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瞭望》:铭记人民英雄

瞭望 · 2009-07-28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人民军队的生日和即将来到的共和国生日一样,都是红色的圣诞日。红色是热血的原色,也是火焰的原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象征色。人民军队与他们举过头顶扛在肩上的人民共和国一样,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站起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的,人民军队为建立和巩固新生共和国的战斗历程也因此而成为一部烛照后人的英雄史诗。对于因人民军队的浴血奋斗英勇牺牲而获得身心解放沐浴和平阳光的中国人民来说,这首由他们自己的英雄谱成的史诗,永远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因红色而至珍,因红色而至贵,因红色而至厚,因红色而至重!她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面旗帜叫理想,有一类品质叫忠诚,有一腔情感叫神圣,有一种付出叫牺牲……

铭记人民英雄 解读人民英雄

双石

《瞭望》杂志2009年第30期刊用,刊用时有删节,这是未删节原版。

  1946年12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
  王克勤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普通士兵,1945年10月在平汉战役中参军的“解放战士”。参军后,他很快就溶入了这支与众不同的军队且如鱼得水般地迅速成为其中优秀的一员:除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外,还被公认为是遵守群众纪律的模范。后来当上了班长,又成了爱民爱兵的模范,还尤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每有新战士补入,他总要以亲身体验现身说法,启发新战士的“阶级觉悟”,教育大家搞好团结,组织互助小组,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这一切一切,当然对发扬这支军队的优良传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得到了战友们乃至上级首长的高度认同和赞誉——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先后授予王克勤“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并在中原野战军率先开展了“王克勤运动”,而这次《解放日报》又赞誉他 “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号召全军部队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将他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为一个普通士兵发表社论,这在当时中国传媒界来说无疑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中,给普通士兵以如此殊遇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就在这篇社论发表的两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毛泽东还亲自参加了一位普通战士的葬礼并致悼词——这就是后来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
  把众多的普通士兵隆重请进人民革命战争的功劳簿,无疑是这支本来就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传奇的军队的一个最大传奇:这支军队众多的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的主体构成大多是基层官兵甚至是本身就是“武装起来的庄稼汉”,作为草根阶层的他们此前的人生经历又大都只有苦难而不具任何传奇!在这支军队中却又理所当然地成了驰骋于人民革命战争舞台上真正主角与主人!留下的姓名和创造的故事还长期活跃在文艺作品和舞台之上,其家喻户晓程度甚至超过了这支军队在同时期的诸多百战名将!这简直就是对旧时代“阵前苦斗獬豸将,旗下旁观草木兵”的战争文化传统一个公然的颠覆!
  然而这样的颠覆显然是人民群众喜闻与乐见的,因为这支军队的众多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都是真正的“人民英雄”——也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英雄:他们是在为人民利益为人民解放而战斗,在人民革命战争中他们既是解放者也是被解放者,从“受欺凌受压迫任人宰割”到“夺过鞭子揍敌人”的沧桑巨变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身心的巨大解放,从而也理所当然地使这场战争成了他们自己的战争!而当无数草根们将一场战争视作自己的战争从而万众一心去呼唤去托起一个共同的向往之时,洪波就涌起,英雄也如潮……
  随机撷取这“如潮英雄”中的一滴涓埃,或许就不难明白无数涓流最终澎湃天下之必然——
  1948年8月的一天,一支在华南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取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这场战斗很小很小,歼敌30余名自身伤员仅有两名。战斗的胜利对于这支游击部队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当然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与此间正在北中国酝酿的那场后来决定了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如今稍微宏观一点的战史典籍都很难找到相关的记录。
  几天后,因为缺医少药的游击战争环境,一位伤员的生命之路走到了尽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伤员倚着床栏,用微弱的声音吟诵了一首自己的诗作:

          祖国哟,亲爱的祖国!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祖国!
          我从幼小时的梦幻中,
          便听到了你走向我来的足音。
          如今,我看到了你了,
          你从西北高原走来,
          你在血的斗争中成长!
          你如此坚强!
          我,一个长期等待着你的,
          受气的美洲华侨的儿子,
          献出了我的生命和血,
          看见了你的丰彩,
          你是这样的灿烂美丽!
          祖国哟,我亲爱的祖国,
          让我永远紧紧地拥抱着你!

  这首诗作的名叫郑达明,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广阳支队第七团的一名副政治教导员,牺牲时年仅21岁。牺牲前,他将一条金项链、一块金表和一叠港币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了党组织——这是他的全部遗物,也是4年前他从美洲归国参加抗战时母亲留给他的全部财产。
  除此之外,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就连他的姓名也淹没在成千上万的英烈名录中了。
  唯有一份珍贵他至死紧拥不放,那就是新生的祖国——新中国。
  一滴涓埃,映照出万丈光华——一年后的1949年10月,祖国,真的新生了!
  祖国的新生是千万个这样的战士用生命去召唤去置换的逻辑必然也是历史必然,这样的召唤这样的置换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又何止“成千上万”。祖国的新生就是人民的新生,赢得这个新生是一个漫长的支付和牺牲的过程,不是每一次召唤每一次置换都能得到胜利的即时回馈,很多时候血流成河之后横亘于前的还是一次次挫折与失败,“革命成功”仍然不过是渺茫夜空中一缕星光,追随这缕星光寻找光明的人们未必能预知这缕星光何时才能变成黎明曙光,自己是否还有幸沐浴这轮旭阳升起后的万道霞光——他们中有太多的人留下一句“祝革命成功”后便或慷慨或从容地把生命交付了这样的召换和这样的置换,之所以为一面理想的旗帜抱定一个必死的信念,那是因为他们坚信“革命自有后来人”,在前仆后继传承着同一面理想旗帜的团队中革命成功的信念将永远不死,不死的信念在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中化作“万众一心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那么“人民解放”的社会理想就一定会从逻辑的必然走向历史的必然!
  既或是在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候,一位革命者又是革命领路者的共产党人也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地预测了革命前景的“逻辑必然”:“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而就在作出这般激情浪漫表述的同时,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以身体力行的率先垂范,以脚踏实地的艰辛开拓,逐步结束了革命理论在书斋在沙龙在口号声中流浪的历史,尔后更以无数次流血牺牲所召唤所置换出的一个个具体的革命成果,彰显和趋近着“远大的革命目标”,成功地将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社会理想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团队而且传播给亿万人民……
  这位革命领路者也是革命的牺牲者——他有六位亲人跻身于以生命去置换了胜利的人群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气节和舍生取义的民族,历代历朝都不乏忠贞义士,而在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产生的无数革命英雄们,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旧时代节义观所能涵盖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只留清白在人间”的自我坚守,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自我实现,都难以与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战士情怀和英雄气魄相提并论!——有着这般情怀这般气魄的革命英雄们既是革命理想的殉道者,也是社会进步的奠基者。
  在怀抱如此执着信念的团队中,英勇奋斗自我牺牲成为了一种超越了“趋利避害”这类“普适人性”的时尚追求:嚼着草根皮带爬雪山过草地为的是“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领导责任”;缺衣少盐浴血三年坚持游击战争是因为笃信“严冬过尽绽春蕾”;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是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自愿组合;掩护群众冲出重围的“马石山十勇士”是10位普通战士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自主行动;打光了最后一个人的“刘老庄连”得以迅速重建是因为父老乡亲披红戴花送出了自己的82名子弟;十字岭突围人们面红耳赤争相“留下掩护”的理由是他人“有知识有学问建设新中国更需要他们”;解放大上海不用炮火仍然浴血冲锋打的算盘是“这些高楼大厦马上就要变成人民的财产”;长津湖畔爬冰卧雪冻死也不后顾信守的是“保家卫国”的誓言;上甘岭上饥渴交迫依然顽强战斗想到的是“祖国亲人就在身后”;任凭烈火肉身肆虐也绝不挪动一步是“为整体为胜利”;举起炸药包扑向机枪眼的故事层出不穷,更是前仆者和后继者们都在自觉践行“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的必然轨迹……”
  这无数英雄和英雄集体都是“人民英雄”,“人民英雄”与当今影视戏剧中那些独步天下快意恩仇的剑侠游客有着本质的不同,那些来无踪去无影的剑客游侠实际上是旧时代苦难深重的人民在茫然无助与无奈中一种虚幻的精神寄托,只能生存于舞台和传说,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更惶论承载一场改天换地的人民革命重任!而“人民英雄”是远远超越了这些虚幻人物的真正英雄。人民英雄们是依托阶级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在战斗,他们的团队由共同的宗旨和严明的纪律所凝聚,既或是远离组织孤身作战也自觉地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如今充斥于银屏的江湖义气似乎很能感天动地博得喝彩,然而与他们建立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基础之上的同志情谊相比照,历史真实中的那些“称兄道弟”的雇佣军却又显得是那样的无根无基且经不起磕碰。人民军队中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孕育成长的根基就是人民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才是他们真正的“铜墙铁壁”;他们生长于人民群众之中也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儿女自己的英雄:拿起刀枪他们是坚强的无畏斗士,操起犁耙他们是勤劳的农家子弟。人民是他们的靠得住能生息的家园故乡,他们是人民指得上敢信托的立柱顶梁;他们现身于父老乡亲危难之时,大声呐喊唤起人民;他们陷阵于强寇顽虏营垒之中,英勇冲锋消灭敌人!他们在流血牺牲之际想到的是“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们在建立功勋之后道出的是“感谢人民给予的光荣”;……
  人民军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与特质:他们创造的英雄故事并不仅限于那些惊心动魄浴血战斗的战场,爱护、帮助和救助人民群众或战友的杰出者也可以成为荣登人民军队英雄榜的当然理由,而且其知名度还绝不逊于那些战争中坚定顽强的无敌勇士:为中央机关烧炭牺牲的张思德可以与人民军队最高宗旨联系在一起;曾经是俘虏兵的王克勤开展“三大互助”的盛名甚至遮盖他在战场上歼敌数百名的不凡战功;模范执行群众纪律还在长途行军中“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吕顺保被树为“全军爱兵的旗帜”;异国他乡救助落水儿童的罗盛教的故事后来是两国人民中长久流传的新传说;从来没有走进过战争的雷锋因坚持为人民做好事而成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象征;推开惊马保护了列车的欧阳海被写进了小说而且还激励了一代青年“火热的心”;长津湖雪地英雄的传人们在长江畔惊涛骇浪中筑起了“钢木组合坝”,就象当年刷新了世界战争史一样地刷新了世界抗洪史;汶川地震后一批学者专家被困深山几天几夜,见到前来解救的“乌蒙铁军”官兵的第一句话是“知道你们会来的!”……
  ……
  翻开人民军队英模名录,因“爱兵”、“爱民”而成就的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目不睱接。
  可以预言,只要人民军队的本质本色不变,人民军队具有如此特征特质的英雄谱还会延续。
  人民军队的生日和即将来到的共和国生日一样,都是红色的圣诞日。红色是热血的原色,也是火焰的原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象征色。人民军队与他们举过头顶扛在肩上的人民共和国一样,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站起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的,人民军队为建立和巩固新生共和国的战斗历程也因此而成为一部烛照后人的英雄史诗。对于因人民军队的浴血奋斗英勇牺牲而获得身心解放沐浴和平阳光的中国人民来说,这首由他们自己的英雄谱成的史诗,永远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因红色而至珍,因红色而至贵,因红色而至厚,因红色而至重!她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面旗帜叫理想,有一类品质叫忠诚,有一腔情感叫神圣,有一种付出叫牺牲……
  人民军队的人民英雄们是民族的英雄,也是阶级的战士!我们缅怀他们,学习他们,铭记他们,也解读他们,为的是继续举起他们为之战斗为之献身的红色旗帜,护卫着人民共和国的航船,向他们传承给我们的远大的革命理想,前进,前进,前进,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史:自我牺牲成为自觉行动
《瞭望》本期封面《铭记人民英雄》


