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唐诗宋词更辉煌美丽的文化气象——纪念129周年
韶山杜鹃
一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君且去,休回顾。”
在昆曲艺术大师蔡瑶铣苍凉悲壮的歌声中,我仿佛走进了主席晚年的精神世界,并跟上了主席的高远境界。这首南宋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是主席晚年最喜欢的南宋词佳作之一,主席反复聆听,并亲自动笔将最后一句“举大白,听《金缕》”,修改为“君且去,休回顾”。只为赠给他晚年生命中的知音!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主席晚年读南宋张元干、陈亮等人词作时的触景生情、忧患天下、悲凉痛哭,我如今是体会得更深了!
晚近四十年以来,如同“伤痕”们污蔑抹黑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一样,那个时期“毁灭传统文化”,是“文化浩劫、文化沙漠”,是他们制造的另外两大谣言。事实果真如此吗?不!恰恰相反,如同文革时代正是我们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样,那个年代也正是我们的文化、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年代,是我们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得最好的年代!
就说我在网上找到的这批当代昆曲大师以古典音乐译谱配曲而演唱的古诗词吧,这是在主席晚年生病期间,文化部召集我国最著名的京剧、昆曲演员录制的,一来是为了当时眼睛患白内障已不能看书的主席,二来也是当时内定的文化战略方针,既有抢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也有为后续提上议事议程的歌剧革命寻找祖国最优秀的音乐的目的(见蔡瑶铣老师的回忆录,这次规模极大的抢救录制,不仅仅局限于古典诗词,还有优秀传统戏曲)。选取的都是主席晚年最喜欢的古典诗词,由曾经主抓样板戏的杰出艺术家再次主抓这件事,并亲自参与调配、改编音乐。因此,这批作品也同样板戏一样,具有首创性、独创性,其意义极大,艺术价值极高,主席很喜欢。
是的,我之所以说具有首创性、独创性,是因为,对优秀唐诗宋词大规模的演唱录制,并取得辉煌成就,正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主席晚年开始的,是病中的主席亲自部署、并亲自认可其取得的优异成就的。此前,五六十年代虽有古诗词演唱,但只是零星的,也并没有取得大的成就。
这批作品有多么美?只要我们听过一次,就会如同喜欢样板戏一样,深深地喜欢上它们。主席喜欢的这些古典诗词及其艺术家的演唱,也是我们喜欢的。如岳美缇老师演唱的宋代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高亢有力,当年主席就是听着她演唱的这首词走进手术室做的眼睛白内障手术;如蔡瑶铣老师演唱的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是根据著名古曲《夕阳箫鼓》配乐改编的,好听极了;如蔡瑶铣演唱的南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梦绕神州路),南宋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南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还有方洋老师演唱的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禅)等等,都是根据清代流传下来的著名乐谱中的同名词谱配曲改编的,这些配乐及演唱或雄浑苍凉、豪迈悲壮,或悠扬婉转、轻快愉悦,很好的诠释了词的思想情感。
聆听主席喜欢的古典诗词及其著名京昆艺术家的演唱,就仿佛跟着主席上了一堂最优秀的古典诗词课,并跟上了主席的思想境界。这批由主抓样板戏的杰出艺术家再次领衔负责的、以古典音乐译谱配曲并由我国最著名的京昆演员演唱录制的古诗词经典,其词曲、演唱、音乐演奏几方面皆珠联璧合,余音袅袅间,完美地演绎传递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唐雄风、盛唐气象,完美地演绎传递出我们中华民族南宋抗战英雄的脊梁风骨,完美地演绎传递出我们中华民族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气象。
有比较更有鉴别。前段时间又看到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部分节目,其中的礼乐篇《春江花月夜》的演绎,那种软绵绵的妖媚演唱,可以说并没有传递出丝毫盛唐文化气象,倒给人一种“后庭花”的感觉。这真是亵渎了我国最著名的古典民乐《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赶蔡瑶铣老师演唱的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差太远了。蔡瑶铣老师演唱的这首作品,正是根据著名古曲《夕阳箫鼓》配乐改编的,其演唱及旋律风格端庄大气,听着她的演唱,你能蓦然领悟到什么叫大唐雄风,什么叫盛唐气象。
而忆主席时代,我们在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在主席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诞生的浩如烟海的文艺经典,不就是如唐诗宋词一样美丽,甚至比之更美丽的文化气象吗?
