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涛:30年前英国“学生军”秘密潜入苏联
:候涛 《环球时报》记者
不久前,英国政治活动家乔治•米勒-库拉在伦敦去世,他的逝世使冷战时期的一桩内幕得以披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苏反共组织曾在英国政府的默许下,派遣英国学生进入苏联,执行从内部破坏苏联稳定的任务,而米勒正是这一秘密任务的总负责人。
鲜为人知的“NTS”
米勒1955年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他的爷爷是一个白俄流亡者,不幸在家门口遭暗杀。1959年,米勒全家人搬往西德法兰克福,在那里,他们一家开始为反苏组织——俄罗斯团结者人民劳动联盟(“NTS”)从事全职工作。米勒父亲及其本人先后成为该组织在英国的代表。
“NTS”成立于1930年,由一群流亡的白俄年轻人在贝尔格莱德创建。“NTS”以推翻苏联为宗旨,最初只接受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入会。他们认为老一代白俄流亡分子暮气沉沉,只有没经历过1917年“十月革命”的新一代人才能死心塌地进行反苏活动。这一限制在二战期间发生了改变。战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名声,“NTS”采取了无孔不入的渗透手段,传单、出口到苏联的货物都是他们的工具。1955年,“NTS”在西德朝向东方放飞气球,里面有1400万份对苏传单。他们还向成功获得的任何苏联国内地址发送邮件。“NTS”拥有自己的出版公司,甚至有自己的广播电台,每天,“自由俄罗斯电台”都在对苏联人广播。此外,“NTS”还将间谍秘密送进苏联、东欧国家。可以说,“NTS”每天的工作就是向苏东国家的政权机关进行渗透。“NTS”的宣传攻势取得了一定成效,它在苏联的名气越来越大,以至于被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称为“苏联的头号敌人”。
“NTS”在苏联只能进行地下活动,但它在西方的活动则是公开的,并拥有庞大的关系网。但是,随着苏联在欧洲影响力的扩大,西方主流的青年组织与苏联官方的青年团体发展起了比较稳固的关系,“NTS”的活动逐渐陷入了困境,英国外交部拒绝支持任何反苏组织,以免危及英苏关系。这时,一场不期而遇的国际会议给它带来了转机。
“学生军”在苏联的“暗战”
1975年,美国、加拿大、苏联和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了《赫尔辛基协议》,协议里写入了西方长期坚持的“尊重人权”、促进“人员和文化交流”的要求。
这份协议极大地鼓舞了“NTS”,同时给了它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向苏联渗透的途径——利用西方同苏联的文化交流派人潜入苏联。
凭着学生身份的掩护,一批又一批的英国学生以“学术探讨”为幌子,进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他们带着未经检查的邮包和宣传单进入,返回时则将许多重要情报带了出来,这其中包括一些反苏人士的手稿。曾任英国保守党学生联合会主席的彼得•杨对30年前发生的事记忆犹新,他回忆说:“我被派去同一个名叫格奥尔基·弗拉基莫夫的作家接头,他是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我设法将他最新手稿的缩微胶卷带出,在西方出版。”“那天深夜,我偷偷溜出莫斯科的旅馆,前往郊区格奥尔基·弗拉基莫夫的公寓。拿到缩微胶卷后,我把它绑在肚子上。就这样我一直提心吊胆地继续我的旅行,直到把它安全带出。”除了缩微胶卷外,这些英国年轻人还经常把重要信息写在手帕上,使用伪造的卢布和在普通的书本上标记特定密码等手段传递信息。不过,在苏联反间谍机构的反击下,不时有“学生军”成员落马,碍于邦交关系,苏联一般会将他们驱逐出境。
为了吸引青年学生赴苏联执行秘密任务,负责招募工作的米勒频频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抨击苏联违反《赫尔辛基协议》,宣扬如何以“人权”为手段来动摇苏联的统治,并勾勒出了一幅“民主俄罗斯”的图景,收获了不少支持者。作为“学生军”的负责人,米勒将那些天真的学生变成了间谍。一名前成员回忆说:“在米勒到来前,我们只是互相演说,并且同左翼学生联盟展开对话。”
除了获取情报信息、接触并资助苏联异见人士外,这些“学生”在“旅行”期间的另一任务就是发展反苏组织成员,对认同反苏宣传的苏联公民以三人为一组进行秘密编组。为了防止被苏联情报机关破获,这些组织都单独和位于法兰克福的“NTS”中心联系。
阻挠苏联和西方世界和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由莫斯科支持的“在美苏间建立信任组织”发起和平运动,并且得到一些西方媒体支持,认为“铁幕”两边可以实现和平运动。这让米勒焦急万分,关键时刻,又是“学生军”派上了用场。米勒派出英国保守主义青年成员带上传单,到莫斯科地铁广为散发。当莫斯科市政当局驱赶这些人时,米勒趁机宣传苏联的“镇压”行为,让莫斯科的努力付之东流。
1986年,国际和平年世界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苏联方面对本次会议寄予厚望,投入很多,而米勒也为阻挠这次会议的召开绞尽了脑汁。在会议的第一天,他就和2名“学生军”成员举着巨大的横幅来到讲台上,上面写着“这是克格勃的‘和平会议’”。第二天,米勒和“学生军”的照片刊登在了丹麦的各家媒体上。到会议最后一天,世界和平会议完全成了一场闹剧,很多支持米勒的人来到会场上抗议苏联占领阿富汗,随之而来的会场混乱场面成了全球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
米勒本人是自由主义者,但他的“学生军”成员却大多是英国保守党人,由此可见为何当时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对“学生军”的行动持默许态度。“学生军”带来的一些重要情报还被交给了北约盟军最高司令部,帮助完善对苏作战计划。米勒也作为英美智囊团的顾问受到英美军政界的重视。
苏联解体后,米勒希望“NTS”能加入新成立的叶利钦政府,但以他父亲为代表的老一代人却拒绝这个提议。1991年底,“NTS”被解散。米勒随后前往莫斯科,为俄罗斯“私有化之父”丘拜斯•安纳托利•鲍利斯耶维奇工作。但因为寻求的很多变革没有实现,他后来又转而去西方公司从事更有利可图的顾问工作去了。
(摘自《环球时报》2009年12月14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