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过后的快乐记忆--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四十五周年
香山红舟
1968年自北京女八中(今称鲁迅中学)初中毕业到内蒙古扎鲁特旗香山屯插队,70年冬告别集体户。
从不做人生规划的我,迷迷糊糊曾在工农兵学商的不同角色中进行转换。旅居过海外、终又离不开故土。
“坚持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正是遵循这个准则,使我前进脚步始终扎实。自军旅归来、又走上建筑设计岗位,靠拼搏努力学习成长,成为一名高级建筑师。曾在设计院任过室主任、副所长、设计咨询部副经理。
苦寒过后的快乐记忆
--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四十五周年
奔赴内蒙哲盟扎鲁特旗香山屯插队已四十五载,弹指一挥间。一段段往事烟云无时不在脑海浮沉,一帧帧情景画面从未停止在眼前闪现。 当初在旗里召开北京知青欢迎大会上,我曾做为代表上台发言,特别朗诵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句。誓言未曾实现,但铸就了坚强意志、赋予了豪爽情怀。香山岁月三载犹短、却赐给我永远享用不尽的人生珍馐。
或许天生乐观、或许秉性健忘,那往日的苦累严寒感受从未在记忆中留下过哀怨痕迹,磨难积淀后记忆所剩的只是一幅幅早已定格的有趣画面片段:
曾感受过冬夜屋内棉被凝霜、墨水结冰。可未曾保留下寒冷感受,倒是忘不了知青集体户那滚烫的大土炕,十几个女生拥挤而眠,象排列在罐头内的沙丁鱼好生热闹。我铺位下的土坯断裂、越睡越热、每夜覆去翻来还以为是炕烧得太好。终于难耐揭褥而观,罩布和棉絮已碳化烧成脸盆大的焦洞,而我竟浑然不知,再睡一夜就会酿成火灾后患。可能当时过于劳累,只要不烫出水泡就能熟睡到天明。
曾感受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条田陇锄草望不到头的艰辛。可未曾记住那疲惫感觉,倒是忘不了山坡上丰收的打瓜(籽西瓜)园,我们一队四个女生免费海吃胡塞,只为吐出成堆的大黑瓜子给集体做贡献。多汁的瓜果甜度不足,但已是三年中最奢侈的享受。虽撑得我们肚儿溜圆却并不难受,因为打瓜利水、边吃边排、水的代谢人人都反复了十几次(最多十七次)。
所有苦累往事早以化作快乐的点滴记忆,四十载岁月情景始终生动鲜活,常使我心底泛起浅浅的暖暖的笑意。
苦痛确是一种人生幸福,更是无价财富,因为我们始终享受昔日拥有的那份天真与执着。
如今随手采集记忆中细小有趣的画面片段,呈献知青战友和读者后人,为的是与众分享、为的是永恒怀念。
记忆片段一:辛辣见面礼
记忆最深刻的是进香山屯的第一餐午饭---用大铁锅烹制青椒炖羊肉配小米饭,在村里算是一顿奢侈大餐。放下行装我们几个就去帮厨,围着一筐碧绿的大灯笼青椒,我们一边清洗一边掰成碎块。
夏季太阳够毒,我开始冒汗,不经意随手一抹,忽然强烈辛辣的刺痛向我袭来,脸颊、眼睛、口鼻,无处不滚烫生疼。这青椒怎么如此辛辣,看似北京的甜椒却比小辣椒还要可怕。真蒙骗害苦了我,从来都没碰见过这种辣椒。用清水洗无效、用手帕擦更甚,越擦越辣越辣越擦,进入恶性循环。镜子里窥照出满面通红、汗珠叠落的一张苦脸,怕老乡讥笑只有隐忍不敢声张。
伴着苦痛勉强吃完午饭,喷香的炖肉没品出美味、那青椒也没感觉太辣,或许辣素早已因加热而挥发殆尽。那痛苦一直持续到太阳西斜,而被愚弄后的自嘲苦笑一直伴我大半生时光,至今辣椒仍被我排斥在自己的食谱之外。
记忆片段二:鲁莽自伤者
