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市场经济酝酿于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开始形成于嘉靖、万历年间,最终形成于清朝康熙中后期到雍正之时。乾隆时期,随着国家大一统的真正出现,边疆地区市场得到开拓,内地和边疆民众的生产生活皆被纳入全国市场网络之中,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仍是明清时期的基本生产结构。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此前已有很大不同,市场化趋势明显,小农与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他们商品意识增强,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放弃单一的农作物种植,以获利多寡确定经营的方式和品种,种植经济作物,发展高效农业,“商农并用”,农商一体。例如,“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每当成熟季节,龙眼和荔枝堆积“若丘阜”,大批商人前往购买。荔枝和龙眼交易的兴盛还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栲箱者、打包者各数百家,舟子、车夫皆以荔枝、龙眼赡口”。
家庭手工业也突破自给性生产的范围,面向市场安排生产,有的甚至从农业中脱离出来,成为专业的手工业者。例如,松江棉布衣被天下,金泽镇无论贫富之家,妇女无不纺织。“肆中收布之所,曰花布纱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储其余为一家御寒具,兼佐米盐。”盘龙镇“俗务纺织”,“织者率日一匹”,“东乡日用所需,都从此出”。金泽镇和盘龙镇的棉纺织业都是面向市场生产的。松江暑袜名闻遐迩,但万历以前,松江没有暑袜店,万历以后才开始用尤敦布制作单暑袜,轻便美观,销路很好,远方争购。松江府治西郊开有百余家暑袜店,“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筹取值”。
在官营手工业逐步采取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同时,民营手工业所需资源更是通过市场配置,且比官营手工业更为彻底、规模更大。例如,苏州从事丝织业的机户所用工匠由雇佣而来,时人蒋以化说:“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号,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约有榨油作坊20家,每一榨油作坊需精壮丁夫数十人,20家共需800余人。但石门镇人口不多,“辄募旁邑民为佣”,“夜作晓罢”,“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榨油工系榨油作坊主从邻近县雇佣而来,他们之间是平等雇佣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说,一部明清史就是一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酝酿、逐步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中国早期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初步发展,是明清商人队伍壮大、地域商人集团勃兴的重要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并非全是海外舶来,明清早期市场经济是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原题《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摘自《西南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