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过美国记者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第一次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共产党形象和事业的著作,出版后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通过这本书,世界上很多人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和纯洁,以及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勇于牺牲的精神,光明磊落的情操。那么是谁在毛泽东和斯诺之间充当了桥梁,担任翻译,把毛泽东带有湖南口音的话,翻译成英语的呢?他就是曾被毛泽东赞誉“功盖群儒”“其功不下大禹治水”的“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科学家”——吴亮平。今年适逢吴亮平诞辰115周年,撰写此文就是要我们深切缅怀他光辉的一生,刻苦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敢于斗争的价值情操和鞠躬尽瘁的革命风尚。
一、渔家出秀才,幼年闹革命
吴亮平,字亮庑,曾用名吴黎平,1908年7月24日(农历戊申年六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吴家埠村。吴亮平儿时家中非常清贫,因地理位置毗邻渔村,祖父靠打渔和耕种几亩祠堂祀田勉强养家糊口,祖母则卖一些烟酒杂物贴补家用。其父吴忠瀛自幼聪慧好学,不负祖父冀望“渔家出秀才”,考入杭州的师范学校。面对革命形势,其父弃笔从戎,远赴广东参加民主革命。父亲对革命的坚决,深刻影响着儿时的吴亮平,革命的火种悄然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
1919年,在民族危难之际,爆发了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五四运动。受父亲影响的吴亮平饱有爱国情感,他和众多学生一道,积极投身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之中。当时,他们奋勇走上街头,高举旗帜,奔走呐喊“抵制日货”“反对卖国贼曹、陆、张”等口号。据他回忆说道:“我们中国正在遭受帝国主义的欺侮,中国人应该奋起斗争……虽然那时我还不明白什么是帝国主义,还不明白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但我很讨厌那些对中国人态度傲慢、恣意横行的外国人。”五四运动后,父亲带他赴上海求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洋中学。在校期间,吴亮平在学习课堂知识之余饱读《觉悟》《向导》等进步杂志,学习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寻求救国之道。他渴望通过实业救国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挣脱帝国主义殖民枷锁,进而改善中国落后面貌。之后,中学还未毕业的吴亮平考入福建厦门大学经济管理系的预科班。据他回忆:“当时,陈嘉庚先生捐钱办学,在国内影响很大,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很有吸引力,再则那时中国学经济管理的人少,想到国富民强正需要这种人才,由于求学心切,我未征得家庭同意,就毅然前去应试,结果被经济系预科录取。”1924年(吴亮平入学第二年),时任校长林文庆思想观念陈旧、治学方式专断,无故解雇3名教导有方、享有威信的教师,引起全校师生强烈不满。吴亮平同其他学生一道参与到学潮行动之中去。因“恢复聘用三位老师”一事与校方多次交涉无效,并遭受林文庆指使私党殴打后,吴亮平和同学们主动发起并成立“脱离厦大委员会”,共商上海办学计划,组织学生代表赴上海募资、探点、建校,后在胶州路盖起新校舍。新校定名“大夏大学”,一是有光“大”华“夏”之意,二是代表新的开始,不与曾经苟同。当时,新校址地处沪西,紧邻日本的棉纱厂,聚集有很多劳动工人,吴亮平和同学一有时间就跟劳动工人“打交道”。慢慢地吴亮平体察到工人在资本家剥削和压迫下的窘困生活。他还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主编校刊,撰文报道工人们的生活现状,经常到工人夜校上课。这一时期,吴亮平阅读了许多革命著作、进步书籍,如《价值与利润》《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等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雍桂良:《吴亮平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1925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罢工领导人顾正红被枪杀后,消息很快传到了大夏大学。日本资本家和警察捏造事实,企图掩盖此事件。吴亮平十分愤慨,立刻和同学们一起走出校门宣传真相,声援广大劳工。5月24日,吴亮平带领学校同学一同参加了在上海闸北谭子湾召开的顾正红同志追悼会。在追悼会上,领导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的恽代英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发言,控诉日本资本家的残酷暴行。他号召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为烈士雪耻报仇。据吴亮平晚年的回忆,他与恽代英正是在五卅运动中相识的,“我当时才十七岁,但谈话时,代英同志总是很认真地听取我的看法和意见,使人感到异常亲切。代英同志从思想上、政治上对我进行了细心的帮助和培养”,“他教育我们怎样发动群众、推动群众前进。他谈到如何发挥工人的带头作用、发挥学生的革命热情,如何搞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的群众去作民族斗争”。后来,在恽代英的举荐下,吴亮平积极加入了C.Y(共青团),“当时我很激动,参加C.Y是当时许多进步青年的迫切愿望,我能成为其中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雍桂良:《吴亮平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二、赴莫斯科留学并入党