二
文艺和文化紧密相连,新中国前二十七年的文艺,尤其是文革十年的文艺,其音乐舞蹈与戏剧电影、小说诗歌及美术绘画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在样板戏的影响带动下,文艺各领域都是精品纷呈,佳作迭出。尤其是音乐歌曲和美术绘画,其中的经典太多太多。如自1972年起,每年出版的《战地新歌》,每年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如深深铭刻在我童年记忆中的红小兵系列歌曲,经典连环画,经典美术动画片等等;以音乐、美术的形式,广阔深远地反映社会主义工农业生产建设、反映文教卫生、军事建设等社会主义时代风貌,在人类文艺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和气派。那些经典文艺,别具风采和魅力,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面对着这众多的、无情岁月的风沙也难掩其光芒的沧海遗珠,我的心是喜悦、感动的,也是忧伤、沉重的,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那些“伤痕”们污蔑文革十年是“文化沙漠”,是“毁坏传统”,这是最无耻的谎言。上述文艺气象,是“文化沙漠”的样子吗?而仅从京剧革命带来至今在文艺史上屹立不倒的样板戏经典、仅从在样板戏带动下全国各地方剧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就足以说明,这样的推陈出新是不是“毁坏传统”?再比如诗歌领域,那时倡导的是:以我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为根基来创作现代新诗,特别强调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由此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诗歌;而在音乐领域,那时优秀的歌词创作和诗歌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即倡导以古典诗歌和民歌为根基来创作歌词,这是在“毁坏传统”吗?再比如美术领域的山水画,其内容多是崇山峻岭通铁路,渠水滚滚绕山岭,锦绣江南鱼米香,江山多娇红日升……传统的山水画笔墨被加以革新,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材,艺术精湛地描绘出社会主义锦绣山河阳光灿烂、日新月异的风貌,这样的推陈出新是在“毁坏传统”吗?
虽然文革十年对前十七年时期的文艺现状的批判有些过火,有些玉石俱焚,但后来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些被批判的老作家、诗人又得到了重视,并重新结集出版了他们的作品;一些老导演、老演员也活跃在银幕上,为人民创造出新的经典;一些老教授,也重新出版了他们的学术著作。总之,那时的一些问题,发现以后都在逐渐纠正。
说到传统文化,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我们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网站看到一篇文章,是东北的一个名为丁毅的大学退休古典文学教授写的,致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学研究所叶嘉莹先生的一封公开信,批评她在其诗词研究中为我国抗战时期最大的汉奸汪精卫辩护,因为叶先生说研读他的诗词令人感动,汪诗里有一种“精卫情结”贯穿始终,为了民众,他不仅可以牺牲生命,甚至连名都可以牺牲的,说他不是汉奸,世人都冤枉了他。
我读了丁教授这篇文章很感慨。我这才知道汪精卫也是一个所谓的著名诗人,才知道叶先生写过研读汪诗的感想文章,并且叶先生的感动和观点还影响了她指导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在这个研究生编注的《双照楼诗词稿》书中表现了这一点。
我在网上找到了叶嘉莹先生研读汪诗的文章,一看之下真是无语了。叶先生对汪诗真是倾注了热情的,正如丁教授所说。
由此我想到,研究学术问题,不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还真是不行。叶嘉莹先生是一个治学态度很实诚的人,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术研究和诗教传承贡献很大,令人敬佩。她提出的读诗歌的“兴发感动”说独树一帜,是很有见地的。但她在研究汪诗的过程中,如此不顾历史事实,如此仅凭汪对自己粉饰的诗歌文字本身就“兴发感动”,以致出现了最不应该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并且其错误观点还影响到了她指导的学生,就令人扼腕叹息了。
又想到在我国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上,除了众多真正的仁人志士以外,又有多少大奸大恶之人,难道后人研究历史、研究文学史,仅仅凭他们表面漂亮的文章诗歌,仅凭他们对自己的文字粉饰,就可以黑白颠倒、指黑为白了吗?