第一次参加秋收战斗,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民兵刘连长在教我们收割谷子,那是位精干帅气的小伙子。只见他镰刀飞舞之处,齐齐的谷穗倒地成排。他那潇洒的动作令我们咋舌,向前迈一步向后甩一镰,手脚配合默契,就像在田垄间向前追逐倒伏谷穗的飞侠。第一次欣赏到如此优美的劳动舞步,真让我们眼界大开。
羡慕之余我也举步操镰,模仿起这称之为“割地”的农活了。按照要领、一招一式、小心翼翼、居然成功了!心里颇有些小得意、速度也逐渐加快。突然一阵疼痛,不好,是节奏没控制好,挥镰没闪步,一刀下去就砍到自己脚腕上方,顿时鲜血横流。即不服输又怕现眼的我赶紧包扎一下伤口,继续操练。心里暗暗自责:怎么这般笨拙,刀法与步伐必须协调一致,割要退、甩要进、小脑平衡掌握节奏。练、再练、自己较上劲了,非要学会才肯罢休。那年秋天是在血与汗的煎熬中度过,一道腿伤刚愈合紧接着就又横上一刀,自伤的笑料在村民知青中广为流传。第二年我总算学会了“割地”的本事,速度飞快也不再受伤。可伤口中有三道几乎深至腿骨的疤痕直到三十年后才彻底消失匿迹。
与生俱来鲁莽冒失的我总不注意接受教训,又有一次受害自伤给大家制造了饭后笑料。那天轮到我给知青户厨师武大爷当小工,按嘱咐晚饭后要把柴草灰烬从灶膛内扒到灶外,冷却后再铲出屋外,这样不会引发火灾。刚干完的工作我转眼就忘,厨房昏暗眼神不佳,我情急中一脚踏进自己刚铲出来泛着红火的草灰中,脚背顿时烫起若干晶亮的大燎泡。强烈的疼痛使我跛行了很长时间,一边休疗一边常嘲笑自己:真可谓作茧自缚、健忘到极致,马虎的毛病总是让我品尝自酿的苦酒。疼痛钻心的日子虽然难捱,未发炎感染终是我的幸运。而那段经历中自嘲苦笑与疼痛记忆相比较,的确来得更为深刻些。
记忆片段三:尴尬晨歌行
小刘、小梁、小张和我四位女生曾自告奋勇从二队转编到一队,因为一队生产落后、上级不把知青名额分配给他们。 我们知难而进,想去那里苦干一番、向自我发起挑战。
凛冽寒风天玉米地无人收割,我们遵循老乡说“十层单不如一层棉,一层棉不如腰里横”的道理,棉袄外扎根草绳,孤军奋战去完成任务。从早忙到晚、拼全力收割完那片玉米地,挣出了全队历史的最高工分。
腊月冰雪夜村民在家休工歇息,我们却挑灯夜战、倒班用手摇铡草机为队里牲口准备出过冬的饲料。通过辛勤劳动我们和众乡亲建立起深厚友谊,他们把我们看成是自家亲人。
一个朗日秋晨我们与村里姑娘们一齐出工,意气风发行走在村南大道上。习风阵阵我们四位突然兴致大发,不约而同亮开嗓子高声歌唱。我们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内蒙民歌:“啊… 啊… 啊…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饱含激情的我们唱着长调序曲过门,陶醉在眼前草原美景和与意境相符的婉转旋律中。
突然我们前面传来笑声一片,伴着怪叫和呻吟,把我们吓了一跳。只见几个姑娘笑作一团,有的捧腹蹲坐、有的扪心叉腰、有的垂首拄锄,个个笑得接不上气来。有个姓张的姑娘竟然大笑着在地上打滚,任由黄土沾满全身。诧异中我们上前询问:原来她们听到我们在后面开唱“啊… 啊… 啊…” ,误以为身后突然窜来几头毛驴,大家吓得赶紧闪身躲避,恍然发现只是我们四人跟在队伍后方唱歌。
她们笑、我们笑、笑她们也笑我们自己,互相笑后我们突然感到无比汗颜:把歌声听成了驴叫,天壤之别、岂有此理啊!然而面对她们真实客观的感受,我们只有甘拜下风。不知是该笑还是哭,不知是该怪我们直嗓子吼破音还是怪歌曲旋律太长太婉转。殊不知这美妙长调要轻吟浅唱,用柔美和声方能唱出悠悠韵味。自此我们知识青年“高素养”的光辉形象彻底毁灭,面对辽阔美丽的大草原我们再没勇气放声歌唱,只能在公众视线之外唱歌给自己听。