1925年10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吴亮平同张闻天、王稼祥等作为第一批学员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临行前,吴亮平写下壮语激励自己:“为了追求真理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远离了祖国和故乡,去一个久已向往的地方,我要在那里努力学习,来为我的祖国和人民效劳。”当时,吴亮平的宿舍位于张闻天和伍修权的隔壁,他们一有时间就坐在一起交流,分享革命理想、斗争经验。进校不久,按照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规定,学校会根据学员的外语能力和文化程度进行分班。吴亮平因有英文基础被分到全英文授课的英文班级。3个月之后,学校又重新排班,吴亮平被分配至翻译班,他一方面刻苦学习英文、俄文,做了大量的英文和俄文的翻译工作。另一方面据吴亮平回忆说:“来到中山大学学习,特别是担任了教学翻译后,使我有条件阅读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并且开始从事文字翻译工作。”中山大学在当时绝大部分都是俄本土教员,鉴于中国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马列著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亟需通晓中外语言的人来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在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等人的积极建议和推动下,经过学校层层遴选,吴亮平脱颖而出。起初,他参与翻译了《反杜林论》的部分内容,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他反复阅读、斟酌,继而产生了将这篇巨作全文翻译出来的想法,但因急于出版教材,翻译计划只好暂且搁置。此后,吴亮平又先后翻译了《法兰西内战》《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经典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翻译与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吴亮平投身革命的决心。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低潮之际,吴亮平主动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他信仰坚定、表现优异,工作突出,顺利通过了党组织考量,在1927年五六月份,吴亮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吴亮平由欧洲转道回国,途经波兰华沙、德国柏林、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等地,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窘迫状况。回国前夕他深情讲道:“当我乘坐的轮船渐渐靠近上海滩码头时,我站在栏杆上,兴奋得几乎要喊出声: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我知道,迎接我的,将是敌人的白色恐怖和枪林弹雨,但是为了挽救苦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我决心奋斗不息,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雍桂良:《吴亮平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回国后,吴亮平借住在上海的一间民房里,很快党组织就找到吴亮平。鉴于他刚从苏联回国,对国内的情况和秘密工作了解较少,党组织决定先安排他参加训练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吴亮平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担任《寰球》主编,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在工作之余撰写了《社会主义史》《苏联工人情况》《马克思主义精粹》等著作。王明调任中央宣传部秘书后,利用职务之便以不实之词撤销了吴亮平的职务,将他下放基层。吴亮平并没有因为王明的诬陷而消弭革命斗志,据他的回忆说:“你王明可以撤我的职,但撤不了我革命的决心,宣传马列主义的决心。”后经张庆孚介绍,吴亮平隐藏身份在大学代课,勉强维持生活。在秘密的环境下,他仅用时3个月翻译完成了《反杜林论》。毛泽东后来对吴亮平翻译的《反杜林论》给予高度评价,称赞道:“出版的各种版本,都比不上吴亮平翻译的《反杜林论》。”(雍桂良:《吴亮平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同年11月,吴亮平被大学同学邵华出卖,冠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被捕入狱。面对反革命的威逼利诱和严厉酷刑,吴亮平丝毫不畏惧,始终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最终,审讯无果,只能以“不合三民主义的宣传”罪名判处吴亮平2年徒刑。出狱后,吴亮平立马向中央写信,详述自己被捕入狱的过程,并主动请求中央对自己进行审查。经审查后,吴亮平被分配到中央苏区,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三、在中央苏区与毛泽东相识