由此我理解了主席时代对古代社会、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分析观点,比如号召全国人民都来学一点中国哲学,号召全国人民都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评论分析历史上的儒法斗争,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想到,在当今的学术界,在学术研究上,像叶先生这样陷入唯心史观的人,不在少数。不是有人仅仅凭什么所谓的“蒋公日记”,就不顾历史事实,断定逃到台湾岛去的蒋介石是什么民族英雄吗?
我曾经因为叶嘉莹先生的《祖国行》长诗,因为她对浩然小说《艳阳天》的肯定,说她是一个觉悟者。看来我对她的认知也是片面的,叶嘉莹先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既清醒又糊涂的。她在学术研究上有时也陷入了唯心主义,令人遗憾。
再回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事实上,在文革时代,对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遗产,是怀着敬重的态度的。主席本身就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造诣很深的大学者,本身就是一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学的集大成者。推陈出新,批判地研究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这就是主席指示的文艺方针。我查阅资料得知,那时各地出版社对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文选、词综、文集和古典小说等基本上是出全了的。何来所谓那时“摧残文化”、“毁坏传统”之说?比较那时和当今诗坛的一些诗歌作品,更可看出究竟是谁在继承中华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谁在污染中华优美的汉语言?比较那时和当今画坛的一些美术作品,更可看出究竟是谁在光大弘扬中华文化美学,谁在污染抹黑中华文化美学?
清醒又糊涂的叶嘉莹先生和她的朋友,也相信了那些谬说,这又是令人叹息的。所幸她的朋友说“叶老师肯定是知道那个时期对文化的摧残,但是她不讲——她要做的是赶快再把古典文学的根,再把传统接续上去,她有这个使命感。”相信那些谬说,但不讲不传播,这也是叶嘉莹先生的德吧。想想那些伤痕文学,想想那篇叫《芙蓉镇》的小说流传到台湾以后被拍成了台湾版的伤痕电影(由赵雅芝主演),想想这部台湾版的电影《芙蓉镇》对祖国形象的进一步妖魔化(如今台湾离祖国大陆越来越远,这些伤痕作家们也难咎其责),叶嘉莹先生不和那些伤痕文学者同流合污是值得赞赏的。叶嘉莹先生是认同祖国大陆的,她很热爱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种弘扬传承的使命感,这确实是令人敬佩的。如果她对汪诗以批判的态度研究多好,这是她的一个遗憾。
由此我更想到,主席才真正是古典诗词领域、才真正是文史哲领域研究的第一人。在旧体诗创作和对古典诗词的认识研判领域,还有谁能企及主席呢?还有谁能比主席的成就更大,比主席的认识评判更深刻的呢?别的不说,单说对南宋著名的抗战派词人张元干、岳飞、辛弃疾和陈亮等人及其作品的研判,还有谁比主席更正确更深刻呢?这些南宋抗战派名家,都是豪杰志士,都或多或少做到了立德、立功和立言等人生三不朽,而我们的主席,是完全实现了立德立功和立言等人生三不朽的古今第一大英雄豪杰,英雄相惜,谁能比主席对这些南宋词人及其作品的认识研判更犀利更深邃呢?
