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的美国士兵霍华德:我在中国50年
李筱丹
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国老人:在朝鲜战场被俘后,1954年却放弃了返回美国的机会,来到中国定居。他当过造纸厂的研究人员、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后来又成为一名大学英语老师。在山东生活的近50年中,他几乎经历了新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他就是如今已经80岁高龄的霍华德。当年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他甘愿留在了中国?几十年间,他在中国的生活情况怎样?带着疑问,记者在济南市的山东医科大学(现已归入山东大学)的家属楼里见到了风趣慈祥的霍华德老师。
■“对新中国充满了信心,我决定留下”
霍华德1925年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刚从美国休斯敦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霍华德应征入伍,接着被派往朝鲜战场,在“联合国军”第60军担任侦察员。战争开始后不久,霍华德就成了朝鲜碧潼战俘营的一名战俘。
回忆起当年在战俘营的生活,霍华德说:“我在战俘营的日子里,深深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言行所感动。当时,美军实施空中‘绞杀战’封锁志愿军交通运输线,企图阻止中朝军队的反击,这给前线部队和对战俘的物资供应都带来极大的困难,志愿军战士每天都在吃玉米、高粱、咸菜。但是,志愿军却组织专门的车辆冒着被美国飞机轰炸的危险,从国内运来水果、面粉、牛肉为我们改善生活。志愿军还帮我们建立了俱乐部、图书阅览室。我还在战俘营里度过了难忘的圣诞节。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使我淡化了想家的念头。刚开始,我很怕管理战俘营的志愿军战士们,后来我却和他们交上了朋友,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就是这段生活,让我清楚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善良的中国人民。”
从1951年到1953年7月24日,朝鲜停战谈判进行了两年多。当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协议时,美方却迟迟不肯交换战俘。为了表示对美方这种行为的抗议和不满,霍华德和21名美国战俘、1名英国战俘拒绝遣返,要求留在中国。他们的这一决定引起一片哗然:亲戚朋友们认为他们“疯了”;美国政府则派出了牧师与神父来做思想工作,甚至播放亲友的录音进行规劝,但他们还是决定要留下。“因为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最后.他们向中国红十字会申请,获得批准留在了中国。
■“1954年,我在工厂工资比毛主席还要多”
1954年2月,霍华德等22名战俘来到了中国,并被中国政府授予“国际和平战士”称号。“我和温纳瑞斯(一名美国战俘,现已去世)被安排到济南造纸西厂工作。由于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化学,便到造纸厂材料研究室工作,负责纸张成分研究。”那时候,中国刚成立不久,内忧外患,各方面都十分困难。但是国家对霍华德这些外国人却很照顾,那时候工厂发给他们的工资是每月206元,比毛主席的还多6元,这可是中国普通工人工资的好几倍。
“我刚到济南的时候,几乎不会说汉语。多亏研究室的一位女同事对英语略知一二,我们一边用手比画一边做实验。后来我自学了汉语,渐渐地,我就可以和工友们自由沟通了。他们没有把我当外人。”优厚的待遇和工友的照顾让霍华德坚定了继续留在中国的想法。
在工友的介绍下,霍华德认识了山东姑娘辛丽华。“我的妻子善良、美丽,我对她一见钟情。1956年11月1日,我们举行了中式的婚礼。”回忆起当年的往事,霍华德老人至今依然一脸的幸福与激动。1957年,他们的大女儿霍丽德出生。“关于给孩子起名的事,妻子刚开始非常不满意。因为女儿的名字和我的中文名字只差一个字,按照中国的习俗,这样是很不得体的。可是在西方,为了表示对长辈的爱戴,孙子经常会和爸爸、爷爷的名字相同。最后,善解人意的妻子还是认可了我的想法,用取自妈妈名字的‘丽’字,和取自爸爸名字的‘德’字,来作为女儿的名字。”1960年,小女儿辛淑娇降生,霍华德让女儿随了妻子的姓。霍华德在工厂里兢兢业业,妻子在家里相夫教子,日子虽然平淡,但一家四口却过得其乐融融。
■中国大学里的洋学生
