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卫生条件改善确实是妇女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
贫道在论述解放后人均可摄入热量在70年代开始明显上升的原因时,指出婴幼儿死亡率持续降低,农村初等教育逐步普及,使妇女生育率下降,从而使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一个网友在后面追问:“婴幼儿死亡率低,教育卫生条件改善,为什么妇女生育率急速下降?
教育卫生条件改善指的是节育措施么?”贫道就做个回答,也让很多人知道究竟中国人口增长率下降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几乎没有人不认为,中国人口增长率下降是实施计划生育的结果。中国真正使用惩罚性计划生育措施是1979年,这一年后,城市居民生第二胎者要受到开除公职的处罚。这在当时是非常厉害的处罚政策。贫道对此印象很深,因为贫道孩子就是1979年生的。此前所谓计划生育政策,一个是晚育,也就是结婚年龄拖后。一个是宣传,号召大家少生。晚育只能推迟生育,效果不大。而宣传的作用显然是有限的。
1979年后,农村进行了承包制改革。到八十年代后期,计划生育才真正比较严厉地抓起来的。政策实施最严厉的时期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五六年中。所谓“该扎不扎,四角(房子)拉塌”,“该引(引产)不引,拿绳就捆”等口号就是这个时候提出的。贫道这个时期经常做农村调查,对此也比较熟悉。
如果计划生育政策确实是从1979年真正开始的,八十年代末又在农村强化一次,那么,中国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的时期应该一个是八十年代初(1979年政策效应)和九零年前后(八十年代末政策效应)。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下面是1978年到1993年人口增长率:
1979:1.16%
1981:1.46%
1983:1.33%
1985:1.43%
1987:1.66%
1989:1.50%
1991:1.30%
1993:1.15% (数字来自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研究机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中国人口信息网。如果有兴趣,可查: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3885)
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实施计划生育后中国人口增长率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在15年时间内高于实施强硬计划生育前的1978年。政府花了15年时间才使人口增长率恢复到1978年水平。这显然与一般人的印象和判断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不能证明越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率越快,但起码数字不能证明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抑制了中国人口的高增长。
人口学家研究发现,没有任何国家的鼓励生育政策或者是限制生育政策真正起到过作用。很多国家因为老龄化或战后人口减少原因,都实施过非常优惠的生育鼓励政策,但事实证明效果不明显。中国实施了世界上最严厉的限制生育政策,事实证明效果也不明显。那么究竟什么能决定人口增长率呢?
说透了,人口增长率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本来就属于常识范围。
人口增长率受两个因素支配,一个是出生率,一个是死亡率。也就是人口增长率大约=出生率-死亡率。我们需要一个个研究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
死亡率通常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社会环境影响,和平环境死亡率低,战乱期间死亡率高。另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卫生水平,主要是婴幼儿死亡率。我们知道解放初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但1958年就达到了60岁左右。时间只过了8、9年,怎么人口预期寿命能增加25岁呢?因为所谓预期寿命,是各年龄段存活人寿命的累加。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死了,那么他的寿命只有0天。另一个人活到100岁死了。他们两个预期寿命只算成50岁。由于解放前中国婴幼儿(5岁以下)死亡率达到30%,因此人均预期寿命就短了。这就是为什么预期寿命能在短期内有大幅变化。婴幼儿死亡率低,死亡率就会大幅降低。下面是毛泽东时期的死亡率:
1949:2.00%
1954:1.32%
1959:1.46%(自然灾害期)
1964:1.15%
1969:0.80%
1974:0.73%
1978:0.63%
出生率不变,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长率就提高。这是为什么解放后中国人口增长率突然大幅提高的根本原因。
接着说出生率。出生率受什么影响呢?主要与妇女生育意愿有关。也就是妇女愿意生。妇女生育意愿与什么有关呢?一是生活水平,也就是通常说的越穷越生。二是教育程度,一个文盲妇女与一个初中学历的妇女相比,劝说前者生6个孩子就比劝说后者要容易的多。三是婴幼儿死亡率,生3个养到5岁前一定死1个,无论妇女本人还是家庭都倾向多生。中国农村都要生个男孩,生两个平均会有一个男孩。但这显然不保险。生3个孩子,2男1女与1男2女的概率一样,因此生3个一样有一半家庭可能没有男孩。因此最少要生4个才保险。实际上,从解放前到60年代,中国妇女生育率都达到6个左右。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60年代末人口增长都非常快呢?道理就是:生育率没有明显降低,而死亡率大幅下降。这是人口暴增的根本原因。这个时期就算搞计划生育,如果婴幼儿死亡率还是很高,如果农民还都是文盲,效果会很差的。这一点在改革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中就得到证明。
那么,中国究竟是什么时候妇女生育率明显地,大幅度地下降了呢?是六十年代末开始的。下面是1964年到1978年妇女生育率与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前面是出生率率,后面是人口增长率。
1964:3.91% 、、2.76%
1966:3.51% 、、2.62%
1968:3.56% 、、2.74%
1970:3.34% 、、2.58%
1972:2.98% 、、2.22%
1974:2.48% 、、1.75%
1976:1.99% 、、1.27%
1979:1.83% 、、1.16%
显然,中国人口增长率明显、大幅下降的时期是实施严厉计划生育政策前的10年左右时间。这10年中国中国人口出生率从3.91%下降到1.83%,下降一倍多。虽然这个时期人口死亡率还在持续下降,但人口增长率也因出生率下降从2.76%下降到1.16%,也下降一倍多。
那么我们看看这个时期究竟有什么变化呢?