三
主席晚年,愈加注重文史哲领域的学术理论建设,主席亲自抓这一文化战略,并推动人民群众都起来关注文学,研究学习历史,研究学习哲学。
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那时工农兵学理论、学历史、学哲学蔚然成风,文艺创作队伍一直普及到最基层,很多优秀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等作品是工农兵业余创作的,其中一些高质量的作品并不亚于那些专家们。那时工人阶级知识修养之高令海外侨胞都由衷赞叹。
我是从香港70年代杂志社1976年出版的图书《祖国行》中,获悉海外侨胞对新中国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这本书收录了当年一些海外进步华人学者回到祖国大陆探亲、观光旅游后的感想文章,非常深刻,非常生动感人,他(她)们对红色中国的理解与认同,并不亚于当年大陆的革命知识分子。其中第一篇收录的就是叶嘉莹先生1974年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北京探亲并观光旅游后写下的长诗《祖国行》。一首从诗人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兴发感动的优秀佳作。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是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中的一句话,多么睿智而富有哲理。当年以叶嘉莹先生为代表的这些海外华人学者教授,他(她)们在对新旧中国、东方西方的纵向横向对比中,看到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新中国的美好强大,看到了中华朝气蓬勃的希望,看到了人民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他(她)们羡慕并由衷地祝福着祖国人民,祝愿东风永远压倒西风,他(她)们魂牵梦绕的就是乘东风永远回到祖国。当年叶嘉莹先生等海外进步学者教授,是令人感动的。
叶嘉莹先生另一个让人感动、也令一些人汗颜的地方,就是她对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的肯定。她的文章《艳阳天中萧长春和焦淑红的爱情故事》,就是从谈论“情”的角度,透出了她对《艳阳天》宏大思想主题的欣赏,更表达了她与台湾社会比较,对新中国美好婚姻爱情伦理的赞叹。至今,叶嘉莹先生对她的这篇文章还有《祖国行》长诗,依然无悔,甚至还偏爱着,反复收入她的各种选集、自选集。
由此,又想到浩然另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想到书中和《艳阳天》一样,在宏大的思想主题之外,对众多正面人物家庭婚姻爱情的描写。这就打破了所谓那时的文学文艺作品中爱情是禁区的谣言。这种从不说一个“爱”字,却是典型含蓄的新中国人民家庭婚姻爱情的描写,一辈子患难与共,风雨同舟,正是我们父辈婚姻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在阅读主席时代的小说诗歌,聆听那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时更感到,主席时代的文学文艺是把“情”渲染到了极致的,其感天动地的“大我”之情,是人类文学文艺史上重情重义的极致。与“小我”爱情描写的淡雅含蓄相反,无论是“大我”抒发对领袖对党、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歌颂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忠诚信仰之情,还是描绘阶级深情、讴歌军民鱼水之情,或者反映对革命圣地、对美丽河山、对家乡的赞美眷恋之情等等,其情感的渲染,无不是或如火山喷发般炽热,或如湖水连绵般深情,无不具有震撼心灵、令人兴发感动的无穷魅力。在主席时代,从前十七年的电影《英雄儿女》、歌剧《江姐》、《长征》组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到后十年的革命样板戏,这样感人的文学文艺经典真是数不胜数,层出不穷,浩如烟海。尤其是文革十年,在革命样板戏的带动下,从电影、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各文艺领域,其经典佳作更是精彩纷呈、不断涌现,在人类文艺史上形成了风华绝代、独一无二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仅就音乐作品来说,从群众歌曲到抒情歌曲,从小舞剧到音乐舞蹈,从民族器乐到管弦乐,从作品思想艺术到演员歌唱表演风格,后十年的音乐经典在多方面都创造了中国领先、世界领先,众多经典至今仍然是我国高校音乐学院的教材范本,至今无法超越。众多歌唱、表演艺术家也是至今年轻演员的模仿对象,同样至今无法超越。
如今远离了真正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真正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远离了主席的延安文艺讲话,怎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经典来?前几天我看了一下中央歌剧院新排的歌剧《红色娘子军》,感到不仅在音乐艺术上粗糙,而且唱惯了西洋歌剧的演员尤其是群众演员们完全没有进入红军战士的角色,比如娘子军练舞的情节简直给人搞笑的感觉,与1978年的电影版革命歌剧《江姐》,真是没法比。就连空政文工团后来复排的歌剧《江姐》,也远远赶不上自己1978年版的歌剧电影。
