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学:有人试图找能够替代毛主席的所谓偶像级人物,前些年颇有卖力。可终究是枉费心机。例如史学家陈寅恪,在科学研究上执着于独立精神,不随波逐流,不少人对他顶礼膜拜,进而想把陈先生捧场偶像。到头来,当然还是贻笑大方。因为这些人压根就不知道,当年正是毛主席力排众议,亲自确定陈寅恪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就是现在说的院士。
毛主席对史学有着特殊兴趣,可称得上马克思主义史学泰斗级人物。这是1951年11月,毛主席为模范小学教师史瑞芬签名留念,右一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这位陈先生也是史学大家,陈先生有位著名学生启功。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林甘泉同志,已于2017年10月25日去世,他生前写的有关陈寅恪的文章,实事求是,义正词严,令人想得通,也说得通,当然林老师的做法也行得通,道器变通。
60年前毛主席力挺史学大家陈寅恪当院士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中的清华四大导师: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1929年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李克勤(jixuie)题记:我对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十分钦佩,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我作为学者牢记在在心的格言。不过关于陈先生的一些传说我总觉得值得质疑,最近读到一篇刊登在《新华文摘》的文章“在《历史研究》创刊初期的日子里”(:林甘泉),我想知道的毛主席对陈先生的态度,终于水落石出。
这篇文章最吸引我的是这一段:
【经党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在1954年下半年开始筹备成立学部委员会。陈寅恪被提名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在酝酿过程中,由于陈先前辞任历史二所所长,对他的提名曾有一些不同意见。据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稼夫回忆,最后请示了毛主席,毛主席指示“要选上”。这次提名的信息,是由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与陈寅恪私交不错的杜国庠面见陈传达的。陈寅恪表示同意。杜国庠专门到北京向张稼夫和郭沫若作了汇报。郭沫若为此致信陈寅恪,称“学友杜守素先生来京,获悉先生尊体健康,并已蒙慨允担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曷胜欣幸”。他还告诉陈寅恪,“尊著二稿已在《历史研究》上先后发表,想已达览”,“《历史研究》编辑工作缺点颇多,质量亦未能尽满人意,尚祈随时指教,以期有所改进”。】
这里解释一下,毛主席果断说要把陈寅恪选上中科院哲学社科部学部委员,就是现在的中科院院士。
这是历史事实。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陈寅恪先生。陈先生说他的这个字不念kè,念què。
陈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齐名,梁启超曾经谦虚地说“陈先生的学问超过我”。
前些年社会上流传最广的是陈先生与马列主义的关系。
在林甘泉文章里也有记述:
【郭沫若与陈寅恪1954年1月份来往的两封信,是在汪篯(陈寅恪以前的助教)已经回到北京并带回陈寅恪拒绝担任历史二所所长的答复之后,这一点很重要。陈寅恪在给科学院的《答复》中,说自己“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我提出的条件,科学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两难。我在广州很安静,做我的研究工作,无此两难。去北京则有此两难。动也有困难。我自己身体不好,患高血压”。这是陈寅恪认真而坦率的实话,其中固然有对共产党缺乏了解的偏见,但说他向北京“关上了大门”、“没有留下一丝余地”,完全是无稽之谈。事实上,陈寅恪让汪篯带回两篇文章,也有希望能在北京发表的意思。】
林甘泉文章参见:
http://www.cssn.cn/xr/xr_rwgs/xr_gyrs/201401/t20140123_951105.shtml
再来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林甘泉,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干事,《历史研究》杂志编辑,1954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分党组书记、所长、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史学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副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顾问、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文史哲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克勤(jixuie)后记:有一个时期,企图抹煞毛主席共产党的历史地位的思潮在网上相对厉害,现在称之为历史虚无主义。
在那个时期,与历史虚无主义抗争的主要是民间的红色网友。
虽然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我却从中悟出了很多道道,的确那也是难得的反面教材。
毛主席语录:
【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斐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的。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是却早已发生了。】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六日)
Acheson's knowledge of history is nil. He has not even read the American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ashington, Jefferson and others made the revolution against Britain because of British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Americans, and not because of any over-population in America. Each time the Chinese people overthrew a feudal dynasty it was because of the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people by that feudal dynasty, and not because of any over-population. The Russians made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and the October Revolution because of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by the tsar and the Russian bourgeoisie, not because of any overpopulation, for to this day in Russia there is a great abundance of land as compared with people. In Mongolia, where the land is so vast and the population so sparse, a revolution would be inconceivable according to Acheson's line of reasoning, yet it took place some time ago.
——THE BANKRUPTCY OF THE IDE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September 16, 1949
变,是道器变通之源,一切道器变通都是开始于变。大千世界总是处在运动之中,静止是相对的。所以,不存在“天不变,道亦不变”,自然总是在变,道法自然,当然也要变。
道,是道器变通之根;
器,是道器变通之基;
变,是道器变通之源;
通,是道器变通之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