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进教材里,有一句杜牧的诗,这样说楚霸王项羽: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句话吧,说的挺霸气的,不过项羽要是真的渡江,他也打不过刘邦,项羽是六国贵族的代表,是旧时代的残党,刘邦战胜项羽,实际上经历了战国到秦朝的土地私有潮流后的地主阶级对旧时代的六国贵族的胜利,再说当时长江流域发展比黄河流域差不少,项羽就是南渡了,也很难打过刘邦。
乌江自刎历来为文人唏嘘
杜牧这句诗,是站在楚霸王项羽个人的立场上反思乌江自刎这个历史事件的,项羽本人算是旧楚国贵族代表,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政治资本,于是有了这句“卷土重来未可知”。
北宋的王安石,化用这句诗,写了另一首知名度不高的诗,曰: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句话就比杜牧那句话就更合理,却说项羽的确是大贵族,有很强的号召力,可是历史毕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项羽想要卷土重来,重新打回北方,靠的不是他有多少个人武力或者号召力,更在于楚国人民是否拥护他,过去项羽带着楚国人民的子孙北上,换的一个一败涂地的结果,跟随自己出来的楚国人民的孩子尸骨无存,自己孑然一身回故乡,又怎么可能再得到楚国人民的拥护?
垓下之战是经典的战例,但我们要意识到,在垓下之战前,刘邦集团已经赢得了对项羽集团的全面优势
项羽南渡回去,也是无颜面对家乡父老,项羽穷兵黩武,楚地为了项羽逐鹿中原的事业负担沉重,项羽却辜负了楚国人民的期待,他在政治上优柔寡断,缺乏决断的勇气和团结各国贵族的能力,执意开历史倒车;战略上不思进取,对刘邦集团的发展缺乏警觉性;战术上大意轻敌又刚愎自用,错失了剿灭刘邦集团的时机,又在最引以为傲的遭遇战上败给韩信,项羽集团的失败,实际上是六国贵族尽失人心,退出历史舞台的表现,项羽自诩君子,讲正义战争,却屠杀战俘,作贵不仁,他所谓的正义,所谓的霸王之道不过是权贵之道,暴虐之道。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真是深刻的发问,这句话站在了江东子弟的立场上,深刻认识到了楚国贵族与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认识到了楚地的人民并非楚霸王项羽的炮灰,不愧是敢于和满朝权贵世人叫板的拗相公王安石。
当然,杜牧说卷土重来未可知,也不是什么反动的话,杜牧生活在晚唐,当时唐朝内忧外患,已经到了即将土崩瓦解的地步,写这样的诗词是为了鼓励自己,鼓励朝廷,能为了挽救国家社稷做出努力,而王安石说这些话,颇有为赵宋媾和辽国,畏惧北伐的开脱之嫌疑,就作诗可能的目的而言,杜牧是积极的,王安石是消极的。
就锻炼中国学生的人民史观的出发点而言,我觉得现在的初中教材可以在保留杜牧这首诗的前提下,把王安石这首诗也加进教材,两首诗比对着让学生阅读,岂不比什么惺惺作态的《爱莲说》好多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