总之,主席时代,无论是前十七年还是后十年,我们秉承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美学精神,继承五四运动以来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民族、科学、大众文化的光荣传统,吸取解放区优秀文艺丰富的营养,是创造出了傲然于世界的社会主义辉煌灿烂的文化的,我们不仅创造出了流芳千古的文学文艺经典,而且涌现出了很多卓越的文学家、表演艺术家、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等等,岁月越久远,这些将会越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四
记得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了台湾国立台南大学的样板戏音乐会,好感动。我看见有介绍说这次演出的时间是1991年,地点是在台湾省最著名的音乐厅。音乐会以纯音乐的形式改编演绎了大陆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以及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作品,这是一场很成功、很出色的音乐会。我只看了关于《红色娘子军》的那部分演出。看着台湾年轻的学生们对大陆样板戏精彩的演绎,听着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台湾同胞中的有识之士对大陆最杰出的文艺作品是多么欣赏啊!听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动人的音乐,我忽然联想到,谁说我们中国没有像柴可夫斯基那样写出如《天鹅湖》般美丽芭蕾音乐的所谓国际水平、顶尖级别的音乐大师?谁说我们中国没有像西方古典音乐巨匠那样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大师?写出《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的我国古代音乐家们,写出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儿女》等不朽音乐的新中国作曲家们,就是古今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大师!写出《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不朽名作的我国无产阶级作曲家们,写出歌剧《江姐》、音乐电影《阿诗玛》、歌剧《草原之歌》、歌剧《望夫云》等美妙作品的新中国曲作家们,就是世界最杰出的音乐大师!哦,还有无产阶级作曲家聂耳,如果他不是过早离世,谁能说他不会成为世界顶尖级的音乐巨匠呢?
由台湾举行的样板戏音乐会,又想到主席时代由香港电影制片公司摄制的纪录片《万紫千红》、《杂技英豪》,前者讲述的是1973年在北京举行的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盛况,后者讲述的是1973年底广州杂技团在香港的演出盛况。这两部纪录片都拍得很美、很有激情,大有当年新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风格。说明那时的香港进步文艺界,是很敬重我们当时的文艺革命的。前不久我终于在网上找到了这两部童年记忆中的影片,多年以后再度观看,仍然是那么感动,那么欢喜。我看见,在纪录片《杂技英豪》的解说词中,还专门提到了新中国的文艺革命,满怀着香港同胞的敬意。这两部纪录片,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都曾有文章高度评价。
我曾经写过《天音袅袅绕山河,神州大地美如歌》和《文化革命放光华,阆苑仙葩美如霞》等两篇文章歌颂主席时代的文艺美。如今再思考,虽然还不够成熟,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但我把新中国十七年和文革十年的文艺比喻为社会主义新韶乐两部曲,还是比较恰当的。我认为虽然后十年对前十七年文艺的几乎全盘否定是错误的,但是那时的文艺在大破的同时,确实也是大立起来了,仅就歌曲、音乐舞蹈和曲艺这一社会主义文艺的轻骑兵来说,就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作品。
近来我在网上比较全面地查找、梳理、聆听了一遍那时的文艺作品,主要是聆听歌曲、音乐舞蹈、小舞剧和曲艺,从中发现的经典之多再度印证了我原来的认知。或者说,那时的经典之多大大超出了我原来的了解。比如说,抒情歌曲,我以前在写歌颂主席时代文艺美的文章时,已经知道后十年的抒情歌曲是很多的,绝不是如今天主流媒体所说的那时没有或者很少抒情歌曲(更不是如“伤痕”们所污蔑的“文化荒漠”),但那时究竟有多少抒情经典曲目,我也没有去全面查找梳理。近来我从那时的声乐作品歌颂领袖、歌颂党、歌颂祖国,描写工农兵学商、革命老干部、革命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少年儿童等等火热的斗争生活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查找梳理聆听了一下,发现那时的抒情歌曲数量至少是占所有声乐作品的一半以上,甚至可能还要多一些。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精品佳作。仔细想来,这其实并不意外,应是在意料及情理之中的。试想那时的样板戏芭蕾舞剧,每一部舞剧中都至少有一首非常经典的抒情歌曲,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万泉河水清又清》,舞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大红枣儿送亲人》、《见亲人》,舞剧《草原儿女》中的《牧歌》,还有舞剧《沂蒙颂》中的《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等,这些经典唱段都美不胜收,而那时以样板戏审美原则及创作经验为模范榜样的文艺创作,又怎能不纵情抒怀、精品迭出呢?