  《瞭望》文章:铭记人民英雄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她孕育和培养出的众多英雄人物和群体灿若星辰、浩若长河,成为一个个不朽传奇

  铭记人民英雄

  文/双石

  1948年8月的一天,一支在华南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取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这场战斗很小,歼敌30余名自身伤员仅有2名。如今稍微宏观一点的战史典籍都很难找到相关的记录。

  几天后,因为缺医少药的游击战争环境,一位伤员的生命之路走到了尽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伤员用微弱的声音吟诵了一首自己的诗作:

  祖国哟,亲爱的祖国!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祖国!

  我,一个长期等待着你的,

  受气的美洲华侨的儿子,

  献出了我的生命和血,

  看见了你的丰彩,

  你是这样的灿烂美丽!

  祖国哟,我亲爱的祖国,

  让我永远紧紧地拥抱着你!

  这首诗作的名叫郑达明,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广阳支队第七团的一名副政治教导员,牺牲时年仅21岁。牺牲前,他将一条金项链、一块金表和一叠港币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了党组织——这是他的全部遗物,也是4年前他从美洲归国参加抗战时母亲留给他的全部财产。

  除此之外,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就连他的姓名也淹没在成千上万的英烈名录中了。一年后的1949年10月,他向往的新中国诞生了!

  在世界战争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她孕育和培养出的众多英雄人物和群体灿若星辰、浩若长河,成为一个个不朽传奇。这支军队中绝大多数都是曾经饱受旧时代的奴役,是人民革命战争使他们走进了历史舞台,真正成为历史的主角。这就是“人民英雄”——也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英雄:他们为人民利益为人民解放而战斗,在人民革命战争中他们既是解放者也是被解放者,从“受欺凌受压迫任人宰割”到“夺过鞭子揍敌人”,从解放自己走向解放所有的劳苦大众,而当人们将一场战争视作自我解放的进程,并且万众一心去取得胜利时,洪波就涌起,英雄也就辈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气节和舍生取义的民族,历代历朝都不乏忠贞义士,而在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中,人民英雄已经远远超越旧时代节义观所能涵盖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格气节,还是“只留清白在人间”的自我实现,都难以与“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战士情怀和英雄气魄相提并论——有着这般情怀这般气魄的人民英雄们既是革命理想的殉道者,也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为了新中国,千万个这样的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祖国的新生和人民的解放,他们知道,不是每一次牺牲都能得到回报,不是每个人牺牲都会名垂青史——而“革命成功”在胜利前夜不过是渺茫夜空中的一缕星光,自己是否还有幸享有那旭日升起的时代已经不再重要。他们中有太多的人留下一句“祝革命成功”后便慷慨地付出了生命。

  为理想的旗帜抱定一个必死的信念,那是因为他们坚信“革命自有后来人”,在前仆后继中传承着同一面理想旗帜,在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中化作“万众一心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那么“人民解放”的社会理想就一定会从逻辑的必然走向历史的必然。

  在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候,一位既是革命者又是革命领路人的共产党人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地预测了新中国前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以身体力行的率先垂范,以脚踏实地的艰辛开拓,逐步结束了革命理论在书斋和沙龙在口号声中流浪的历史,成功地将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社会理想付诸实践。

  这位革命领路者也是革命的牺牲者——他有六位亲人牺牲在建立新中国的进程中。

  在有着这样信念的团队中,英勇奋斗、自我牺牲成为了一种超越了“规避危难”这类“普适人性”的自觉行动:嚼着草根皮带爬雪山过草地为的是“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领导责任”;缺衣少盐浴血三年坚持游击战争是因为笃信“严冬过尽绽春蕾”;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是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自愿组合;掩护群众冲出重围的“马石山十勇士”是10位普通战士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的自主行动;打光了最后一个人的“刘老庄连”得以迅速重建是因为父老乡亲送出了自己的82名子弟;十字岭突围人们面红耳赤争相“留下掩护”的理由是“新中国更需要有知识的人”;解放大上海不用炮火仍然浴血冲锋想到的是“这些高楼大厦马上就要变成人民的财产”;长津湖畔爬冰卧雪冻死也不后退信守的是“保家卫国”的誓言;上甘岭上饥渴交迫依然顽强战斗想到的是“祖国亲人就在身后”;任凭烈火肆虐也绝不挪动一步是“为整体为胜利”;举起炸药包、扑向机枪眼的故事层出不穷,前仆后继者们都在自觉践行“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

  这无数英雄和英雄集体都是“人民英雄”,他们具备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阶级觉悟,他们是依托阶级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在战斗,他们的团队由共同的宗旨和严明的纪律所凝聚,即使远离组织孤身作战也自觉地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人民军队中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孕育成长的根基就是人民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才是他们真正的“铜墙铁壁”;他们生长于人民群众之中也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儿女自己的英雄:拿起刀枪他们是坚强的无畏斗士,操起犁耙他们是勤劳的农家子弟。人民是他们靠得住能生息的家园故乡,他们是人民指得上敢信托的立柱顶梁;他们现身于父老乡亲危难之时,他们英勇奋战于强寇顽虏营垒之中,他们在流血牺牲之际想到的是“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们在建立功勋之后道出的是“感谢人民给予的光荣”……

  在人民军队中,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的事迹不仅仅体现在惊心动魄浴血战斗的战场,救助人民群众是他们的天赋使命,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最高荣誉,团结互助是他们的特质,舍己为人是他们的典范。张思德因为烧炭牺牲,但是他的名字永远与人民军队最高宗旨联系在一起;战斗英雄王克勤开展战友之间的“三大互助”,而成为人民军队的典范;长途行军中“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吕顺保被树为“全军爱兵的旗帜”;异国他乡救助落水儿童的罗盛教的故事后来是两国人民中长久流传的新传说;雷锋因坚持为人民做好事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推开惊马保护了列车的欧阳海激励了整整一代青年;长津湖雪地英雄的传人们在长江畔惊涛骇浪中筑起了“钢木组合坝”,就像当年刷新了世界战争史一样地刷新了世界抗洪史;汶川地震后一批学者专家被困深山几天几夜,见到前来解救的“乌蒙铁军”官兵的第一句话是“知道你们会来的!”……

  翻开人民军队英模名录,因“爱兵”、“爱民”乃至“拯救人民于水火”而成就的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目不暇接。

  人民军队的不可战胜性来源于她的人民性。人民军队的人民英雄是民族的英雄,也是阶级的战士!我们缅怀他们,学习他们,铭记他们,也解读他们,为的是继续举起他们为之战斗为之献身的红色旗帜,护卫着人民共和国的航船,向他们传承给我们的远大的革命理想前进。

“铁军”叶挺独立团


--------------------------------------------------------------------------------
 
 


