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寒苦岁月
一、贫家寒子
1925年8月的一天,谁也记不得是白天还是夜晚,谁也说不清是晴天还是雨天,位于太行山中部的山西省昔阳县丁峪村一个姓张的农户家里,又一个婴儿降生了。也许是喜鹊向他们报过喜,也许是二郎在这里担过山,为了纪念孩子出生的喜日子,父母给他起了个乳名叫喜旦。仅从这个乳名就可以看出,长辈们对自已的亲生骨肉是多么的疼爱,更可想象他们在孩子身上寄托着多么大的期望。这就是本文所要撰写的主人公——张怀英。
在张怀英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华民国诞生不久,沿革几千年的封建帝王制度刚刚结束,一个新的民主制度即将开始。然而顽固的封建势力盘根错节,死亡之后又死灰复燃,袁世凯借助他的强大兵力,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迫使孙中山大权旁落,让一个好端端的民国走向夭折,中华民族和各族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丁峪村属于昔阳县东部一个偏僻的村庄,那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农民们终日在田间劳作,打下的粮食难以糊口,只能满足于糠菜半年粮的水平。张怀英的祖上几代虽然也有几亩可种的农田,但并不肥沃,加上十年九旱,灾荒不断,一年到头难以维持生计,依靠几代人的辛劳耕作才勉强生存下来。到了张怀英父亲这一代,就更加的贫穷了。
张家得子,自然使全家人都感到欣慰,尽管家境贫寒,父母还是尽心竭力地扶养孩子,宁肯缺衣少穿,也要节省一升半升粮食供养孩子长大成人。待到张怀英该上学的年岁时,父亲就想方设法把他送进学堂,期盼着长大后也能识文断字成为张家的继承人。在昔阳人眼里,张怀英所在的丁峪村尽管贫穷,却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历史上也曾有举人秀才出现。他被送进学堂,足以表达大人的那种望子成龙之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那个年代,父母的美好愿望并不能挽救张怀英的命运。在张怀英的记忆里,他8岁上了小学,10岁那年遇到旱灾,一年无雨,到了第二年5月还没下过一场透雨,只好辍学,帮家里干点儿零活来维持生活。
他也清楚地记得,丁峪村有个贫苦农民叫孙福小,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好劳力,从小就给姓洪的一家地主做长工,深得主人的喜欢。中年娶了一个哑巴老婆,50多岁还没儿没女。后来这家姓洪的地主也破产了,孙福小租了又一家地主的二亩河滩地,把这二亩河滩地修成好地,靠着这二亩地谋生。1939年发了一场大洪水,二亩地冲了个干净。这时他已经年过花甲,只好沿街乞讨。1940年他又搬到一个山庄上,在那里盖了两间草房,开了荒地,结果秋天也没有收成。到了12月份又回到村里要饭,因多日没有饭吃,饥寒交迫跌倒在地,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这一情景正好张怀英从山上打柴回来时碰上了,孙福小有气无力地说了声“扶扶我,扶扶我。”张怀英丢下柴火去扶他,没等把他扶起来,就断气了。
张怀英还清楚记得,他们本家有一个堂叔伯哥,家里4口人。1942年3月,家里因为贫穷,生活过得很无奈。一天,这个堂叔伯哥对张怀英说,“喜旦,我要死了,你嫂嫂可以带着两个孩子嫁人,3口人都能活下去。我要不死,4口人都活不下去。”张怀英原以为他在说气话。想不到3天以后,他果真悬梁自尽,当年他才37岁。这种现象在当时那样的社会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农民生活的贫困与无奈,对张怀英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触动,他虽然还没有多少见识,但贫穷的现实使他意识到,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能改变贫穷命运的,所以他就靠着两三年读书的本钱,不断自学演算,不断地看书写字,也成了穷人家里的一个“小秀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