记忆片段四:惊险跋涉夜
农村的文化生活如此匮乏,我们几年都看不到电影。一天傍晚好消息传来,数十里外的小河西水库要放映电影,大家说再困难也一定要去观看。匆匆吃过晚饭我们一行十几名知青就出发了,走大路、爬山坡、穿树林,大家步履如飞,终于按时赶到放映场地。
放映的片子是电影版的京剧样板戏,以前我们都看过多遍,大段唱腔早已烂熟于心。但那晚我们仍看得津津有味,这不是普通的电影观赏,是精神享受的饕餮大餐,是给我们回味城市时尚生活的宝贵机会。
接近午夜我们心满意足而返,月黑星稀归路还很漫长。有人提议沿水库大坝走的小路距离会短些,不由分说我们夺路向西而奔。在漆黑的夜色中能依稀辨出大坝轮廓,坝顶上有平坦的大道让我们笃定大胆健步疾行。有人哼唱起剧中的片段唱腔,畅快心情顿时感染了每一个人。
队伍行进着,前方突然传来“哎呀”一声大叫,依稀中走在我前面的小徐突然消失了身影,在声声呼唤中听不到她的回答。我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莫非她已摔下大坝,遭遇了不测?赶忙跑下大坝斜坡,心情一阵比一阵发紧… 凭借微弱星光我终于能看清楚:六、七米高的大坝斧砍刀切般在此截断,脚下是一片平坦的沙地。原来前面根本就没再砌筑大坝(有可能停工烂尾),这里就是末路尽端。恍惚夜色中只见小徐正蹲在地上一声不吭,估计她受到惊吓半天才缓过神来,轻声告知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我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随后的归路我不知如何走回,只记得不断在心里叨念着:真险啊!若不是小徐身轻如燕、平衡能力强、在坠下的刹那间完成了跳远凌空蹲落动作、平稳落地了。若不是坝端底部恰好是一片开阔的沙地,起到了缓冲作用,后果就不是如此了。更令我后怕的是,若走在最前方的是一向笨拙的我、而不是纤瘦轻巧的徐静,那又会是怎样悲惨不堪的结局。是小徐在关键时刻充当了先遣队员角色,用危及生命的代价为我们探明了道路,真心地感谢她!
那些年代施工现场是不设任何安全警示标识的,劳动保护很不规范,医疗救助更为落后,同期知青中有人就献身草原了。时至今日健在的我们唯有庆幸、唯有庆幸。
记忆片段五:寒天荒漠路
内蒙草原冬季那是名符其实的严寒天,白毛风一刮能把人冻死。一行从云南来的知青曾路过我们香山屯,十月一日才过就遭遇寒流天气。她们搭乘马车衣着不够厚实,个个几乎完全冻僵,进到房间后说话已口齿不清、只剩一味傻笑了。想起老乡说过冻死的人都是笑模样,我们赶紧让他们上炕捂棉被、并用大茶缸猛灌白酒,这才缓过劲来。临走时我又把新棉裤借出给她们御寒,否则不知会冻出什么可怕状况。
冬季一天我与同行女知青从旗里搭乘大卡车去通辽城,我俩穿着厚厚的皮大衣,脚蹬借来的高筒羊毛毡靴,还盖着车上的棉被,以为万无一失了。可躺在开敞的后车厢里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完全冻僵了,下车后双腿已无任何知觉,根本迈不开脚步。事后老乡说在车上一定要多做活动,我们怕冷盖着棉被一动不动睡到目的地,结果血脉不流通更容易冻伤。
虽然对荒漠中的行程甚为发怵、我却不得不经常往返通行在这艰难之路,为省钱我们常央告请求卡车司机顺路带我们去通辽。记得一次卡车的油路(也可能是水路)堵塞,一位知青同伴竟一路高举小桶通过明管输送液体,以便保证司机凑合将汽车开到通辽。还有一次搭车碰巧雨刷坏了,雨中行驶要一直帮忙用手工方法擦去水滴雾霭,极其劳累艰辛。