走进叶挺独立团,就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气壮山河的革命历史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叶挺独立团纪念馆,6节碗口粗的铁索,无声地陈列着。
透过那暗红色的斑斑锈蚀,人们仿佛仍能嗅着历史的血腥气息,重回1935年5月29日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历史瞬间,耳边杀声震天。
走进叶挺独立团,就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气壮山河的革命历史。纵观团史,它始终作为我军的尖刀部队、主力部队,承担最为艰险、惨烈和开拓性的战斗任务。今天,作为我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团,叶挺独立团仍是关键时刻最受信任、最能突击的王牌部队。
荣耀团史力量之源
叶挺独立团成立于1925年11月18日,前身是孙中山的大元帅铁甲车队。该团名义上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建制,但干部任免调动、培养教育、重要军政训练计划的制定,都由当时的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决定,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
北伐战争时期,团长叶挺率领该团屡立战功,获得“铁军”美誉,沿用至今。1927年,该团参加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红军时期,叶挺独立团不仅参加了井冈山会师和五次反围剿,更有“强渡乌江”掩护军委纵队顺利渡江,“飞夺泸定桥”粉碎敌军夹击合围红军的妄想,翻雪山、过草地为红军趟出一条生命之路,“奇袭腊子口”开辟北上抗日道路,被誉为“开路先锋”。
抗日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与日军激战平型关,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3年3月,在苏北平原一个普通村庄刘老庄,为掩护党政军机关和群众转移,该团四连82名官兵与三千敌寇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从早晨打到黄昏,战士们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牙齿咬,打退敌人一次次冲锋。最后82勇士全部壮烈捐躯,死时仍保持战斗姿态。四连由此被命名“刘老庄连”,朱德总司令评价刘老庄战斗“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解放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南征北战,参加四平保卫战,南下海南岛创造了“木船打兵舰”的奇迹。新中国建国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叶挺独立团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九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能攻善守英雄连”荣誉称号。
作为一支备受重用的老红军部队,从叶挺独立团走出了共和国的3名元帅、1名大将、6名上将等176位将帅。荣耀的团史就是一面旗帜,是叶挺独立团锻造剽悍战斗力的不竭源泉。
当代铁军剽悍之师
1997年,叶挺独立团在全军最早装备了92轮式步战车,成为解放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团。
近十年来,戴着“铁军”臂章的叶挺独立团官兵,曾担负98抗洪、苏丹达尔富尔维和、中俄联合军演等多次重大任务。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铁军”更成为除成都军区外最早到达震中区域的尖刀部队。
5月14日到达灾区后,团长刘豫便带领突击队6小时强行军50公里,直插映秀。而后,突击队3次攀越铁索渡过岷江,6次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大山,绕过4座桥梁,历时5小时,行程20多公里,第一时间赶到断水、断路、断粮、通信中断的“孤岛”汶川县银杏乡,展开救援。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叶挺独立团累计抢救生还者16人,解救被困群众2万余人,运送物资3744吨,抢修公路277公里。铁军官兵参与了毛家湾救援、黄家村救援、搜救失踪直升机、援建阿坝铝厂等重大救援任务,还在灾区建立医疗点和少年军校。
救援官兵们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坚忍付出。部队初到映秀,道路不通,保障困难,携带的3天干粮很快就吃完了,为了完成后续任务,官兵们每餐只喝半碗稀汤充饥。实在没有吃的,他们就把当地用来喂猪的大叶菜买来充饥。
由于轻装进山,官兵没携带被褥,晚上休息只能靠雨衣裹紧身体,睡在冰冷的水泥路上。当时,上级下发的十几捆帐篷就在身边,但没有人打开使用:官兵们清楚,上面写着“救灾专用”。夜晚突降暴雨,官兵被淋醒冻得瑟瑟发抖,望着群众搭建的防震棚,战士们像雕塑一样在雨里蹲了一夜。
即便如此,全团官兵也没有出现丝毫退缩。九连一班班长胡彦向本刊记者描述了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组织突击队时,师刘政委跟大家说,不是独生子的站出来!结果大家全都站了出来,4个人写了血书,超编加入突击队,接受生死考验!”
红色基因用“练”传承
将红色基因渗透到每个官兵的骨子里、头脑中、血液中,将革命传统优势转化为现代军队的战斗力,是祖国对叶挺独立团的期望和要求。官兵们深知这一点。
叶挺独立团不仅设有团史馆,每个连也都有自己的荣誉室和“连魂”。比如“刘老庄连”四连的连魂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飞夺泸定桥”二连的是“要桥不要命”,“能攻善守英雄连”九连的是“只要第一,不要第二”。每个入伍新兵放下背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团史馆、荣誉室。
1986年出生的马飞,是一名从青岛理工大学休学入伍的战士。去年在银杏抗震救灾时,二连要通过一个40公分宽、60米长的水库坝顶,坝顶两侧都是深坑。看到前面的战友一个个迅速通过,马飞丝毫没有意识到坝顶的危险。“当站在坝顶,我知道我没有其他选择。战友过去了,我就能过去,绝不能有辱连队荣誉,那时感觉团队的精神力量是如此巨大”,马飞说。
对常人来说,九连“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的要求过于苛刻,任何一项比武第二名的成绩都进不了连队荣誉室。“我们招收的新兵和其他部队没有不同,但只要进了九连,他们就会在‘只要第一’的氛围中被锻造成精英、尖子”,九连连长杨国旺对本刊记者说,他们曾专门组织过“官兵恳谈会”,讨论新时期这样“苛刻”的连魂是否还适用。“官兵们在讨论中统一了认识,我们的成就感、战斗力来自于连魂,我们要把它坚守下去”,杨国旺说。
“对于军人,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没有所谓的和平时期。因此,革命传统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战训练,绝不能‘两张皮’”,叶挺独立团政委张友书说,“独立团历史上的战绩是用战斗力拼出来的。今天,我们同样把工作重心放在训练上,所有工作都要首先围绕训练、服务训练、保障训练。以实战训练成果,传承我们的红色基因。”
2001年、2005年,叶挺独立团先后两次被总政表彰为全军先进团党委;2001年被总装备部表彰为全军车辆装备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被四总部表彰为科学文化教育先进单位;2008年抗震救灾,被济南军区荣记集体三等功。□

光荣的“临汾旅”


--------------------------------------------------------------------------------
 
 


在烽火岁月中,这支部队曾浴血72昼夜,一举攻下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临汾城,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荣誉称号,成为我军建制最大的荣誉单位。
临汾旅在60年的征程中涌现功臣1.18万余人;歼敌数目为本旅建制17倍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云杉

七月南京,大地蒸腾着白色的热浪。
解放军某部的营房门前,一位头戴钢盔、身穿作战服的哨兵持枪屹立,全身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却如钢浇铁铸般地一动不动,与他身后的“临汾旅”英雄群体塑像相映生辉。本刊记者在这一刻,似乎已经理解到了“光荣的临汾旅”六个字的内在涵义。
旅长金川:“猛、狠、拼、犟”是
临汾旅的特色
临汾旅历史陈列馆就矗立在营区的大院里,这是一处外观普通的青灰色小楼,却牵动着一代代临汾旅官兵的英雄情怀。在一面长达数米的浮雕前,政治部干事刘跃清站住说:我们旅的历史上,有黄继光式的英雄,有邱少云式的英雄,有王成那样手执爆破筒冲入敌群的英雄战士。可以说,我军历史上所有的英雄典范,都能在临汾旅的历史上找到。
刘跃清接着说: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潜伏战中,临汾旅就出现了11位邱少云式的英雄战士,他们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了生命。
他的手轻轻抚过浮雕的右下角:“这是陈开茂、蔡朝兴两位烈士。他们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掩护战友的安全,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身体去堵敌人的枪眼。”双人堵枪眼的事迹,在可以考证的世界战争历史上,仅此一次。
“临汾旅的荣誉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站在演习场的临汾旅政委戴学志说,“作为临汾旅的传人,我们的责任就是让临汾旅的旗帜永远飘扬。”
在山呼海啸般的炮声中,海面上火光冲天,一颗颗炮弹精准、凶悍地命中靶区,海面上覆盖着一片火网;
全副武装的战士冲向战壕,动作之迅猛令人目不暇接,攀越巨石峭壁如履平地。好一支雄风劲旅!
这里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枪王群体”。
“枪王”的荣誉之所以骄人,难在于保持,难在于无论烈日狂风,或者大雨滂沱,必须保持20秒20发子弹的速射中达到195环以上的成绩。这个成绩不但标志着高超的射击水平,更显示出一个战士的意志、勇气和超强的心理素质。
临汾旅已产生了五代枪王了,最好的成绩是199环。这意味着在几乎不瞄准的情况下,20发子弹全部命中靶心。
临汾旅旅长金川说,这支部队的特色是“猛、狠、拼、犟”四个字。这种善打硬仗恶仗的攻坚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藏族战士三郎格西:我举枪瞄准
的时候,觉得祖国就在我身后
临汾旅除了执行野战军正常任务外,还是中国陆军向外开放的窗口。从1970年开始,临汾旅接待了一万多名各国来宾,其中包括国外的元首和外军将领。
演兵场上,雪花飞扬。只听“准备——射击!”一声号令,曳光弹拖着火红的尾焰穿过风雪,战士们以不同的武器,从不同的位置,对着不同的目标,一颗颗子弹全部精确无误地射中靶心。站在观礼台上的罗马尼亚国防部长举着高倍望远镜看了又看,兴奋地走下观礼台,与射手们一一握手,并且授予他们“罗马尼亚英雄战士”的荣誉勋章。
当玻利维亚国防部长看到射手宋海龙送上的靶标时,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198环!他摘下墨镜,把弹孔数了又数,良久,才在靶标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真是一群令敌人胆战心惊的勇士!希望我们永远是朋友!
美国前太平洋司令布莱尔与士官李华的对话却是饶有兴味的。
“作为中国士兵,你是不是认为我们美国军队很好战?”
没等翻译的话落音,李华就用流利的英语回答布莱尔:“十分好战!”
“哦?为什么?”布莱尔惊讶得合不拢嘴。
“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国军队停止过战争吗?”
面对中国士兵坚定的回答,布莱尔默然了。
临汾旅的战士们有一种明显的特质,就是“底气”。这种“底气”既来自革命战争中铸就的大无畏传统,也来自过硬的军事素质,更来自深沉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年轻的藏族战士三郎格西神态还带着稚气,说话的时候有些羞涩。他说,他最崇拜他的班长叶荣尧,希望能像班长那样,成为一代“枪王”。三郎格西入伍的时候,体能不是很好,射击不及格。现在,他已经是能在20发速射中打出198环的神射手了。他有了另外一个称誉:枪王之星,意思是有可能成为枪王的新星。
他是这样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的:我是四川阿坝人。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看到那些不知名的战友在废墟上奋战,我每天都想跪在地上流泪。我觉得家乡像是一片沼泽,慢慢往下沉,可是被一双温暖的大手托举起来了,我知道那双大手就是“祖国”。
“我在训练的时候,耳边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你是中国军人,你代表祖国!
临汾旅旅歌:无限忠诚于人民,
是我们的职责
政委戴学志谈到临汾旅精神时说:“临汾旅的旅歌里有这样的话:无限忠诚于人民,是我们的职责,这是我们的良心!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永远不会变!我们这支军队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
在戴学志的回忆中,98抗洪无疑是难忘的一幕。
南京下关超出警戒水位1.66米,南京岌岌可危!接到上级抗洪命令后,临汾旅紧急出动,在狂风暴雨中奔上随时可能坍塌的大坝。官兵们打桩、夯土、扛沙袋,连续奋战18昼夜,一个人滑倒了,翻身起来继续上。一个战士晕倒了,旁边的战士扛他的沙袋继续冲上去。
临汾旅用人民子弟兵的赤诚筑起了铜墙铁壁,确保了南京人民安然无恙。
大坝保住了。风雨过后,临汾旅的官兵们正准备撤离,没想到乡亲们闻讯赶来了,带着鸡蛋、馒头,将汽车围住。载满官兵的汽车慢慢地向前开去,不知哪辆车上,有人唱起了临汾旅旅歌:党教育我们,不怕牺牲自己,无限忠诚于人民……
在临汾旅,这样的事迹太多了。在2008年的抗雪救灾中,临汾旅官兵与风雪搏斗12天,确保了南京交通干线的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临汾旅被四总部表彰“抗击风雪冰冻灾害”先进单位,并参加全国“抗击风雪冰冻灾害”巡回报告会。
在这次抗雪灾中,士官徐长有开着推土机破冰雪66公里,三天四夜没有合眼。对于这种挑战人体极限的战斗,徐长有说:如果说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看到那些被困在路上几天几夜的群众,他们又冷又饿,觉得只有解放军才能救他们。
临汾旅没有辜负人民如山的重托。
临汾旅第21任旅长金川这样回答本刊记者: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再立新功!□


中国各民族的子弟兵


--------------------------------------------------------------------------------
 
 


中华民族是一个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人民解放军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人民军队。在人民军队82年的征程中,在解放祖国、保卫祖国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战斗中,各族指战员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辉


屡建功勋的“民族部队”


--------------------------------------------------------------------------------
 
 


