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晚年的追逐
八、对名与利的淡定
就在张怀英走向人生低谷的时候,经济日报情况反映:以“原运城地委书记张怀英的问题应重新审查”为题,为张怀英遭受的不公而大声疾呼。《情况反映》向中央开门见山地写道:“以政绩突出,曾被毛泽东主席,邓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表扬过的原中共山西运城地委书记张怀英被冠上了‘公开反对党的三中全会路线,作风专横’的罪名。十多年过去了,历史给张怀英做了结论:张怀英无罪。他为党和人民立了大功,是党的好儿子。《情况反映》以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张怀英正名:第一,张怀英用实际行动落实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黄河东岸人民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介绍了他在运城担任地委书记的业绩。第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身先士卒,带头苦干是张怀英思想工作作风的鲜明特点。介绍了他在昔阳任县委书记的情况。第三,张怀英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培育大寨精神无罪有功,他为党的事业真正做到了无私奉献。介绍了他培育大寨精神的一系列艰辛。文章的结论是:张怀英不是有罪,而是有功,山西广大人民群众盼望党中央能早日对张怀英做出公正结论。
张怀英离职后,有些人对他也是回避的。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山西及昔阳的一些历史及一些领导人著书立传也跟风随流,不实事求是,根本不提张怀英,好像他根本没有在昔阳县担任过县委书记,也没有在山西省工作过,昔阳文化县、昔阳县的“四级干部参加劳动”、大寨典型及昔阳“三支花”等都是天上掉下来的!与张怀英的辛勤劳动和昔阳一班人都没任何关系,但张怀英对此却十分的淡定,从不谈起。
后来国家党史办主任李景田来山西视察,特意提到了张怀英,说“我觉的应该很好地研究张怀英,是陈永贵的入党介绍人,‘文化大革命’前就是文水县委书记,后来是运城地委书记……,这些风云人物,独领一方风骚的人物,应当好好地研究他们,一个是给他们做传,再一个是研究他们的轨迹。包括郭风莲、陈永贵的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县级党史研究的任务”。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的存在决定了历史的神圣。
张怀英的晚年也不因失去工作而虚度光阴。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一个执政多年的老人竟然挥起三寸狼毫,写出了名垂千古的著作《聊天录》。书中以“书里书外”、“古事今说”、“往事如烟”,“偶有一得”四个栏目记述了他一生读书的体会和为官几十年的工作总结,是一部纪实体文稿。此书出版以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不仅在民间引起轰动,而且在上层人物中也聚集了大量的读者。著名书法家徐文达以“有感聊天录”诗一首向张怀英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还有为数不少的仁人志士也献诗献联,对《聊天录》加以赞颂。可以想见这本书的思想境界有多高。《聊天录》发行以后,也有多家报纸,杂志对其段落加以转载,曾在当时的舆论界被列为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张怀英离世8年之后,他的遗作《大寨·陈永贵——我的回忆与思考》问世,通过他的回忆,反映了大寨和陈永贵的发展历程,披露了一宗宗鲜为人知的事情。可以预测,这本书必将会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效益。
张怀英晚年最关注的依然是大寨的命运,尤其是陈永贵的命运。因为它关系到中国农业的整体命运。2004年腊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要我明天到大寨,参加一个陈永贵纪录片的开机仪式。那一天正下着鹅毛大雪,我好不容易才从家里赶到县城。因为下着这么大的雪,车辆已经不能通行。再说这个电话也弄得我莫明其妙,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准备到张怀英那里去打问个水落石出。一进门张怀英问我来干什么?我说了此事,问他知道不知道?他说知道。又说:现在要拍陈永贵的纪录片,是形势发生了变化。明天搞开机仪式,要我在会上讲,一会儿文宏斌要来,咱们共同研究一下我该讲些什么,然后咱们一起去大寨。然后他就对我说开了他准备在会上要讲的话:陈永贵同志出身贫寒,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过了不久,文红斌来了,他又一次讲了他准备说些什么,又向刚才一样说了他准备要讲的话,叫我们提提意见。接着他又问我们,你们看我穿什么衣服好?当时他穿一件黄色的中山服,又叫保姆拿过一件蓝中山服穿在身上叫我们看。他说如果在会上穿黄衣服,采访时可以穿蓝色的。看他的表情,兴致很高,用不着内心表白,就知道他对这次拍摄陈永贵纪录片是什么心情。后来在拍摄过程中,他接受采访时,也和宋立英、郭凤莲一样,曾几次掉下了眼泪。
张怀英对大寨的感受,可以从一点一滴上表示出来。比如参加婚礼,张怀英一概拒绝,谁请也不去。唯有陈永贵的遗属和大寨的干部,凡有婚丧大事,有请必到。这就是张怀英的大寨情结。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