不必说《颂歌一曲唱韶山》、《北京颂歌》、《雄伟的天安门》、《满怀深情望北京》、《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洞庭鱼米香》、《挑担茶叶上北京》、《回延安》、《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等至今仍在不断翻唱的金曲,那些在当今舞台已经难觅踪迹的时代抒情经典,词曲旋律同样是扣人心弦,美轮美奂,诗情画意,回味无穷,在音调处理上很讲究起伏、对比、抑扬顿挫。如抒发人民对毛主席共产党爱戴之情的《毛主席,草原人民热爱您》,《献给毛主席》,《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党的阳光照耀着祖国》,《党是春雨我是苗》,《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描绘祖国壮丽画卷、人民火热劳动建设生活的《我们伟大的祖国》、《赞美伟大的祖国》;抒发钢铁工人情怀的《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赞美石油工人的《石油工人志在四方》,赞美煤矿工人的《我运煤炭快快跑》,颂扬机械制造工人的《磨车刀》,描绘茫茫林海中工人劳动画面的《伐木工人歌》,描绘海军战士保卫海防和生产劳动两不误、把海岛建设得美如画的《海上南泥湾》,抒发海军战士心声的《爱舰爱岛爱海洋》,歌颂军民鱼水情的《老房东“查铺”》,反映藏族人民热爱解放军的《请喝一杯酥油茶》;歌颂老干部焕发战斗青春的《春风送我到南泥湾》、《五七干校老羊倌》、《师长有床绿军被》;抒发藏族人民心向北京、热爱领袖之情的《雪莲送北京》(动画片《金色的大雁》插曲),描写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察隅河上好风光》(科教片《西藏的江南》插曲);反映草原儿女战天斗地、将沙漠变成绿洲的《春风万里红旗扬》(电影《沙漠的春天》主题曲);歌颂领袖光辉的“六•二六指示”、红色医疗队进山村的《赤脚医生心向党》,《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描写人民邮递员的《我送报刊走的忙》;怀念台湾同胞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表现亚非拉人民友好情谊的《银球飞舞花盛开》(纪录片《万紫千红》插曲)等等,精品数量之多,真是数不胜数,举不胜举。至于描绘农业战线、歌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典抒情歌曲,那就更多更广了:《太行儿女学大寨》,《根治海河谱新篇》,《我爱这公社新一代》,《我是公社放牧员》,《卓玛架起拖拉机》,《向毛主席报喜》,《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我爱祖国的大草原》,《志在宝岛创新业》……火红的年代,广阔的天地,激发了多少动人的音韵啊!