“民族部队”在我军历史上比比皆是,而且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翻开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少数民族组成的建制部队比比皆是,但最有名的有三支部队,一支是抗日战争时期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第二支是解放战争中第四野战军中的朝鲜族师、团;第三支是内蒙古军区骑兵部队。
智勇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他的部队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很快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冀中平原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野战部队。
原回民支队政委、马本斋的入党介绍人、空军原副政委刘世昌将军,回忆起回民支队抗击日寇的几件往事。
1940年麦收前,日军强迫老百姓在衡水到康庄的公路两边挖战壕。马本斋得知后,悄悄动员老百姓把沟多挖了三五尺深。看着老百姓干得卖力,日本人很高兴。可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就栽在了这多挖的三五尺上。
5月30日拂晓,安家村据点的敌人被枪声惊醒,以为回民支队主力杀到,急忙打电话向衡水求援。敌人的求援电话一打通,回民支队的战士立即把电话线割断。得到求援后的衡水据点立即派一个日军小队和一个伪军中队向安家村火速增援。在接近康庄时,日伪军打了一阵炮后见无动静,就放心地把部队变成六路纵队跑步前进。
见日伪军进入伏击圈,马本斋一声令下,密集的火力向敌军倾泻而去。敌军急忙跳到战壕里躲避子弹,跳进沟里才发现,站在沟里就是踮起脚也无法看到沟外。敌军只能盲目地举着枪向外乱射击,完全无法组织火力还击。
战士摸到战壕边,冷不丁伸手一拽,就能从沟里敌人手中夺过一支枪来。只用了40分钟,就歼灭敌军80余人,还缴获一门平射炮。战斗结束后,马本斋走上土丘,用马鞭指着地上的尸体,让刘世昌组织人把他们的衣服和鞋子弄下来带回去。
刘世昌一时摸不清头脑。马本斋神秘一笑。7天后,六十多名战士穿上这些缴获来的服装,40名扮成“皇军”模样,20名扮成伪军模样,这支“皇军”和“伪军”组成的扫荡队伍大摇大摆地出现在通往榆科日军据点的公路上。一路上老百姓四散逃跑,还以为真是鬼子来了。榆科据点的伪军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伪军队长就被抓住了,只用了半个多小时,伪军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在敌人大部队到来之前,回民支队的战士早撤走了。假扮“皇军”奇袭榆科据点也成了军民津津乐道的事件。
康庄战役、奇袭榆科两仗,气得日军暴跳如雷。日军的山本联队长差人给马本斋带信:“有你马本斋就没有我山本,有我山本就没有你马本斋。”
谈起这些往事,刘世昌仿佛还沉浸在当年的战斗中。1938年10月,刘世昌成为马本斋的入党介绍人,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不断重创敌人。一时间,只要听到马本斋的名字,日伪军就会不寒而栗。
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回民支队”榜样作用下,河北的回、满、蒙、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并肩战斗,建立了各种抗日武装和群众团体,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1944年2月7日,马本斋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肺炎,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终年43岁。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主席敬献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副主席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同年,献县抗日民主政府将东辛庄改为本斋村。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将马本斋的故乡命名为“本斋回族自治县”。
1949年8月,河北省军区成立,回民支队改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警备二团,驻防保定,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番号撤销。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编入68军开赴朝鲜战场。
威震敌胆的第四野战军“朝鲜族”师、团。
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以朝鲜族官兵为主体,集中编了3个“朝鲜师”和一个“朝鲜团”。它们分别是第四野战军146师、156师、166师和141师的“朝鲜团”。这些朝鲜族师、团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功卓著,为新中国的创建和反抗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作出了突出贡献。
骁勇善战的内蒙古军区骑兵部队
抗战胜利后,乌兰夫根据党中央指示,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部队,由骑一师、骑二师、骑三师、骑四师和骑五师组成,是以蒙古族为主,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汉各族指战员组成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内蒙古骑兵部队在解放战争中,配合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英勇奋战,为解放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光荣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检阅。
抗日联军中也有不少民族部队。
“九一八事变”后,朝鲜族人民一马当先,先后组织了以本民族为主体、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磐石、延吉、和龙、汪清、珲春、珠河、密山、汤原、饶河等抗日游击队。这些游击队历尽艰辛,由最初的十几人、几十人逐渐发展成为有上百人、几百人的武装队伍。其间,中国共产党先后派遣杨靖宇(回族)、周保中(白族)、杨林(朝鲜族)等党员干部到游击队担任主要领导或指导工作。1936年1月后,这些游击队先后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各军。抗日联军各军中,有大批朝鲜、满、蒙古、回、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锡伯、赫哲、白族等少数民族指战员。连人口仅一两千人的鄂伦春族,人口不足一千人的赫哲族,也有人参加了抗联。少数民族指战员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用血肉之躯同日寇展开殊死的搏斗,数以万计的将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延边抗日烈士就达2841名,其中朝鲜族占90%以上,朝鲜族抗日女烈士就有338名,而且大多数为党团员。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步骤,妄图肢解、侵略中国,在乌兰夫等共产党员的策动下,内蒙古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爱国军官云继先率领1100名官兵举行起义,打响了蒙古族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被毛泽东誉为“可贵的草原第一枪”。起义部队几经挫折后,成立了以蒙古族为主的抗日部队新三师,粉碎日伪的疯狂进攻,牵制大量敌人兵力,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前身是新疆民族军。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县乌拉斯台地区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举行武装暴动,亦称“三区革命”。不久,这支暴动队伍改编为新疆民族军。
1949年10月,民族军为接应人民解放军入疆,自玛纳斯河以西分别进至东疆和南疆。12月上旬,一部到达迪化(即乌鲁木齐),与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会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950年1月10日,民族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
1950年国庆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特邀第五军组织参观团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1954年10月,第五军军部改编为新疆哈萨克自治区军区(后改为伊犁军区)。第五军在创建和发展中,坚持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和边疆建设作出了贡献。□

抗日名将


--------------------------------------------------------------------------------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著名少数民族将领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些抗日将领分别是:
关向应,满族,辽宁金县人。抗战爆发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120师政治委员兼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1946年7月21日病逝于延安。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他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粟裕,侗族,湖南会同县人。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后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协同陈毅指挥了著名的黄桥战役,开辟和发展了苏南、苏中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调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等职。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对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一师给予很高评价:“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乌兰夫,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抗日战争时期,策动了著名的“百灵庙起义”,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肢解、侵略中国的企图,后任蒙古抗日部队新编第三师政治部代主任,延安民族学院教育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韦国清,壮族,广西东兰县人。1940年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委、新四军第四师九旅旅长等职。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受命指挥西进战役。1945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后,率部指挥了宿南战役、睢宁战役,连续收复宿迁、泗县等多座县城。
廖汉生,土家族,湖南桑植县人。1937年,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副团长,与团长宋时轮率部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战役。1940年率部参加了晋西反“扫荡”和著名的百团大战。1942年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田家会战斗,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
江华,瑶族,湖南江华县人。1938年12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9月,任八路军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为苏皖根据地的开辟打下了基础。1941年11月至1942年初,协同罗荣桓等指挥山东地区的八路军粉碎了日军残酷的“拉网合围”式“扫荡”。
韦杰,壮族,广西东兰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队队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团长,八路军129师新编第一旅旅长,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
另外,还有三五八旅政委冼恒汉、壮族;滨海军区副司令员万毅、满族;冀鲁边区副司令员杨靖远、满族;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罗炳辉、彝族;新四军三师独立旅旅长覃健、壮族;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回族;等等。□(文/陈辉)

强军卫国的“民族连”


--------------------------------------------------------------------------------
 
 


我军至今还保留着“民族部队”的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和少数民族数量多的部队集中编了一些多民族组成的“民族连”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仍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和少数民族数量多的部队集中编了一些多民族组成的“民族连”,名气最大的是新疆军区某部民族六连。这个连队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等13个民族的官兵组成,人们称赞他们是“民族团结好六连”。
军分区维吾尔族副司令员依明托乎提说,“民族连”是新疆驻军的特色,少数民族青年在新疆参军一般被编入“民族连”,因为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饮食、风俗和语言相近,又与汉族有很大不同。
“民族连”隶属野战军,执行的任务、接受的训练都与普通连队相同。“民族连”由汉族军官和少数民族军官共同领导。军队要求少数民族军官比例不得少于20%。
据了解,六连是我军少数民族连队中民族成分最广、正式组建时间最长、获得荣誉最多的先进连队。六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新疆“三区革命”时的民族游击队。新疆和平解放后,他们作为民族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成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六连多年坚持“双语”学习,少数民族官兵学习汉语,汉族干部学习维吾尔语。每周半天“双语”学习雷打不动。“日识一字、周练一歌、月习一文”成了传统。“双语”晚会、演讲比赛,让战士们的“双语”成绩突飞猛进。现在,民族六连的战士们每人都掌握了两种以上语言。
在民族六连,无论你是哪个民族,在“经济民主栏”的食谱上都能找到你想吃的特色饭菜。炊事班里也聚集着各民族厨师。维吾尔族战士能找到抓饭、烤包子,哈萨克族能找到那仁、手抓肉,回族战士能找到粉汤、油果子。官兵们说,在一个民族连队,筷子头上有学问。
每月,民族六连的各族官兵还要开一次麦西来甫晚会,大家尽情展示自己民族的歌舞。这是战士们最开心的一天。在六连,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和汉族的春节都各有一周的假期。有一年的古尔邦节恰逢元旦,部队的新年晚会上,来自各个民族的战士们弹起冬不拉、热瓦普,打起手鼓,跳起了舞。
“把战友当兄弟待,把连队当家爱。”是六连的传统。从加入六连起,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传统的分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士兵安置处介绍说,近年来,六连转业退伍的二百多名官兵,大多成为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骨干,五十多名退伍士兵被地方企业录用,一百多名退伍士兵成为维护南北疆社会稳定的骨干。
从大部分人不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到几乎100%的士兵考取了国家汉语资格考试证书;从大部分人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到80%的士兵通过自学和函授学习拿到了大中专文凭;到13名士兵考上军校、28名士兵光荣入党、144人被评为优秀士兵。
近年来,六连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比武考核,先后夺得25个第一,连续8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有16名士官被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涌现出22名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连队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六连自组建以来,先后18次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和总政治部等单位表彰为拥政爱民典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新长征突击队”、“学雷锋标兵集体”、“民族团结好六连”……这些荣誉,印证着一代代六连官兵坚持不懈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光荣历史。
在内蒙古军区,像这样的少数民族连队也有不少。呼伦贝尔军分区的吉拉林边防连就是一个蒙族、满族、朝鲜族、汉族4个民族组成的“民族连”。吉拉林目前居住着蒙族、满族、俄罗斯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回族、汉族等7个民族,连队与各族的边民友好相处,共同为中华民族强边固防。多民族军警民联防体制,是吉拉林边境管理的一大特色。由边防连队、边防派出所、边防民兵等机构组成的联防体制中,有蒙族、俄罗斯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还有汉族和满族,他们共同巡逻、共同检查边境管理、共同处理边境民事事件,为维护边境安定和减少涉外事件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吉拉林中俄边境连续12年没有发生涉外事件,边防连6次被内蒙古军区评为“边境执勤先进单位。”连队先后两次被上级树为“建设精神文明标兵连”,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8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并被北京军区授予“模范边防连”荣誉称号。
据本刊记者了解,仅内蒙古军区就有4个民族以上的连队二十多个。这些“民族连”为守卫祖国北疆、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少数民族将星璀璨