记忆最清晰的一次行路是在寒冷冬天,我和一位女知青搭乘大队送麦草的马车去旗里办事。七十里路程走得很慢,我们躺在高高的麦垛上紧抓绳索才不致被颠下来。途中我们想方便一下,可茫茫原野跑得再远也难找到可以隐身的沟坎树林。费了不少周折我们总算完成了“任务”,又爬上高高的麦垛顶继续前行。
下午总算到达鲁北镇(旗政府所在地),为办事我俩在大街上飞步赶路。行走一段路后我突然从眼睛余光看到同伴的裤腿有些异样,只想快点到目的地没顾上细看。再一会儿我又发现她的步履有些蹒跚,侧头看才发现了滑稽的一幕:就像邋遢的小孩子走路,同伴的蓝色裤子腰部已经退落到膝盖以下,裤腿包在棉鞋外被一路踩踏而行。原来天气太冷,她方便完就没有系妥裤扣,一走路当然就会退落。里面有棉裤恰好不会造成露底事件,但也容易衣着出错后却浑然不觉,有利也有弊啊。我当时既不敢发笑更不敢声张,赶快提醒同伴纠正错误。好在天寒地冻路人稀少,没有酿成大的尴尬。十几年后提及此事,当事人说早已忘却,可能因我当时尽量低调掩饰此事(也就是几秒钟搞定),才未造成公众影响,否则怎能不在她内心留下尴尬的长久印记。
记忆片段六:诙谐骑驴记
生产队长某天交给我一个特殊的任务---“溜驴”,就是骑着毛驴长时间溜达,直至它出透汗,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真是一个美差啊。
兴致勃勃的我骑到驴背上就出发了。不用坐垫或鞍子骑驴的滋味并不好受,何况时间很长。但能欣赏沿路美景,我心情依然很快乐。走公路、过草地、爬山坡,驴十分温顺、我十分惬意。
不觉个把小时过去,毛驴突然停止不前了。原来它已走上后山,沿小路在一条断壁前突然驻足。我俯身一看真险啊:一边是笔直峭壁,一边是深邃沟壑,小路在此断掉(现在回想可能因滑坡形成)。我太大意了,怎能听任毛驴带到了绝路上。狭窄小路只有一人宽度,前进容易后退太难,驴无法转身又不会自己回退,我彻底陷入绝境。伴随阵阵冷汗淋漓、我下意识拼命向后拽缰绳,怎奈它四只驴蹄牢牢蹬地纹丝不动,我生怕一松手它就跌下山崖。 咳!我忘了向队长请教如何发布训牲口的命令,只好“得儿、驾、喔、吁”乱吼一通,可毛驴就是不听招呼,依旧岿然不动。 我心中倍感焦急,再前进一步就是死路一条,可不能让集体财产蒙受损失!我拽紧缰绳与驴进行起拔河比赛,一场力的较量开始了。你犟我也倔,看看谁更强。大约僵持了二十分钟,驴腿终于略有松动,微微颤抖着,已不再较劲僵持。服软的它终于被我一寸一寸慢慢后拽、回退到安全地带。
我大舒一口长气,悬着的心落下来,带着胜利的自豪感翻身骑上驴,想赶快下山回村。没走几步毛驴突然向前一倾,扬蹄飞奔着向山下冲去,给我来了个措手不及。可不能让驴再跑丢了,一定要完好归队,信念支撑我使劲勒缰夹腿又开始新一轮的搏斗。毕竟势单力薄、我终于象美国西部牛仔一样被它疯狂地甩到地上,顾不上疼痛我爬起来奋起直追下山。
毛驴发疯一般飞跑,我越追它跑得越快,可能误以为我要伤害它。驴在路上狂跑,惊吓到一只悠闲散步的黑猪,又吓飞了一群专心啄食的母鸡。那黑猪听到后面驴蹄嗒嗒、不知发生什么大祸,吓得拼命奔跑速度堪比兔子还快。真是一幕诙谐的情景剧:一只不知所措的黑猪夺路而逃;其后十米处、一只饱受惊吓的毛驴在扬蹄狂奔;其后十米处,一个咬牙拼命的知青女生在追赶喊叫。周围乡亲不明情况,惊异地看着我们的表演。我眼前忽然闪现喜剧电影《锦上添花》中三个男女主角沿山路你追我赶的有趣画面,只是三人的赛跑今天换成人与动物的较量。好想捧腹大笑一番,可担负的责任却让我步速丝毫不敢懈怠。
刚进村口毛驴就来了精神,突然向右一拐,跑进一队的队部大门,煞时回复到以前平静温顺的状态。原来它认识自己家啊!我恍然大悟:原本毛驴就是奔向家里逃命的,怎么会丢失呢,真是着急担心虚惊一场啊。黑猪也止步回头观看,突然明白:原来毛驴不是要来侵犯我,何必逃跑啊。惊险已过、误解消除、我又笑又气又无奈: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被毛驴深深蒙蔽上了一大当啊。