不知不觉中,霍华德已经在工厂里愉快地度过了近10个年头。1963年,经过工厂推荐,中国红十字会保送他和温纳瑞斯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主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于汉语水平比较好,霍华德没有经过汉语预科学习,直接与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听老师用汉语授课。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文革”开始,中国的同学们都投入到运动的大潮中,课堂上只剩下霍华德、温纳瑞斯和另外两位来自喀麦隆的学生。虽然霍华德等几位外国人没有受到“文革”的冲击,但是也失去了留校任教的机会。1967年,霍华德在中国人民大学如愿拿到结业证书后,继续回到造纸厂工作。
■离家24年后,才第一次回到美国
虽然留在了中国,但霍华德从未间断与大洋彼岸的亲人的书信往来。1974年春天,母亲来信告诉霍华德:父亲去世了。此时的霍华德想起自己已经远离家乡二十余年,不免悲从中来,萌发了想回国探亲的想法。那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刚刚结束访华活动,中美外交开始好转。霍华德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在北京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寄了一份回国探亲申请。没想到一个月后,霍华德得到了国家批准的六个月的假期,前往位于北京的美国政府设在中国的外事代办处办理回国事宜。在霍华德向他们出示了他在美国的社会保障保险号码、驾驶执照、入伍参军时的证明文件和在朝鲜战场参战时的照片后,被惊得目瞪口呆的工作人员只说了一句话:“欢迎你再次回到美国。”
回到家乡的霍华德见到了久别的母亲和两位弟弟,亲人们问得最多的还是:“在中国过得好吗?中国政府有没有亏待你?”亲人们再次劝说霍华德回美国定居。但是霍华德却说道:“以前我是因为对中国满怀信心才选择留下的;现在我有了满意的工作,也娶妻生子,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我想我的家应该在中国。”母亲明白了儿子的心意,也就不再规劝。由于中国政府给子霍华德等几位外国人每四年回国探亲假期(国家承担一切费用)的政策,所以霍华德探望亲朋好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面对SARS,他是最勇敢的老师
从1979年开始,霍华德开始到山东医科大学担任英语老师。回忆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情形时,霍华德笑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当过老师,所以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讲课。那时由于刚刚改革开放,学校里的外教几乎没有。同学们一听要有一位美国人来教英语,都很兴奋,没等到上课时就把可容纳200多人的阶梯教室挤满了。我走进教室,抬头一看黑鸦鸦的一片都是人,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突然,我在教室的门口看见了外语研究室的另几位老师。我刚想上前请教他们该如何讲课时,老师们冲我一笑说:‘霍老师,我们是来学习的’。当时,我就更紧张了。我不知道上课后的第一句话是怎么开始的,不过那堂课我上得很成功。渐渐地,我不再紧张了,我发现与学生交流让我感到很幸福。从此以后,每天晚上我基本都在办公室里辅导学生们英语或者给他们讲我过去的经历,周末我还会带着他们去爬千佛山,我与学生们之间的感情很深。他们毕业后有很多人去了美国当医生,现在我每年回美国时都会去看他们。”
由于霍华德严谨而又不失风趣的教授方法深受学生们喜爱,早该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直到2000年才离开课堂。
2003年,“非典” 肆虐中国。在山东医科大学任教的外籍教师纷纷回国,学校里的英语老师资源一度告急。当校方在万般无奈之下打电话向霍华德老师求助时,他爽快地答应了。“您当时不害怕‘非典’吗?”记者问道。“没什么可怕的。学校遇到困难,我应该出把力。”就这样,面对“非典”,78岁高龄的霍华德老师再次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们不禁为霍老师的敬业所感动,在校园网BBS的留言上,学生们写道:“霍华德老师是我们见过的最最敬业、勇敢的老师。老师,我们爱您!”
■“我是老年篮球队的老大”
现在霍华德已经正式退休在家,他的老年生活非常充实。他每天早上不到5时就起床,在校园里慢跑。早饭过后,每周一、三、五和老年篮球队的队友们在济南皇亭体育馆打篮球;二、四、六则和济南青松老年长跑队的队友们徒步爬干佛山。霍华德用地道的中国话告诉记者:“我可是济南老年篮球队的老大啊!我不仅是他们的队长,也是篮球队里年龄最大的球员。我每年都会与青松老年长跑队参加‘泰山国际登山节’,去年我们队还拿到老年组前几名呢。”
记者与霍华德老师的谈话是在“NBA休斯敦火箭队”的话题中结束的,原来他是火箭队的超级球迷,只要有火箭队比赛的转播,他绝对一场不落。看到霍华德老师侃侃而谈的矍铄表情,记者不禁被他那种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所感染。真心祝愿这位来自美国的老人在中国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