--------------------------------------------------------------------------------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帅史,是一部多民族将军组成的将帅史,无论是开国将军,还是我军恢复军衔制后涌现出的将军,都有不少来自少数民族。
开国将军
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9月至1965年5月我军授予的少数民族将军总计38位,其中大将1人,上将4人,中将8人,少将25人,他们分布在10个少数民族。
侗族3人:大将粟裕,上将杨至成,少将曹玉清;
壮族11人: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覃健、冼恒汉,少将韦祖珍、卢绍武、吴西、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朱鹤云;
蒙古族5人:上将乌兰夫,少将索立波、孔飞、廷懋、吴涛;
土家族2人:中将廖汉生,少将彭飞;
满族4人:中将万毅,少将赵承金、郭维城、白志文;
藏族5人:中将朵噶彭措饶杰、阿沛阿旺晋美,少将桑颇才旺仁增、凯墨索南旺堆、黄正清;
回族2人:少将刘世昌、刘瑞方;
维吾尔族4人: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曹达诺夫扎依尔、祖农太也夫、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塔吉克族1人:少将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瑶族1人:上将李涛。
新时期的中坚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9月,我军恢复军衔后,截至2005年,共授予101名少数民族将军,其中上将3人;中将10人;少将88人。他们分别来自鄂温克族、纳西族、侗族、锡伯族、仡佬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回族、满族等18个民族。
上将3人:赵南起,朝鲜族,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1988年9月14日被授予上将军衔;于永波,满族,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6月7日晋升为上将军衔;隗福临,满族,副总参谋长,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6月13日晋升为上将军衔。
中将10人:丁一平,满族,海军副司令,2002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孙福,满族,第二炮兵副政委,1999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赵丛,满族,国防大学副政委兼纪委书记,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马子龙,回族,成都军区副政委,2002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刘振来,回族,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2005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沙显明,回族,沈阳军区空军政委,1997年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马米托夫吐尔逊,维吾尔族,新疆军区副政委,纪委副书记、书记,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金仁燮,朝鲜族,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99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李永泰,朝鲜族,空军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粟戎生,侗族,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99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少将88人(略)。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始终注重少数民族将军的培养任用,总参谋长、总政主任、总后勤部部长等总部的重要岗位都曾有少数民族将军担任;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大军区的主官和重要领导岗位也都有少数民族将军担任,少数民族将军与汉族将军一样,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塔山英雄团”的使命


--------------------------------------------------------------------------------
 
 


战斗精神,就是体现在每一天的‘不放弃、不抛弃’,坚持每一天的高标准


文/付文武黄永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

“八一”建军节前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前往广西贵港,目的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拥有优秀传统、光辉战绩的英雄部队驻地。
本刊记者抵达“塔山英雄团”驻地时是午夜。进入营门的一瞬,车灯照亮了大门右侧“服从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大幅标语。这十六字,正是“塔山英雄团”的团魂。
塔山阻击战铸就“塔山精神”
部队驻地旁有一座树木葱茏的小山。1989年入伍,在“塔山英雄团”成长为指挥员的该团副团长段晓明说:“我新兵入伍的时候,踏进营门第一眼就看见这座山。想当然以为这肯定是塔山了,随后才知道是个误解。”实际上,“塔山英雄团”的称号,来自于远离广西贵港几千公里之外辽宁省的一个叫做塔山堡的小村庄。
塔山无山,地势易攻难守。辽沈战役中,蒋介石为了打通东援锦州的道路,亲自督战,调集了海空军和11个陆军师的兵力疯狂进攻解放军阻击部队。“塔山英雄团”扼守塔山堡,浴血奋战6昼夜,击溃了敌独95师、第151师、第8师和暂62师数十次轮番进攻,保证了兄弟部队全歼锦州之敌。
“塔山阻击战之所以闻名中外,一是因为这一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和防御战的典范;二是因为这次阻击战的胜利为解放锦州乃至夺取整个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段晓明这样说。
在这次战斗中,该团歼灭和俘虏国民党军3321人,涌现出了21个英模集体,10人荣获毛泽东奖章,团队被授予“塔山英雄团”荣誉称号,更铸就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塔山精神。
辽沈战役结束后,该团跨黄河,渡长江,战衡宝,进两广,追穷寇,歼残匪,屡立战功。全国解放后,“塔山英雄团”先后驻防广东潮汕、广西桂林,1976年底移防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出色地完成了守卫海防、战备值班、教育训练、文化学习、围海垦田、国防施工、抢险救灾等任务。
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塔山英雄团”官兵勇猛顽强,歼敌389人、俘敌76人,共有1176名官兵和103个排以上单位荣立战功,六连被中央军委授予“穿插英雄连”的荣誉称号,是全师荣誉最高的连级单位。
近年来,该团依旧成绩斐然。2000年以来,参加大小演习数十次,完成重难点课题攻关近百项;2004年、2006年,集团军、军区在这里先后召开“四个基本”建设现场会和基层建设现场观摩会;2006年参加军区基础科目尖子比武,获步兵旅团步机专业团体第一名;2007年参加军区士官尖子比武竞赛,成绩在集团军团级单位中名列榜首;连续6年被集团军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全面建设先进单位”,连续5年被军区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旅团”。
荣誉高于一切
这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始终没有背弃过“塔山精神”。
“参观团史馆,缅怀先烈,是每年新兵入伍的必修课。团史馆里战斗英雄的故事,不同年代的锦旗、奖牌,一面面带着弹孔和烧灼痕迹的英雄战旗,会让这些初入军营的年轻人重新审视理想、信念、责任这些字眼”,段晓明告诉记者。
采访中,二营副营长彭诚说:“我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上研究生的时候,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部队。当我一提到‘塔山英雄团’,所有人都知道。”
认同感和责任感,伴随着荣誉感和自豪感自然而生。高炮连指导员周明说:“团政委严国正给我们打过一个比方:动车组为什么跑得快?那是因为不仅仅靠车头带动,每一个车轮也都在发力。我们‘塔山英雄团’要跑得快,也需要每一个官兵担负责任,努力进取。”
本刊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官兵们提到“一进塔山门,就是塔山人”,“比武场上无亚军”,“如果塔山英雄团在我们手里沦为平庸,那我们就是罪人”,“作为‘塔山英雄团’的一员,我们只能让战旗更加鲜艳,决不能让它蒙羞”。
“塔山英雄团”更以风清气正的用人标准,给每一个官兵提供了人尽其才的平台。
“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二营副教导员魏强说:“我的经历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2004年大专毕业分配到团队时,我已26岁了。有人说,你这个年纪也没啥搞头了,混两年复员就算了,但是我不认同这样的看法。我觉得在我们这个团队,有能力就会有奔头。事实也是这样,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后,团里把我破格提拔到了副教导员的岗位上。”
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型
“信息化能力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只有走信息化带动机械化的道路,才能更快地提升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段晓明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这支从锦州战场上一路走来的英雄团队,积极进行着从传统步兵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型的探索。
早在几年前,该团就已开始了信息化基础建设。据后勤处处长徐道成介绍,目前,该团集战备、作战、指挥、训练、保障于一体的作战训练中心大楼已经建成。该大楼拥有战备物资标准化管理库室、作战室、营区可视化指挥、管理平台、网络训练室、军情室、红(蓝)军作业室等5个楼层10余个主体功能室,基本满足了部队平时在营应急作战指挥、可视监控部队、首长机关室内战术作业、网上对抗训练等需要。
他们还相应地开发了涵盖战备、训练、管理、保障等领域的20余种应用软件,建立了兵要地志库、演习想定库、高科技知识库和预定作战对手知识库等7个信息资料库,为首长机关开展信息化训练、网上作战指挥模拟对抗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2007年底,60多辆新型履带步战车开进了营区,“塔山英雄团”正式开始了由摩托化步兵团向机械化步兵团转变的进程。难题随之出现:全团85%的官兵没有接触过新装备,20多个专业门类白手起家,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该团团长李江平介绍说,新的应对举措很快出台:一是立足现有条件,不等不靠,对照说明书和相关教材重点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操作练习;二是请上级选调一批懂专业的干部骨干充当教员,让官兵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三是选送一批素质全面有潜力的官兵到相关军事学院和训练基地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操作新型装备人才的“大换血”。
这些举措的效果显著。该团政治处副主任贺志军说:“一般规律,换装之后要形成战斗力,最少要三年时间。我们只用了两年,就在今年7月总部组织的专业技术考核中实现了全优的目标。”
魏强告诉记者:“军营的生活不像电视剧上那样精彩,有时还很枯燥、很寂寞。早上6点起床出操,8点开始常规训练,12点吃中饭;下午3点开始训练,6点吃晚饭;晚上9点半晚点名,10点钟熄灯就寝,这就是军营普通的一天生活。”但正是全团2000余官兵倾力度过的每个普通的一天,让这支屡立奇功的英雄部队延续了“塔山精神”。□

英雄“上甘岭特功八连”


--------------------------------------------------------------------------------
 
 