那时的声乐创作艺术风格、表现手段是非常多样化的,比当今还丰富,具有新鲜活泼、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风格和气派。例如歌颂人民领袖、颂扬社会主义边疆新风貌的几乎包括了新中国所有的少数民族歌曲系列,那么多色彩缤纷、瑰丽多姿、经过文艺革命改造创新的各少数民族音乐之声的大荟萃,现在是很少见到的。如《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红太阳照边疆》,《草原战歌》,《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瑶家歌颂毛主席》,《侗歌向着北京唱》,《苗岭连北京》、《瑞丽江畔栽秧忙》,《拖拉机开进苗山寨》,《铁路修到苗家寨》,《苍山歌声永不落》,《祖国的边疆新西藏》,《歌唱我们的新西藏》,《藏族人民纵情歌唱》,《天山青松根连根》,《春光万里红旗扬》,《春风吹遍彝家寨》等等,随手一指,都是经典。又例如女声表演唱、女声弹唱(由民族器乐琵琶、扬琴、古筝、三弦等等演奏者组合,自弹自唱)等艺术形式,现在也很少见到了。而当年,一首由北京市东城区服务局业余文艺宣传队创作演出的、表现工农兵英雄模范相会在北京、因“来到敬爱的毛主席身边”而幸福喜悦地在天安门前照相留念的女声表演唱《天安门前留个影》,一首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创作演出、歌唱煤矿工人夺煤大战胜利的女声表演唱《喜看光荣榜》,都是我童年记忆中袅袅的天音。还有歌唱海港工人的女声弹唱《码头女司机》,歌唱纺织工人的女声弹唱《纺织女工》,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佳作。而那时的男女声二重唱,如张振富、耿莲凤演唱的曲目,几乎每一首都是经典。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遵照主席的教导,当年在声乐艺术歌曲创作中,已经注意到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洋手法,例如颂扬解放军医生采用中医方法治好了聋哑人的女声独唱《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女声独唱《油田的早晨》,就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洋花腔女高音的一些手法,是我童年记忆中听之难忘的歌曲。还有女声独唱《海上女民兵》、《西沙——中华民族壮丽的渔乡》等,演唱难度也比较大,是很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
至于我们形式不同、风格多样的少年儿童歌曲系列,经典同样是相当多的。《我爱北京天安门》,《火车向着韶山跑》,《针线包是传家宝》,《小小球儿闪银光》,《为祖国而锻炼》,《大家来做广播操》,《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小司机》,《种葵花》,《喂鸡》,《壮家少年热爱毛主席》,《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井冈山下种南瓜》,《我们长在延河边》,《红星歌》,《党的光辉照亮了我们心田》,《在灿烂的五星红旗下》,《少年运动员进行曲》……随手一指,都是经典!
1970年代是建国以来少年儿童歌曲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这是我国音乐界一些有良知的人也承认的。
五
主席是一代文学、艺术、美学大师,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辟了人民文艺的新纪元,说它开创了远超西方资本主义文艺复兴的东方社会主义文艺复兴也不为过。无论是解放区文艺、还是主席时代新中国十七年的文艺,还是后十年的文艺,其主旋律,都是那么优美、纯美、大美、壮美、崇高美,因为它们塑造的都是充满理想信仰的新人形象,这是西方那些以描写个人主义和丑陋复杂的人性为主的主旋律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如果说在主席时代,新中国十七年的文艺,还免不了有落实主席讲话不到位、有鱼龙混杂、低级趣味的作品,那么文革十年的文艺则那些低级趣味一扫而光,完全是美丽崇高的集大成了。
如今细思起来,在我的童年时代,我们矿山广播站每天早、中、晚转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几乎都是世上第一流的作品啊。无论是歌曲、音乐、舞蹈还是曲艺,都是佳作迭出、异彩纷呈、妙不可言。歌曲经典之多就不必说了。仅以音乐舞蹈和曲艺来说,小舞剧《鱼水情》、《雪山上的好门巴》;舞蹈《阿妹上大学》、《草原女民兵》、《送粮路上》等等,其中的音乐、歌曲艺术水平之高之美,民族风格之浓郁,绝不亚于十七年时期的经典舞蹈《洗衣歌》、《丰收歌》、《东风万里》等作品,甚至可以说还在其之上。可以想见它们的舞蹈也是非常美的,从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舞蹈图片来看,确实如此。现在的主流媒体说,那个时代没有或者很少抒情歌曲,这纯粹是谣言。别的不说,仅就这些音乐舞蹈作品来看,其中的歌曲都是非常优美动听、婉转抒情的。再说曲艺,如相声《高原彩虹》、《友谊颂》,对口快板《攀高峰》,山东快书《陪茶壶》,单弦《一盆饭》,二人转《小鹰展翅》、坐唱《处处有亲人》等,都是文学性、趣味性极强的名作。由此又想到我们童年时代的动画片、连环画等等,随手拈来都是精品。
