乡们为了纪念这条情谊深长的水渠,叫它为“荣臻渠”。
乡亲们对我们真是比亲人还亲。他们见我们有时吃的非常差,就偷偷地采一些针茎叶子. 萝卜缨子等,做了饭送给我们,并且一定要看着我们吃完才走。一次,交通员马景云送干部回来,路过定县刘家合村,就准备信下。一个老大娘对老马说:同志啊!你可别在这里住下,我们吃的全是树叶子......。马景云说:大娘,只要你们能吃,我也能吃。第二天,在马景云动身的时候,大娘拿了一包原来留给儿子吃的枣子,塞在他的怀中,恳切地说:孩子呀!带着吧,路上饿时可以垫一垫。
有一次,我和交通员老董从平汉铁道路东到了路西,主要是检查各交通站的工作,同时帮助路西各站疏通文件,住在一个姓陈的老大娘家里。老大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孙子是共产党员。一天下午,大队敌人突然把村子团团包围住,老大娘急忙叫我们到好家厕所粪坑旁边的地洞里去躲起来。老董先下去了,我要下去时,听到伪军已经爬过墙到了院里,我要下去已经来不及了。我赶紧把地洞口盖好,解下裤子蹲下,假装解手。一个伪军端着枪窜到厕所旁边,一见我蹲在那里,他吓退了几步,大声问我:干什么的?我说:解手。他说:胡说,出来!我一边扎裤带,一边嘟囔说:在家解手也犯法......这时,陈大娘发现我没有进洞,急忙赶来,脸都吓白了,但仍然镇定的对伪军说:老总啊!这是我儿子,刚从外边回来看我的。我也马上解释说:我在保定开鞋铺,一两年没回来了,昨天才回来看看老娘。伪军在我身上搜了一遍,没有发现甚么可疑之处,顺手把我口袋里的钱揣到他的口袋里,就高高兴兴地叫另一个伪军和他一起走了。不料走了不一会儿,他又怒冲冲地跑回来。我心里一惊,担心要发生甚么事情。这个伪军问我:你的钱怎么尽几分几分的?太少了!我说:我就这几个钱,不信,你再搜!伪军觉得再也榨不出油水来,才扫兴地走了。
1943年,敌人“扫荡”一次比一次更残酷了;我们每次出去都有碰上敌人的可能,老乡们就冒着生命危险,想尽办法掩护我们。一次,我们几个人出去送信,回到定县西湖村时,发现村里一片静寂。我知道一定有了敌情,就决定先派一个同志去侦察一下。结果,那个同志去了半天也找不到一个人。我们知道这个村已被敌人占据了,往回撤也很危险,于是大家决定先在老关系张庆中家里隐蔽一下再说。我们偷偷地到了老张家,我就试着在灶洞口小声地喊:“老张,老张!”立刻从里面传出了一阵低沉的声音:“是谁”?“是我,是老冯。”老张一听是我,连忙把“活砖”拿下来,伸出头来说:“块,赶快进来!”我们就这样在地洞里整整呆了六天,等敌人走了,老张才把我们放出来。
大娘的情谊. 老张的掩护••••••这一切说明了只有劳动人民才有这样崇高的阶级情谊。正是有了这种可贵的感情,它使我们增加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与敌人作斗争的勇气,使我们敌后通信联络工作一天天健全. 壮大起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