1932年10月,吴亮平来到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开始担任红军军事学校政治部宣传部长兼政治总教官。一天,中央苏区集会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毛泽东也参加了。军校政治部主任欧阳钦向毛泽东介绍了吴亮平。毛泽东非常高兴,说:“你就是翻译《反杜林论》的吴亮平,久闻大名。你的译作我早就看过了,那是在福建漳州打土豪时从地主家里缴来的。”初见毛泽东,吴亮平非常激动。据他晚年回忆:“以前我虽然读过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深感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但不曾见过面。这次见到毛泽东同志的情景,是我一生中不能忘记的,他对待干部是多么平易近人,多么亲切温暖啊!”这次会见后,吴亮平多次受邀,到毛泽东住处谈《反杜林论》中的理论问题。毛泽东对吴亮平说:“恩格斯这本书写得好,批得全面彻底,深刻有力。你译得也好。”毛泽东赞扬“哲学编”第11节末“大过沉溺于杯中”这一句译得有味道。毛泽东还说:“你的名字叫亮平,我看还是黎平好。”所以吴亮平翻译的这本书,再版了几次,具名一直是“黎平”。吴亮平在毛泽东的教导与鼓励下,加强理论研究,先后撰写了《马克思列宁论武装暴动》《十月革命的胜利乃列宁主义伟大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等文章,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晚年吴亮平缅怀毛泽东的时候说:“毛泽东同志给了我许多教导,最多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关于战斗的唯物主义的教导,使我终生铭记于心。”
◆1937年在延安,左起:周恩来、毛泽东、吴亮平、博古。
1933年1月,毛泽东主持苏维埃中央政府工作,成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以下简称“国民经济部”)。同年8月,吴亮平被任命为国民经济部代部长。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吴亮平等经常深入瑞金县农村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在巩固发展红色政权、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和支援革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吴亮平被调到红1军团担任中央地方工作团主任。遵义会议后,党中央派吴亮平到红3军团任宣传部长,宣传遵义会议精神。这一时期,不管是在中央苏区还是长征途中,吴亮平始终坚定地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这一边。
四、为毛泽东和斯诺当翻译
1935年10月,吴亮平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0月27日,在陕北吴起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决定吴亮平先负责宣传部工作。之后,吴亮平先后接待了访问陕北苏区的埃德加·斯诺与海伦·福斯特·斯诺夫妇、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
1936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在保安街偶遇吴亮平。毛泽东说:“斯诺来了你知道吗?我要你当翻译。”吴亮平听后立马说道:“我哪儿行呀?抓个骡子当马骑。”(雍桂良:《吴亮平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毛泽东回绝了吴亮平的所有借口,就要他当翻译。根据约谈时间,7月15日,毛泽东接见了斯诺,在场的还有担任翻译工作的吴亮平。据斯诺回忆:“毛泽东交叉着双腿坐在从岩石中凿成的一个很深的壁龛里,吸着一支前门牌香烟。坐在我旁边的是吴亮平,也是一位年轻的苏维埃干部,在我对毛泽东进行正式采访时担任译员。”提及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吴亮平多年以后仍记忆犹新,“在斯诺与毛主席整整几个晚上的谈话中,都是我作翻译。毛主席谈自己的生平,谈话时,我把毛主席的话,作了简单记录,并译成英文,斯诺随听随记”,“未谈正文之前,毛泽东同志常谈一二个短故事。谈到十一二点钟时,毛泽东就招待他吃一顿便饭,有馒头和简单的菜,菜里有一点点肉,这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已是十分难得的了”。(斯诺等著,刘统编著:《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479、480页)谈话时旁听的还有马海德医生,但并没有作任何记录。就这样,吴亮平把斯诺的问题转述给毛泽东,又把“毛泽东柔和的南方方言译成英语”传达给斯诺。关于毛泽东个人经历部分,斯诺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整理成文,由黄华译成中文,经毛泽东审阅和修改后,退给斯诺。采访历时十几天,自始至终都是吴亮平担任翻译,校稿也是他亲力亲为。1936年,斯诺前后3次采访毛泽东,皆由吴亮平任翻译。