每提及此事总会带来一阵笑声。老乡说:你不了解牲口秉性,在悬崖前它肯定受到了惊吓,你只能安抚它、慢慢溜它。你居然又强行骑它导致更极度惊吓,它把你甩下来还算客气,踢踏你几脚那才真是危险。从此我明白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的道理,世上动物都有灵性,要把它们当作朋友善待。以后再遇到紧急情况、处事一定要冷静,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记忆片段七:乡村奢侈品
那是个举国物质匮乏的年代,乡村生活物质更加匮乏。匮乏中我们却不乏拥有令人羡慕的奢侈品(当然是相对而言、主观感受),成为乡间的一道道风景线。
奢侈的物品:
知青户中最奢侈的当属那架矗立在队部大屋(具有会议室功能)的铮亮钢琴,那是本村知青大张从北京随行运来的。我清晰记得下火车后的行程画面:敞篷大卡车满载的知青在颠簸中欢笑着,尾随着一辆大马车,大张坐在车老板旁,迷茫地看着远方。那架高高的钢琴被五花大绑、随着土路坚硬的车辙痕迹一歪一晃,令人担忧它要被震散颠倒。汽车开不快,马车的速度刚巧合适,那奇特的场景颇有些滑稽。人们曾经疑惑:带钢琴插队的知青能接受好再教育吗?事实胜于雄辩,张同学干得不错!
我和妹妹下乡也带来一件小奢侈品---家中的老款缝纫机,是祖母级的宝贝。大伙用它缝补衣衫,它勤恳地服务着,跟我们一起经历岁月砥砺。我一时兴起,还向人请教学习服装缝纫技术,自制的第一件作品现在回忆起来还总想笑。由于没学好排版放样技术,做的布料短衫左前襟花草朝上长,右前襟花草头朝下,让我哭笑不得,只能撕扯当抹布用。由于粗心还常发生把裤腿衣袖前后片缝扎在一起,穿不进去的笑话,返工总是家常便饭。最终我还是学就了本领,不但会缝制衣衫,甚至学会了维修拆装缝纫机,功夫不负苦心人。因寄予深厚情感,返城时我没有把它留在村里,那是家传的物品啊。
奢侈的鞋靴:
三年来衣着朴素,劳动服外顶多绕条围巾、扣顶棉帽,男女不分,并不在意形象美感。曾有位来自乌兰牧骑的蒙族青年到村里招聘文艺人才,闲聊间他为我们表演了一段蒙族舞,那叫潇洒优美激情欢快,使我对蒙族文化艺术突发了兴致。以致在买毡靴还是买蒙古靴过冬的问题上,倾尽钱包所有咬牙买了双绣花的蒙古靴。我的原则是精神压倒物质,宁选美而放弃暖。那是一双非常美观的手工制品,翘翘的鞋尖、厚厚的鞋底、用彩线绣成的精美花朵满布靴筒,令人爱不释手。这奢侈的艺术品我一直舍不得受用,直到深冬冻得无法忍受才不得不穿上它。可是这靴看似很厚实,却一点也不御寒,实际只用几层布缝纳,类同于那种薄薄的布鞋垫。虽然挨冻冷也不曾后悔,有这双漂亮蒙族靴相伴,心里总是很为享受、很感暖意。
奢侈的饭食:
乡村常年饭食记忆最多的是小米和酸菜,有时一天三顿都吃小米干饭(奇怪的是我从没吃厌过)。难得的奢侈享受就是过年吃的黄米糕:黄黄的、香香的、黏黏的,总令我垂涎欲滴、至今还是最爱。忘不了在碾棚里和借来的小毛驴轮流替换拉磨,泡好沥干的黄米细面顺着石磨缝隙汩汩淌出,铺满石盘。随即层层撒入沸水蒸屉内,伴随热气很快就能蒸熟。切成块块年糕即使无糖相佐,吃得也香甜,好一个奢侈的食欲享受。曾记得我创纪录地吃掉一斤半面蒸的年糕,在炕桌旁还不愿离去。几位同伴劝阻我并戏谑地把她们的饭碗围在我身边组成一个圆圈,可笑的情景只叹当时没有照相机记录下来。