虽然不能说那时的每部文艺作品都是经典,但精品率是相当高的。为什么在我的记忆中,我们那时的矿山文艺宣传队的节目都比现在好多专业文艺团体的节目强?因为那时宣传队排练的都是时代经典文艺啊。
是的,主席时代的文艺,就是经典的海洋。如今,这些浩如烟海的经典却如昨夜星辰,消失、陨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谁来拯救它们,像拯救唐诗宋词?想到这些,我的心真是难过忧伤。
六
身在混乱的岁月,更加怀念纯真的年代。如今只有在对理想年代的追寻求索中,我的心才能找到灵魂的家园、生命的原乡。
“我们曾经有过多少美丽的往事,而今憔悴,对影徘徊。”这是我曾在网上看见的值得尊敬的北大中文系孔庆东教授的话,真是心有灵犀,令人泫然欲泣。我更想说的是,我们曾经有过多么美好的时光,而今湮灭,空留悲切!
混乱纷争、全球瘟疫、还有正在发生的、或许也必将到来的更大的战争,世界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其实也是必然的。一个“失道”的世界,必然走到今天。当年的“主义”、“道路”之争,从更深层次来说,何尝不是人类两种命运、两种前途之争?
“人有病,天知否?”这是主席晚年在修订赠杨开慧词《贺新郎·别友》中因忧患天下而发出的如屈原般的天问,他选择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的决绝来向人类的病根(私字)开刀,来拯救这有病的人世间。虽然最后悲壮地失败了,但真理的思想、亘古的事业却放射出神性的光芒,如女娲补天的五彩石般熠熠闪亮;又如征鸿飞过的如海苍山、如血残阳,留给世界黑夜降临前的壮丽风景,令高尚的人们每每忆及就泪流不已。
纵使失败真英雄,文化瑰宝是高峰,沧海遗珠处处在,生命力量更无穷。要更好地认识一种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深层次的体现是什么?无疑是文化,是文学艺术经典。我发现在主席时代,尤其是后十年,人民群众改天换的伟力是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了。其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不仅表现在生产、科研等产生物质财富的战线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等产生精神财富的领域中,那时广大的工农兵和专业文艺工一样,同是创作的主力军,同样地创作出了大量的经典。而且因为有主席文艺思想的指引,有三大革命火热的斗争生活为创作源泉,其经典创作的素材永不枯竭。工农兵占领上层建筑舞台,这是新中国在当时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独特的现象,而广大专业文艺工也遵照主席的教导,自觉地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劳动也创造文学艺术,这就是当年新中国文艺经典如井喷般层出不穷的原因。
正因为我们曾经有过如此深刻的文艺革命,所以当年我国产生的红色文艺经典,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是遥遥领先的,即使是前苏联,即使是朝鲜,他们的红色经典,也不能和我国相比。就拿朝鲜来说,他们号称发现了与马列主义相提并论甚至比之更伟大的主体思想,号称发现了人是宇宙中最宝贵的存在,其实他们实行的依然是红色精英治国,工农兵并没有占领上层建筑舞台,这就使得他们即使是最优秀的文艺,最优秀的歌曲,无论是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在反映工农群众的斗争生活、刻画工农群众的精神风貌上,朝鲜文艺、歌曲都不及我们的红色经典。而且我发现如今朝鲜文艺创作,似乎有些停滞不前,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是那五大革命歌剧经典,仍然是那几个经典舞蹈,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引以为傲的经典产生。而我们仅仅是在主席时代后十年,就涌现出了多少骄人的文艺经典啊!
结论依然是,永远是:世间唯有我们的主席最好!世间唯有我们的毛泽东时代光照宇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