如果把空降兵比作一把刺刀,“上甘岭特功八连”正是这把刺刀上的尖锋


文/赵启洪褚刚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瑞丰

早就从电影《上甘岭》中知道有一个“上甘岭特功八连”,在坑道中艰苦战斗14昼夜,顽强战斗作风让敌人胆寒,并荣立集体特等功;
早就了解到八连新时期建设硕果累累,连续44年保持先进,2次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0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空军授予“从严治军文明带兵特功八连”荣誉称号。
“八一”前夕,本刊记者来到空降兵某部“上甘岭特功八连”这个英雄的连队,目睹了八连新一代的雄姿。
八连的387面旗在飘
走进八连,在五六十平方米的荣誉室墙上满满当当挂着各种锦旗、奖旗。记者看到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当年参战的八连官兵在上甘岭主峰紧握钢枪、高擎战旗,战旗依稀可见一个个弹孔……
上甘岭一役,敌人向八连防守的阵地投掷炸弹5000余枚,发射炮弹的密度是每秒钟6发,八连官兵以超生命极限的战斗韧劲,坚守坑道阵地14个日日夜夜,击退敌人的无数次进攻,连队付出了重大牺牲,最后将被敌人枪炮击出381个弹孔的战旗胜利插上了上甘岭的主峰。
走到荣誉室的另一侧,一架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面长条形奖旗,旗的左上方绣着一列小字:“步兵二营八连集体荣立特等功”;中间是两行宋体大字:“英勇顽强,功勋卓著”;落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部、政治部”;授旗时间是1953年。
八连指导员周延新告诉记者,这是八连获得的第二面奖旗,“特功八连”的英名也由此诞生并传扬开来。
八连现保存的387面旗,每一面旗都记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述说着一个个英雄的故事,见证了一个老英模连队英勇征战的烽火岁月,鼓舞和激励着连队一代代官兵。从抗美援朝夺得的“出国作战第一功”的奖旗,到和平建设时期被空军党委授予“从严治军、文明带兵”荣誉称号的锦旗,从抗洪抢险飘扬在千里长堤上的“上甘岭特功八连”的连旗,到参加重大军事演习任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的一面面奖旗,八连的每一面旗,都传承着英雄的血脉,激荡着勇士的豪情。
八连的战士自豪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是八连熔铸的“连魂”。“特功八连”所在某部政治处主任曲凡东告诉记者:八连年复一年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50多年从未间断。
战士程志龙说,在连队接受的第一堂课就是光荣传统教育——学习连史,面对上甘岭战役中那面穿有381个弹孔的战旗宣誓;照的第一张照片是在毛泽东题词的“上甘岭特功八连”匾牌前。
八连的“连魂”激励着连队的官兵。与记者对面而坐的是被空军授予“抗洪勇士”荣誉称号的齐晓军,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他堵管涌、固大堤,一天扛200多个土袋,连续奋战20余天,后因劳累过度,加上长期受江水浸泡,导致神经性病毒感染,晕倒在长江大堤上,经过医务人员5天5夜的全力抢救才脱险。
去年汶川抗震救灾,面对被困深山的近千名矿工,八连官兵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救援。面对100余米高、有约70度倾斜的悬崖峭壁,6名官兵背起事先用空投小件的连接带和木棍制成的软梯,向峭壁的顶端攀爬。100余米的距离,2个多小时的奋战,“生命之梯”终于架通。
可是,人在软梯上攀爬,就如同在悬崖边走钢丝,何况已是伤痕累累、饿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的矿工。
“我们背你们下山!”官兵们将毛巾被撕成布条接起来,把矿工捆在背上,又在他们身上系上保险绳,一个又一个的矿工被艰难地背下山来。
三天两夜的苦战,756名受困矿工被成功救出。军委委员、空军司令员许其亮得知这场艰险的战斗,亲自来到小木岭抢救现场:“你们冒着自己可能牺牲、可能随时受伤的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更大的威胁留给自己。小木岭精神是上甘岭战斗作风的继续和发扬。”
八连的精神永存
本刊记者在鄂北某综合训练场目睹了八连官兵的雄姿。空中,伞花朵朵、一名名突击队员从天而降;地面,铁流滚滚、伞兵突击车和战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敌”阵。仅仅35分钟,“敌”四十多个目标便淹没在火海之中……这是上甘岭特功八连参加远程机动,在陌生地域、无地面引导、无预案、无指挥部的情况下实施空降突袭,对敌指挥部进行“斩首”中的一个场景。
团参谋长杨成平告诉记者,过去连队的装备是“一套伞具、一支枪”,在对抗演习中因打击能力有限,只能眼睁睁地等着后方的炮火支援,向“敌”目标发起攻击时,常常因为两条腿跑不过“敌人”的坦克而错失进攻的最佳时机。但近几年,随着伞兵突击车、伞兵战斗车等一系列重型装备的陆续列装,连队的作战、训练、编制体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如今的“特功八连”早已从步兵连、摩步连向战车连实现跨越。连队官兵除了能驾驭伞兵突击车和伞兵战车外,还能熟练运用四种以上武器。
龙卷风、沙尘暴、大面积上升气流袭来,哪一项都是空降官兵跳伞演习的“沼泽地”;跨三省机动、“三无四实”(无地面引导、无空中导调、无预设保障,实兵、实弹、实投、实爆)条件、狭小地域的实战环境,哪一条都是空降官兵勇敢和智慧的“试金石”——这又是八连代表空降兵部队参加上级组织的一次多兵、机种实兵演练的场景。
“跳!”800米高空,全连100多名官兵勇敢地跃入蓝天,扑向大地。
八连官兵在经历了3个多小时长途空运、消耗了大量体力的情况下,又面临恶劣环境和气候的严峻考验。演习现场,只见身负兵器、弹药的八连官兵凭着平时练就的过硬跳伞技能,沉着冷静地处置各种特情,强行着陆。这次空降,80%的官兵或被强风拖拉或被龙卷风卷起来又摔下,有的被拖出300米以外,手背、膝盖等多处磨得血肉模糊。但指挥员一声令下,官兵们不顾个人的安危,快速集结突破,跨壕沟、越反空降堡、穿铁丝网,勇猛地扑向“敌”阵。
八连官兵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勇气,越过了许许多多的“沼泽地”、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原始森林进行林区跳伞训练,这在空降兵建制连是首次。执行这一训练任务中,每架次飞机第一名的位置都让干部包了。全连森林跳伞三百多人次,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为大部队跳伞摸索出了宝贵的经验。
如果把整个空降兵比作人民军队插向敌人心脏的一把刺刀,那么,“上甘岭特功八连”正是这把刺刀上的尖锋。□


赵兴元:两次参加英模大会


--------------------------------------------------------------------------------
 
 


59年后的今天,赵兴元回想当时全国英模代表会议的场面依然热血沸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瑞丰
实习生赵欢

1950年9月,首都北京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着国庆一周年观礼,一列专车驶进了车站,从车上跳下一群剃着光头、风尘仆仆的汉子。火车站的工作人员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他们,直到把这些背影送出车站。
很快,大家从报纸上得知,这些都是来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的代表。他们当中,有用120发子弹消灭110个敌人的特等射手,有只身俘获上百名敌军的孤胆英雄,有七发炮弹打进一个炮洞的神炮手,有炸掉敌人数十座工事的爆破大王,个个都曾浴血沙场,屡建奇功。
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次举行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的大聚会,许多人甚至临时从前线部队集合赶来。时年25岁的赵兴元就在其中,几天之后,他又在会上被推举为战斗英雄代表向毛主席献花。
近60年前的盛况,赵兴元至今记忆犹新。坐在大连市黑石礁干休所的家中,老将军虽然有些耳背,但思维清晰,一五一十描述起如何被选为英模代表进京,如何与毛主席握手交谈,战友们又如何抢着与自己握手。老人目光似炬,激情一如当年。
到北京之前,赵兴元所在的四十军正准备开赴朝鲜战场。由于作战英勇,赵兴元刚被提升为副团长,受伤的左臂还用绷带吊在胸前,已经摩拳擦掌打算再立新功。这时,突然接到参加英模代表大会的通知。
参加英模大会的代表是一级一级推选出来的。赵兴元一路顺利当选,在虎狼之师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之英雄队长。
1950年9月25日,全国英模代表会议在北京空军礼堂隆重开幕。上午,赵兴元和其他代表早早来到会场,入座后,双眼就紧紧盯着台前的通道和主席台上突出的讲台,耳边响起会前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叮嘱他的话。
肖华是这么说的:“会议期间,毛主席要代表中共中央委员会向大会致贺词,组织上指定你和郭俊卿作为战斗英雄代表,在致辞结束后向主席献花,希望你们完成好这项光荣的任务。”郭俊卿被誉为“当代花木兰”,是代表团里非常出名的一位女英雄。
赵兴元从当兵第一天开始,就知道毛主席,就盼着能跟毛主席见面。肖华太了解老兵的这种想法了,怕他过于激动,又特地交代:“你们献花后,领袖不伸手,你们不要抢着去握手,伸出手后,你们要双手握住,握手的时间不要太长……”
10时左右,礼堂的灯骤然亮起,奏响了《东方红》乐曲,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主席台,一边走一边向大家挥手致意。人们站了起来:“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掌声、呼喊声响成一片。
59年后的今天,赵兴元回想当时的场面依然热血沸腾:“我一个穷人家的孩子,13岁就参军打仗,终于盼来了胜利,盼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这一天。能够和国家领导人站在一起,想到以后要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军队,那种高兴劲儿,真的难以形容。”
许久,会场终于平静下来,赵兴元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身边的代表也几乎个个如此。这时候,毛主席宣读了贺词,有几句话赵兴元印象非常深刻:“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只有决不骄傲自满并且继续不倦地学习,才能够对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作出优异的贡献,并从而继续保持你们的光荣称号。”
讲话结束后,在全场有节奏的掌声中,赵兴元和郭俊卿一起捧着花环,快步走到毛主席面前,立正,敬礼,献花。他当时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心跳快得能被耳朵听见。主席温和地向他点了点头,微笑着伸出手,赵兴元立即用双手握住……
散会后,代表们都特羡慕赵兴元能和毛主席握手。有代表提议:“跟赵兴元握个手吧,就相当于和毛主席握手了。”一下子,大家都涌了过来,纷纷抢着和他握手。
英模大会开完后,英雄们参加了国庆观礼,然后各自回到部队,有的直接奔赴前线,再也没有回来。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借着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的机会,健在的老战友们才在北京又见面了。
当年参加第一次英模代表会议的代表只来了19位。回想昔日战友们雄姿英发,赵兴元百感交集。他的思绪飘散开,难忘的回忆逐一浮现:刚入伍时手把手教他怎么打仗、怎么做政治工作的营教导员李树桢,后来负伤离开战场,如今已驾鹤西去;锦州配水池战斗中挑起铁丝网让他先通过的通信员范俊青,被敌人打中腹部,牺牲前还安慰他:“赵营长,你放心指挥部队,重伤不叫哭,我一定不影响部队情绪。”
参加新英模大会的有四十军和黑龙江军区的6位年轻代表,他们早就熟知赵兴元的英雄事迹,见到赵老将军纷纷上前搀扶,围在身边合影留念。老部队的年轻军人朝气蓬勃,冲淡了赵兴元的感怀。
在新老英模座谈会上,赵兴元被安排第一个发言。他即席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这是1950年我被毛主席接见后又一次难忘的聚会。新老英模都来了,让我既想到过去,又看到今天和未来。今天来之不易,国无军不稳,民无军不安,看到军队强大,国家安全,人民幸福,我们老同志放心了,满意了,高兴了。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的讲话鼓舞人心,代表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意愿,一定要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把革命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全面英雄”赵兴元


--------------------------------------------------------------------------------
 
 