首先,由于当时毛泽东强调医疗卫生的重点要放在农村,各公社都建立了现代医院。大队设立卫生所,生产队有赤脚医生。因此,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了。婴儿死亡率从1949年的25%在公社化后很快下降到5%左右。婴幼儿死亡率必须持续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才能使农民感觉:现在保险了,生一个活一个。于是到60年代末,十几年的经验使农民不再因生下孩子存活难而多生了。
其次,虽然中国当时很穷,没多少钱搞教育。但由于实行了农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就有能力投资教育。于是到60年代初,各生产大队都办了小学,适龄儿童全都上了小学。公社都办了几个初中甚至高中。到70年代初,大部分年轻男女都是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了。识文断字的人与文盲的价值观就有些不同,再让那个妇女生5、6个就困难多了。
第三,虽然这个时期中国还是很穷,人均国民收入很低。但是,这个时期收入和消费是平均化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这种收入结构,使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要比那些比中国人均收入高一倍,但基尼系数在0.4左右的国家还高。因此,中国当时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感受要比联合国统计的平均数字要好得多。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当时集体经济中五保户制度执行的是很坚决的。没有儿子也能有人养老是很重要的。由于五保户制度实施了十几年,这也让必须生个儿子才算拉到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同时,生产队中妇女是参加社会劳动的,虽然工分大约是男劳力的80%,但毕竟能够通过社会劳动获得收入。因此,男劳力的重要性被一定程度上降低。
于是,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下降,出生率大幅降低,从而使中国人口增长率在七十年代明显、大幅下降。10年间下降58%。而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16%下降到0.51%,下降56%。显然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主要是毛泽东时期完成的,而且与计划生育关系不大。
那么,为什么计划生育实施后人口增长率反而在一个时期内上升了呢?当然与生育妇女数量在这个时期增加有关。1962-1968年是中国人口出生高峰期,到80年代这些妇女都进入育龄期,这是出生率高得重要因素,或者是主要因素。但是,人口高峰期不过6、7年,但高出生率持续了15年,单纯把这个时期高出生率归结为60年代中前期的生育高峰是难以成立的。我们还必须注意这些因素。
首先,家庭单位的农户中,有尽量多的男劳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与集体经济时差别很大。其次,生产队没有了积累,五保户制度基本消亡。这两点对农民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多生、生男孩的愿望肯定比集体经济时期要强烈的多。第三,也是很重要的。集体经济解体后,中国初中在校生人数在八十年代中期比1978年降低30%,高中降低接近一半。而降低的在校生完全是农村学生,也就是说农村适龄青少年不再受初中教育的比1978年多出一半,而且大部分原来可能上高中的青少年不再上高中了。农村文盲率在上升。这是为什么虽然出生高峰只有6、7年,高出生率却有15年的根本原因。
贫道讲的这些,是用通俗话把人口学的道理叙述了一遍。本来,人口学早就发现妇女生育率与“人文发展指数”(HDI)高度关联。人文发展指数就是这几个指标:人均GDP、婴幼儿死亡率、初等教育普及率。这些专家发现,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5以前,即使指数有提高,但妇女生育率变化不大。当HDI达到0.5时,出生率会快速下降。联合国公布的中国HDI是在1970年达到0.5的。考虑到中国收入平均化程度比较高,贫道认为应该在六十年代末,也就是68-69年就接近这个数字了。中国的人口变化情况无非再一次验证了这些学者理论的正确性。
以上这些说法,贫道早几年就讲过,而且多次讲。但贫道注意到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历史事实。大家在意的都是毛泽东是不是主张计划生育,“错批一个人,多生三个亿”是不是谎言。因为贫道注意到最近还有很多学者找到资料证明毛泽东早在五十年代就认识并强调计划生育的重要性,而且安排了有关工作。其实,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与某个领导重视了还是没重视,有点关系,但关系很小。重视了,只布置限制性政策,不解决婴儿死亡率问题,不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不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不解决农民劳保和妇女参加劳动问题,人口增长率问题照样解决不了。