最难忘曾收到邮局寄来的一个大包裹,竟然是一大袋炒熟的面粉,就是如今北京传统小吃---茶汤的雏形。我那样高兴、那样受宠若惊。邮寄单上标明重量是二十斤,寄件人是我的母亲。当时忘记看邮资金额,肯定价格不菲。沉甸甸的炒面是我母亲和姥姥一锅一锅炒出来的,这是何等深厚伟大的母爱!我们一味在农村苦战,忽视了亲情孝道,家人的那份揪心牵挂,在后方的无言支持。她们曾为我们准备衣衫、鞋袜、食品,送来深厚关爱。而粗心的我却从未当面道过感谢,如今只有在此表达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记忆片段八:执着追梦人
每个知青都有梦,我们这群人拥有的是一门心思战天斗地的梦,缺少的是艺术追求。而我们集体户有几位算得上是卧虎藏龙的才艺精英。
刘同学从小经梨园世家熏陶,有专业京剧的功底,唱起戏来手眼身法步都很到位。她带领知青排练京剧《红灯记》的片段,实际给大家上了一堂京剧艺术普及课,我们被她精湛的演技深深感染,第一次体验到国粹的魅力精华,更使我对这门传统艺术从排斥到喜爱完成彻底转变。
带着那架钢琴插队的大张是著名音乐家的后代,平素一向沉默寡言。 他常用灵巧手指弹奏出悠扬名曲,在贫瘠村庄上空萦绕,让我们领略音乐的美妙。在轻视文化教育的岁月里,艺术的魅力渐渐温暖我们心底。
难忘那架钢琴在大队部里的悲惨命运,在政治斗争大会上,村里几个楞小伙竟把钢琴当成沙发座椅,排成一溜坐在琴盖上,面对着群众参加会议。愚昧的场景使我备受刺激和深感愤怒:怎能如此亵渎神圣的音乐,虐待昂贵的钢琴。我想上前劝阻,但怯懦毕竟最后占了上风:人家都是贫下中农的后代、我们是受再教育的知青,不便责备他们。我不知大张当时是否在场,更不知他对此事有何感受,但我心灵深处却烙下要永远尊重艺术的印痕。
记忆片段九:纯真女儿情
我们知青集体户就像体坛国情的写照,严重地“阴盛阳衰”。不知是那位领导分配的名额,二十二个女生和九个男生分在一村。女知青们个个精明强干(男同胞实际很能干但很低调),成为集体户的顶梁柱。我们经常忽略集体户男同胞们的存在和感受,回想起来甚为愧疚,年少无知啊。谨在此弥补上深深的歉意!我忘不了大家在一起种地、磨粮、拾柴、做饭的情景。更忘不了秋天我哮喘病发作,几位知青大姐到野地采来草药麻黄、炖成鸡蛋羹为我治病。
特别是梁姐被昵称为“阿庆嫂”,是我们最信任的大姐,是知青点实实在在的户长,为集体做出很多无私奉献。她和年龄最小的小徐一起,坚持战斗在香山屯直到最后,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了宝贵的青春。
1976年我退伍返回香山办理手续,在村里见到小徐仍坚持战斗在知青点,梁姐也常回去搞农业科研,她们执着的精神总让我深受感动。
特别是小徐,这是个永远纯真快乐的女孩。虽然我插队时间并不长,但跟她在一起生活所发生的有趣故事最多,记忆最为深刻。我仿佛看到她眯着近视的双眼又看错了景物(天黑时分不清狗影和蹲着的人形),仿佛听到她用那清纯童声诉说着可笑的事情。她在日本、美国留学,在学术界说过累累,可惜科技精英不幸早逝,离开了我们,但愿她在天堂永远快乐,依旧纯真。
四十五年过去,我们香山屯的知青战友不论身处何方,都始终保持真挚、善良、勤劳本色。不论我们相聚在何时,都会即刻做回四十五年前的自己。联翩的回忆带我们飞到内蒙草原,大音量超高频的欢声笑语又开始喋喋不休…“你们的声音能掀翻房间屋顶”-这曾是我的长辈们四十五年前对香山知青朋友们在我家相聚时的历史评价。
扎鲁特旗原香山公社香山大队北京知青
香山红舟
2013年8月20日 北京
注:此文原收入内部发行的知青回忆录《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专列》》中,现略有删改。
(《环球视野》)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