赵兴元,1925年生,1939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经多次战役战斗,作战英勇顽强,9次负伤,7次带伤指挥战斗,立特等功2次、大功6次,被授予“模范班长”、“模范政治指导员”、“全面功臣”、“文武双全的全面英雄”、“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辉战旗”等称号。
1945年冬,参加山东临沂孟家村战斗,他负伤后坚持执行爆破任务,机智勇敢地炸开国民党守军的坚固工事,为部队打开了进攻通路。1947年3月,参加四保临江战役。1948年3月,参加四平攻坚作战,时任营长,亲率突击队攻城,为全歼四平国民党守军打开了冲锋道路。同年10月,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战斗中,他率领全营攻击国民党军锦州外围重要据点配水池,坚持靠前指挥,浴血奋战8小时,为解放锦州扫除了障碍。1950年4月,在海南岛登陆战役中,他机智地指挥全营歼灭国民党守军指挥所和一个炮兵团。
1950年9月,赵兴元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历任师长、副军长、黑龙江军区政委、旅大警备区政委,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郭兴:文武双全“李向阳”


--------------------------------------------------------------------------------
 
 


敌后武工队的抗日英雄,新中国建国后守护人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瑞丰
周惠钦

郭兴今年85岁了,一开口仍是大嗓门,透着干云的豪气,让人敬仰之余,不由得平添几分亲近。
“跟着毛主席,走遍高山和平地。春去夏来,秋至冬去,我们一年一年就是为了你。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要紧握手中枪,挺起胸膛抬起头,永远保卫你,永远保卫你。”采访中,郭兴给《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朗诵这首他自己的诗。1949年10月1日深夜,年轻的“一级杀敌英雄”郭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诗歌,抒发他对新中国的珍爱。
60多年前,郭兴就是华北平原出了名的英雄好汉,带着一支敌后武工队在冀南豫北神出鬼没,打得日伪心惊肉跳。这段经历,新中国建国后被改编成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大名传遍大江南北。
后来一路南征北战,上朝鲜,下天山,戎马一生。1986年从北疆军区司令员的位置退下来后,郭兴回到老家,住进新疆军区洛阳干休所。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英雄气概不减当年,走起路来甩开膀子,往沙发上一坐,虎踞龙盘。
提起电影里那个会使双枪、智勇双全的武工队队长,郭兴连连摆手:“李向阳是艺术的综合,要说原型,那也有好几个。”
不过说到李向阳的双枪,郭兴忍不住大手一挥:“岂止双枪,我使的是三枪,怀里还揣着一把小手枪。那是个缴获来的小玩意儿,只能打个三五十米,一般用不上。”老头儿眯着眼睛,眼神依旧锋利:“驳壳枪也不是左右接连开弓,我们那时候子弹不多,再说枪的撞针也经不起这么使。”
聊起这辈子打过的漂亮仗,郭兴豪气万丈。不过,会打仗只是一方面,“能文能武,智勇双全”,这是当年军区首长对他的评价。郭兴颇有些自得:武工队全称叫武装工作队,除了适时打击敌人之外,很重要的任务是要深入敌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进行抗日,“做群众工作可得有一套”。
1941年,郭兴被太行军区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任命为敌后武工队队长时,瞪圆了眼睛问皮司令:“我没人手当啥队长?”皮司令说:“没有兵,你就去动员啊!”
于是用了半年时间,走家串户、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建立骨干,郭兴的队伍由最初的3个人,慢慢发展到数十人,在太行军区名气越来越大,被授予“郭兴模范武工队”的称号,受到刘邓首长通令嘉奖。
“从形象上影响群众,从作风上感动群众,从工作上带动群众,从思想上教育群众”,年轻的武工队长郭兴摸索出这么个道理。
这个道理,30年后又派上了大用场。1972年,正值“文革”中期,造反派纷争使乌鲁木齐市的治安陷于瘫痪,时任陆军某师副师长的郭兴奉命率三个步兵营进城维护治安。
“军容整齐,全副武装,当兵就要有个兵样子。”郭兴传令下去,作风硬朗。
造反派里有不欢迎当地部队的,群众也有误解,工作不好开展。老武工队长依旧足智多谋:“部队对外代号疆字121,要让人感觉是从北京过来的中央警备部队。”
部队进城当天,三个营1500多号人阵容整齐,荷枪实弹,齐刷刷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分别从南、北、西方向以三个箭头同时列队步入乌鲁木齐市区。部队一边走,郭兴悄悄在一边观察情况:老百姓自发地涌上街头,夹道欢迎,高声喊着“解放军万岁”、“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部队的形象和威信一下子树立起来了。
当时乌鲁木齐城区又脏又乱,道路上厚厚的积雪也没人打扫,结成坑坑洼洼的冻冰。郭兴带着部队一到达各自驻地,马上放下背包,拿起扫把、铁锹,清除积雪,打扫卫生,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看见解放军的表率,居民们也坐不住了,纷纷动起手来,一个星期过后,城区换了个新面貌。
公检法被“造反”冲击后,群众对治安情况最不满意,郭兴就把战士每两到三个人编成一组,白天出勤七八十个巡逻组,晚上则增加到两百来个,在乌鲁木齐全部撒开,主要街道、火车站、汽车站、商场等重点地区,还专门设立固定哨。
乌鲁木齐气候寒冷,不管白天黑夜、风天雪地,部队坚持按时出勤巡逻。战士辛苦,郭兴看在眼中,每天都起早摸黑查哨,鼓舞士气,一晚上总要查一百多个哨位,不到一两点睡不下觉。
火车站是犯罪分子经常作案的地方,一次,执勤战士发现一名小偷明目张胆拿旅客的包,当即大喝一声,将其扭送到派出所,公安机关又依法对其严惩。这件事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群众纷纷议论:“社会上的坏人部队抓得住,公安局管得了,真让人高兴。”
郭兴回忆说,在敌后抗日那会儿,像汉奸、恶霸这样的首恶分子是一定要打击的,“打掉几个猖狂的,敌人气焰下去了,群众就会相信你,跟着你干”。
部队和公安机关联手维护社会治安的事迹传遍乌鲁木齐大街小巷,震慑了犯罪分子,社会治安一天天好了起来。1975年,部队圆满完成执勤任务后,奉命撤回营区。
采访中记者问郭兴,从敌后抗日的英雄,到领兵一方的首长,究竟是武工队的工作苦,还是乌鲁木齐时的工作难?
郭兴想了想说,要论生活条件,那是武工队时更苦,吃不上也穿不上;但乌鲁木齐的工作也真难,处理不好就影响群众关系,影响民族团结。所幸有一套做群众工作的好办法,在什么时候都管用。
“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横跨鸭绿江。旌旗挥动天山雪,饮马黄河弓自张。”这是郭兴一生的真实写照。“建国前一心打击敌人,建国后专门守护人民。”郭兴给自己一辈子作了个评价。□

柴云振:33年后补领的勋章


--------------------------------------------------------------------------------
 
 


我活在世上,应该代我的战友做点事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瑞丰

如果不是墙上挂满的老照片,很难把眼前这位笑眯眯的清瘦老者,与当年血战朴达峰的志愿军特等功臣联系到一起。
老人名叫柴云振,现住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家中的显眼处,挂着一张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与他的合影,拍摄于1985年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访朝期间。
照片背后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老人摘下帽子,挠了挠头,记忆回到五十多年前的烽火战场:
我是1950年秋天随15军进的朝鲜。之前参加过渡江战役,还立了个二等功。美国人打到朝鲜,连里的指导员开始动员大伙儿“保家卫国”,很快我们部队就奉命转头北上了。
朝鲜战场上打得很艰苦,牺牲了许多同志。我现在大夏天有时戴帽子,就是当时战场上脑壳被敌人砸了,经常还会痛。
负伤的那一仗,是1951年5月到6月在朴达峰打的阻击战。朴达峰在朝鲜金化西南几十公里,美国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向我们冲来,在那里打了五天五夜,双方伤亡都很大。
一开始我在师警卫连,后来部队伤亡大,就补充到134团3营8连7班当班长。这时候,敌人打了我们两个山头,已经逼到三营阵地跟前,情况十分危急。营长武尚志把剩余的人组成梯队坚决阻击,又命令我带着班里剩下的战士向两个山头发起反击。
我们冲上去几次,都夺下山头,可过了不久,美国人用飞机大炮又把阵地抢了过去。我手下只剩两个战士了,营里大多数人也都牺牲了,这时候,武营长又冲我喊:“7班班长!”“到!”“再给你补充两个人,一定要拿下那两个山头!”
营长知道,不拿下山头,营里的阵地守不住。补充的两个人是团里的通信兵,也是老兵,会打仗。我就带着4个人,分成两个战斗小组往山上爬。敌人火力很猛,我们互相掩护,终于摸到他们阵地后面,可是自己人也牺牲了3个。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正在指手画脚,我一枪把他打翻了,又和剩下的那名战士一起扔过去几个手榴弹,山头上枪声停了一会儿,我们顺势把山头抢了回来。
敌人很快开始反攻,我们赶紧收拾弹药,准备掩体。我把冲锋枪放在右手边,手榴弹放在左手,右手扫几梭子子弹,左手操起手榴弹,嘴里一拉弦,“嗖”的就飞出去。打退了敌人几拨冲锋,我回头想找那名战友,却找不见,多半是已经牺牲了。我之前在团部见过他一面,可他叫什么名字一直都不知道。
这时候我忽然听见侧面传来叽哩呱啦的声音,仔细一看,山顶拐角处有半截洞口,估计是敌人一个指挥所。我拿起一个手榴弹,悄悄爬到洞口边上十来米处,拉开弦,停了几秒钟,扔进洞里。“轰”的一声,指挥所被炸塌了下来。
还有不少敌人从掩体里跑出来,我端起冲锋枪拼命扫,敌人被打蒙了,一个劲往山下跑。阵地上只剩我一个人,满身是血,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伤口流出来的。刚想松口气,突然听见后面有动静,一回头,几个美国兵从侧面冲了过来。我一扣扳机就是一梭子,还剩一个黑人士兵愣在那里。我又扣下扳机,子弹居然卡壳了。
那个美国兵手上没枪,看我打不出子弹,一头冲了过来。我俩倒在泥坑里扭打,混战中我拿右手去抓他的眼睛,谁想到他脸一仰,张口使劲一咬,把我的右手食指给咬去半截。
我一下痛得失去了劲儿,被他压在身下。美国兵抓起地上一块石头往我头上狠狠砸,一下,又砸一下。正以为自己没救了,突然想起枪声号声,我们的增援部队打上来了。美国兵慌了,扔下我就跑。我使出最后一点力气,捡起地上的枪冲他后背扣了扳机。也不知道是我打中了,还是咱们的部队打中了,反正那美国兵一个跟头栽倒在地……
战史记载,正是柴云振与战友们的顽强阻击,掩护了大部队的顺利后撤,并为最终扭转战局作出了巨大贡献。
柴云振昏迷过去后,增援部队收复了阵地,把他送往后方。迷迷糊糊间,柴云振记得自己被转了好几个地方,彭(德怀)总司令、秦(基伟)军长都来看了他。再苏醒过来时,自己已经躺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后方医院了。
朝鲜战事纷杂,柴云振原来的营被打光了,部队补充换防,一时联系不上。住了将近一年院,柴云振服从医院组织安排,复员回到四川岳池老家务农。按照部队当时规定,老柴只告诉乡亲们自己从朝鲜战场回来,其他什么都没透露。
柴云振不知道,为表彰他的英勇事迹,志愿军总部授予他“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可由于当时文书登记姓名时将“振”误写成了“正”,部队多次寻找“柴云正”未果,勋章一直无人领取,一搁就是三十多年。
老柴安安心心在老家务农,闲暇时,偶尔也会想起战场峥嵘岁月,怀念当年那一帮老战友。采访中本刊记者问他,难道这几十年里从来没想过跟组织上联系,找回老部队?柴云振沉思了一会儿,摇摇头:“找部队做啥子?我已经回到地方上了。能活下来,我什么都知足了。”
时光一晃转到1980年代,时任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华,在与邓小平会面时,回忆起志愿军英雄人物,其中就有柴云振。在朝鲜,革命军事博物馆还专门请画家凭想象绘出英雄的画像,以供人瞻仰。
部队又开始新一轮的寻找。各大报纸连续数天在显著位置刊登“寻找特等功臣柴云正”的寻人启事。启事被柴云振的家人和乡亲看到了,觉得跟老柴沾边,催着他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很快就有人下来调查,经过辨认,原部队将柴云振接了过去,并请了一众老干部一同见面。
见到当年的老战友、老上级,时隔三十多年的硝烟战场仿佛又回到眼前。柴云振挨个喊出名字,老友相见,先是热泪盈眶,而后抱头痛哭。
迟到的表彰大会召开了。静静躺在部队荣誉室里的勋章,时隔33年,终于挂到了他的主人胸前。1985年10月,柴云振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成员,去朝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金日成向他颁发勋章,并与他拍下合影。
回国时途经北京,原15军军长、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将军专门设宴。席间,秦基伟问道:“你对组织上有什么要求吗?”
柴云振摇摇头:“我那一个班的战士都牺牲了,就剩下我。我活在世上,应该代我的战友做点事。我对组织上没有任何要求。”
全场静寂。一个赤诚老兵的风范,跃然而出。□

