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的谎言
“文化大革命”由于反动分子的干扰和派性斗争,对当时的社会秩序造成一定混乱,也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损失。但并不是现在有人所说的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是发展不慢。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
“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五年合计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元,1975年粮食产量达到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钢3500-4000万吨,原煤4-4.3亿吨,发电量2000-2200亿度,铁路货运量9-10亿吨。1975年是“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棉纱96.8%,铁路货运量98.7%,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70年代,还打开了向西方引进技术设备的大门,从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引进22套大型设备,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也都是在此期间搞成功的。
“农业学大寨”,农田基本建设搞得热火朝天,山区农村到处都努力修建“大寨”式梯田,这二、三十年不仅没有再新建梯田,不少原有的梯田遭到毁坏或者荒弃。农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不少大队都陆续兴建集体场、厂,如茶场、药材场、果树场、林场、砖瓦厂、造纸厂等。搞“包产到户”后,这些集体财产都一风吹了。
再以三线建设为例,基本上是在文革期间(1964~1980年)进行的,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2052.68亿元,建成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如樊枝花钢铁集团,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和刘家峡等水电站,成昆、襄渝、川黔、青藏(西格段)等铁路干线,以及航空工业、核工业、造船、油气田等基地,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设计院等科研机构。如果没有三线建设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东西部的经济差距会更大,也就没有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及原材料等方面的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也难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美国学者莫里斯 。迈斯纳援引我国的资料:从1950~1977年,工业产量以每年平均13.5%的速度增长,增长了15倍。而一般工业国家,在此期间只增长了5倍(日本除外)。我国已经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既无外债(1960~1964年,对苏还债38.63亿元,其中60%以上是抗美援朝的军事欠款。)又无内债,物价稳定,社会治安良好,仍然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而且毛主席还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空前良好的国际环境,并不是有人说的:“30年前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整个国家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落后状况,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是在此期间,加入了联合国,由解放初期只有17个国家承认我国,到毛主席逝世时,已与104个国家建交,与美国虽尚未正式建交,也在北京设立了联络处。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事实。这些都为现在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饮水要思源,不能这样忘恩负义。
请问,是在蒋逃离时,将银行存留的金钞3500万美元、黄金390万盎司(约12万公斤)、外汇7000万美元和价值7000万美元的白银,总计约5亿上下美金席卷去了台湾,还从上海运走机器设备、车辆、纸张、棉纱、布匹等各类物资1500船,留在大陆的却是200万政治土匪、特务。帝国主义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禁运,国际上只有17个国家承认我们,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搞经济建设困难呢?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走到所谓“崩溃的边缘”的基础上,在与120个国家建交后搞“改革开放”困难?
我倒是要请教那些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的事实的确凿证据摆出来,让我从中受到教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