毛泽东的英明在于,他最早就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出路在于“生产加革命”。这是他在回答艾奇逊的那篇文章中说得很清楚的。毛泽东并不认为政策就能解决问题。生产提高了,生活富裕了,生的就少。最主要的是革命。一个是医疗革命,要革城市老爷卫生部的命,让医疗下乡,提高农村卫生条件,降低婴幼儿死亡率。一个是制度革命,建立集体经济,使农村建立一个教育、卫生、养老的投资主体和组织主体。生产加革命,中国人口问题解决了。
如果在意贫道的分析而不是纠缠在究竟有些人给毛泽东泼脏水上,就会发现人口问题对认识改革前那一段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很重要的线索。
改革前,尤其是七十年代前中国确实没有解决吃饱问题。贫道是那个时候长大的,很清楚这一点。右派们不断攻击这段时间存在的饿饭问题,并不完全是造谣。那么,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十几年了,共产党并没有解决饿饭问题呢?说透了,就是人口问题。中国这个时期人口增长率非常高,年均3-4%,而粮食增长无非3-4%,因此,中国人均可摄入热量从1952年到1970年一直维持在2200大卡左右,比解放前略高一点。要知道,粮食年均增长3-4%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因为改革后年均增长只有1.8%。显然,问题就出在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上。
如果认为人口问题是可以通过实施限制性政策就能解决的,那么即使毛泽东在五十年代就提倡计划生育,并且布置了些政策,也不能说毛泽东英明伟大。因为假如吃饱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那么为什么不在五十年代就实施1979年后的政策呢?政策不到位,说说有什么用呢?
看懂了贫道的文章就知道,计划生育政策并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HDI,是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农村初等教育水平,提高人均收入。没有这些条件,计划生育是个逑!
稍微细心点就会发现,这里有个悖论:一劳永逸地降低人口增长率的前提条件是大幅降低婴幼儿死亡率,而只要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就提高了实际存活的人数而降低了死亡率,也就大幅提高了人口增长率。那么,作为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党,究竟做什么样的选择呢?选择维持婴幼儿死亡率,人口增长速度肯定降低,起码不会出现暴增。印度就是这样。印度在很长时期内人口增长率低于中国,因为印度的HDI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才超过0.5,婴儿死亡率一直比中国高很多。毛泽东如果选择印度人口政策,那么直到他去世,人口增长率会维持在解放前水平,没人再能说点什么。人口增长慢,粮食增长还那么快,中国解决吃饱问题就不会在七十年代末,而是在六十年代就完成了。
印度在九十年代开始,教育普及率开始上升,婴幼儿死亡率开始下降,人口进入高增长期,到现在已经11亿多,预期很快会接近并超过中国。也就是说假如毛泽东当时选择印度的政策,那么所有“罪过”就是改革开放造成的了。
但是毛泽东是个共产党,他必须为老百姓谋幸福,不能看着中国小孩子生下来就死,让母亲成天哭得像泪人似地。毛泽东还是个英明领袖,虽然他没有学过人口学(最有意思的是,人口专家这些理论是七十年代才形成的),但他英明,知道必须用“生产加革命”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于是他选择了最困难,最容易被人诟病的政策:大幅降低婴幼儿死亡率。
正是这个选择,使中国直到七十年代末才解决了吃饱问题。也正是这个选择,使中国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吃饱问题。
很多情况下,不要迷信媒体上成天说的话,也不要迷信专家。用自己的常识就能分析出事物之间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胡锦涛总书记昨天提倡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什么是正确?不是根据理论推演的就正确,不是报纸上成天说了就正确。正确来自两点:一个是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而且去伪存真。一个是要符合逻辑,不能逻辑就不周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