麦贤得:英雄不被雨打风吹去


--------------------------------------------------------------------------------
 
 


军人忠诚于职责的光荣,与时代变幻无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瑞丰

在全国“双百”评选活动中,麦贤得的名字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麦贤得名列其中。
一个名字,勾起了一个时代的回忆。上世纪60年代赫赫有名的“硬骨头”,那名头缠绷带、身着海魂衫、目光坚毅的水兵战士,从宣传画上,从记忆深处缓缓走来。
当年的新闻报道记录下英雄的事迹——
1965年8月6日凌晨,台湾“剑门号”和“章江号”闯进了东山岛附近的渔场,我护卫艇、鱼雷艇奋起迎敌,是为“八六”海战。
战斗中,611艇后左主机意外停车,轮机兵麦贤得立即跑过去帮助启动机器。一块弹片打进麦贤得的右前额,插到左侧靠近太阳穴的额叶里。在接受简单的包扎后,麦贤得又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一刻不停地检查机器。
额上的鲜血和流出的脑浆粘住眼角和睫毛,影响了麦贤得的视线,但他凭着平时练就的一手“夜老虎”硬功夫,顽强地坚守在战斗岗位上。在剧烈摇摆的机舱里,他穿来绕去,摸索着检查一根根管路、一个个阀门、一颗颗螺丝钉,由于失血过多,麦贤得的动作逐渐有些迟钝,但他的战斗意志却更加坚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能在几台机器、几十条管路里,检查出一个只有手指头大的被震松了的螺丝,并顽强地用扳手把螺丝拧紧,保证了机器的正常运转……
是役,人民海军以小打大,取得新中国成立后最大一次海上歼灭战的胜利。但炮弹片严重伤害了麦贤得的脑神经。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得知他的伤情,都十分关心,周恩来亲自组织全国最优秀的脑外科专家为他会诊,要求一定把麦贤得的伤治好。
全国各地掀起学习麦贤得的热潮。他的事迹被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创作成宣传画、连环画、快板、歌曲、话剧,甚至编进小学课本。毛泽东、朱德、董必武、贺龙、叶剑英、徐向前等当时党和军队领导人专门接见这名英雄的水兵。1966年,他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如今化作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相片,被静悄悄地收藏在麦贤得家门厅的小橱窗里。
自2007年从海军广州某基地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之后,麦贤得一直住在广东汕头的家中。闹市中一条安静小巷的尽头,海军家属院的门卫指了指右手边的二层小楼:“喏,麦贤得住在这里。”
40余年过去了,伤病和岁月在麦贤得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昔日的“八六海战”英雄,早已不是身着海魂衫的英姿少年,也没有宣传画上的健硕与棱角分明。出现在本刊记者眼前的是一位瘦高的老人,右半边身子微微有些歪斜,每次开口,都需要很努力地组织起语言,浓长的眉毛偶尔紧蹙时,依稀还能找见那个“硬骨头战士”的身影。
“老麦的身体一直都不行,近年来有所好转,但还是有一些偏瘫,语言功能至今也没完全恢复。”老伴李玉枝坐在麦贤得身旁,一边给他准备药片一边帮忙介绍。十几粒不同种类的小药片,红的白的圆的方的,被装在一个小密封袋里——这只是中午一次的药量。麦贤得这些年吃下去的药,真的得用箩筐来装了。
荡气回肠的战斗总被人们一遍又一遍称颂,光环背后,英雄用一生承载的牺牲,亦让人为之深深动容。
建军80周年,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展出了两片当年从麦贤得头部取出的弹片。这些弹片造成的后遗症一直伴随着麦贤得,除了损伤英雄的语言功能和记忆力之外,一度造成右半边身子完全瘫痪,每天还必须服用大量安定药片来控制情绪。
负伤带来的癫痫症发作更为严重。起初数天一发作,一时间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给英雄的身心带来巨大创伤。
李玉枝就是在这个时候走到英雄身边的。虽然是组织上的安排,但李玉枝不曾后悔,卅余载如一日,尽心尽力照顾英雄的生活。“当初结婚的时候,做好了方方面面的思想准备。”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表演节目时,老麦唱的是‘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我就唱了一首‘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
时代风雨沧桑,英雄也历经浮浮沉沉。麦贤得共遇到过两次低谷。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受到林彪事件的冲击,曾经敬仰他的人们,如今“要砍下这棵大树”,他为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残疾的身躯被屡次拉上批斗场,家人也受到牵连。
一次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多方面原因,麦贤得一家在几间草房中生活了两年多。吃饭的时候,老鼠就在屋顶拖家带口地“散步”。黑污污的河渠环绕草屋,招来无数蚊子,李玉枝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用塑料布把整个屋子铺上,然后点上蚊香,不一会儿就能听见蚊子跟雨点似地噼里啪啦往下掉……
提起这些经历,麦贤得归于淡然一笑,潮起潮落,带不走一名老兵的荣耀。李玉枝也摆摆手说:“都过去了。我始终认为,是党和人民给了麦贤得第二次生命,我们这个小‘家’和国家这个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都是不断向前进步。”
二十年前,麦贤得一家搬到了现在的住址,组织上给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和车辆。门厅的橱窗和书房里,挂满了历代领导人接见他时的合影。最新一张摄于建军80周年的晚宴,照片中,胡锦涛主席正举起酒杯,向英雄敬酒。指着每一张相片,老人回忆着当时的情形,眼中充满热切。
站在这些相片前,历史的卷轴仿佛缓缓展开。时代风云变幻,改变了多少沧海桑田,当年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对手,如今也已相逢一笑泯恩仇。老兵心里有怎样的感想?
麦贤得没有言语,他的老伴李玉枝沉吟良久:“我想,那个时代需要老麦这样的战士,他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始终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说话间,一旁的书桌上,正摆放着麦贤得挥笔写下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吁建英模纪念馆


--------------------------------------------------------------------------------
 
 


文/林蔚

也许因了生活的日益“物质化”,心是变得越来越少波澜。然而,当笔者并非特意地点开网上“双百”候选人名单,并逐一读过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英雄模范人物”候选人的简介后,眼睛竟渐渐湿润起来。
那一个个穿越时空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那一张张被定格在年代久远照片上的面庞,用他们不朽的精神感动着笔者,更用他们短暂而强烈的生命光辉震撼了笔者。
由衷感谢中央有关部门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联合推出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它为英模立丰碑,为历史存纪念,为民族聚精神,为后世树榜样,不仅是对国家、民族和历史所做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准心”的一次校正和确认,而且是对所有身处社会转型期心浮气躁、精神迷茫的人们所作的一次灵魂洗礼。
令笔者有点遗憾的是,这样的大规模集中评选、宣传、表彰英模的群众活动来得晚了一点。因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被俗务所缠,被物欲所困,对为了缔造和建设新中国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英模特别是先烈们确实淡了忘了。不用说大多数“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他们少有认识和了解,就是如笔者这样的半百“老者”,对他们也差不多只剩下一些零零星星的模糊记忆了。
所幸的是,公众对表现出来的空前热情让我们看到,虽然时代不断变迁,虽然英烈们确实不再能被人们时时记起,但英模们所代表的爱国、奉献的无私品质,却仍然是多数国人心底深切认同的价值观,仍在人们心中具有不可撼动的道德分量,我们这个社会仍然崇拜英雄,热爱英模。
笔者有所担心的则是,“双百”评选结束,人们从感动中走出,“忘却”又再次登场。
笔者特别想提醒,为了英模们不再被我们的记忆所“抛弃”,“双百”评选千万不能止步于评选结果,必须有后续“固化”成果的举措跟进。至于如何“固化”,可以考虑选用两招:一是让英模事迹进大中小学政治课本,让记住英模、记住历史成为一代代年轻人的责任;二是在北京为英模们建一座纪念馆,并使之成为“红色旅游”的重点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英模们有一个永久展示音容笑貌的地方,让我们有一个可以凝视他们双眼、和他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场所。
当然,盖纪念馆得花钱。但笔者想说,我们可以花钱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难道为保护和巩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花点钱不可以吗?□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6. 星话大白|越南
  7. 《邓选》学习 (十)
  8.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9.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10.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