◆毛泽东与斯诺在一起。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出版,向全世界全景式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和政策,对此毛泽东高度评价吴亮平:“(他)在陕北为我和斯诺谈话作翻译,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介绍到世界。大禹治水是用疏导的办法,有进有出,吴亮平在翻译上这一进一出,意义很大,其功不下于大禹治水,即‘功不在禹下’啊!”周恩来后来称赞吴亮平“是最早向世界宣传介绍毛主席的人”。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也在《续西行漫记》中介绍了吴亮平的个人简历,她写道:“虽然年轻,吴亮平被视为共产党中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是毛泽东的忠实助手……”(雍桂良:《吴亮平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七七事变之后,为适应革命形势,吴亮平撰写《社会科学概论》,在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1938年党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号召“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会后,吴亮平和艾思奇一同编写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经毛泽东批准后,定名为《唯物史观》,成为延安及其他各根据地党员干部及进步人士学习马列的经典教材。1942年7月,吴亮平被任命为中共晋绥分局委员兼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常务委员。临行前毛泽东赠言:“历史上你对革命是忠实的,你是不搞挑拨离间的,你要多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在敌后根据地,吴亮平扎根农村,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发动、领导减租减息运动,大幅促进了农业发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鉴于东北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晋绥中央分局抽调吴亮平在内的部分干部,组成晋绥挺进东北干部团。被任命为中共抚顺市委书记的吴亮平迅速组织工会和农民群众,积极开展党组织建设、反奸清算、新区开辟等工作。1946年4月,吴亮平调任东安地区鸡宁县(今鸡西市),积极参与解放东安,清除危害深重的国民党政治土匪。部队出发时,吴亮平的女儿启明病情加重,但是吴亮平心系东安的解放,只好忍痛留下妻女。遗憾的是,东安解放之际,启明已离开人间。得知消息后,吴亮平强忍内心的悲痛,写信宽慰妻子,“再生女儿还叫‘启明’”。东安解放后,吴亮平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杰出成效和工作经验得到时任省委书记张闻天的多次褒奖。
五、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
1949年上海解放后,吴亮平调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当时,沪西作为上海最大的工业区,经济、政治复杂,矛盾突出。吴亮平积极宣传和贯彻党“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充分调动工人阶级的先锋作用,并从中选拔干部,为组织培养和输送人才。在吴亮平的推动下,沪西党组织建设坚强有力,经济恢复迅猛,工人生活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吴亮平率中国化工代表团出访东欧。
1953年,正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热潮。值此关键节点,吴亮平被调任到北京,他先后在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化工部任职。此间,为满足化工部工作需求,吴亮平阅读大量材料、深入化工部下属企业单位走访调研,熟悉整个化工运转体系,很快便熟悉了化工部的业务。在领导化工部期间,他格外注重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为保障职工安全,他定期开展工人培训,反复讲规章制度。他说,要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反反复复地提规章制度,使广大职工将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生产安全。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吴亮平把工作抓得很细,大把的时间都是在直属单位调查研究、检查工作。1978年以后,吴亮平担任中央党校顾问,他热心于党校工作,积极参与制定教学大纲、讲述《反杜林论》和其他科研活动。1982年,吴亮平检查出肾癌。做了大手术后,他仍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他常说,“在余年里,尽量把我的一点热,转成有益于党的光。”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召开。身患重病的吴亮平坚持坐着轮椅来到现场,向大会提交了两份书面发言。会后不久,吴亮平因病与世长辞。对于吴亮平的一生,党组织在其悼词中给予了客观评价:“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科学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鞠躬尽瘁,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