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载,晋安皇帝庚义熙五年(公元409年)正月,昏庸的南燕主慕容超朝会群臣,大叹悦己耳目的宫廷太乐还不完美盛大,提出劫掠晋人以充乐伎。领军将军韩倬进谏:“先帝因旧都滑台被北魏攻占,南迁广固,励精图治,辑睦三齐,始有今日。陛下不思修政恤民,以待机复仇,收复失地,恢复霸业,而为了声色之娱,兴干戈侵掠南邻,广树仇敌,您认为这样做是明智的吗?”慕容超不高兴地说:“我主意已定,你休要多言。”
二月,慕容超派遣燕将慕容兴宗、斛谷提、公孙归等率兵侵犯晋地,攻陷宿豫,劫掠大量青年男女而归,由宫廷从中挑选2500名男女以扩充太乐规模。
为褒奖燕将劫掠之功,慕容超封斛谷提等为郡、县公。桂林王慕容镇谏诤:“这几个人劳民黩武,对内对外为国家、朝廷结下仇怨,有何功劳加官进爵?”被同宗揭短的南燕主慕容超听不进逆耳良言,怒而不答。
没过多久,贪心不足的慕容超又再次派遣公孙归等犯晋济南,劫掠一千多名青年男女。
南燕屡次侵略劫掠激怒了东晋。三月,受诏命辅政的车骑将军刘裕上表晋恭帝请求讨伐南燕。举行朝议时,满廷文武多以为刘裕的提议是错误的。因晋恭帝暗弱,不置可否,对时政、时局洞幽察微的刘裕力排众议,举兵伐燕。
二
刘裕率东晋大军从京师建康出发,水军船舰经由淮河进入泗水。五月至下邳,将船舰、辎重屯留下邳,大军从陆路进入南燕境内,行进至琅琊,沿途建筑城堡,留兵驻守。
刘裕左右有人向他进言说:“如果南燕以精锐之师扼守其大岘险塞,发动国人坚壁清野。我大军深入,只恐非但寸功难获,而且将被燕军截断归路,不能全身而退。”刘裕笑答:“这个问题我早已反复考虑过了,南燕主贪婪短视,只顾眼前,哪有什么远见卓识。我算定他料我孤军远出,深入其境,不能持久。其志向,不过是进则据守其国都广固的南方屏障临朐,退则保其国都广固,决不会想出据守险隘、坚壁清野的招数。”
南燕主慕容超闻知晋军来犯,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首先开口献策:“敌人远途征战,孤悬境外,只求速战速决,我军不可撄其兵锋。应急速派兵扼守大岘咽喉,摒敌军于大岘塞外,旷延时日,待其锐气挫败,挑选二千精骑,循海道到南面截断其运粮通道;另外令左将军段晖帅兖州之师,自山东而下,腹背夹击晋军,此为上策。命各部燕军依险固守,军需粮草、生活物资除留足自用外,其余的全部焚毁;铲除田里的禾苗,不给晋军留下任何赖以生存的物资,羁旅在外的晋军衣食无所接济,求战求胜急迫心情又不能得逞,要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不战而屈晋之兵,这是中策。门户虚设,纵敌入岘,待敌围城而出战,此为下策。请吾皇三思而行。”
南燕主说:“今岁星居我南燕,以天道推算,敌我天命运势迥异,燕吉晋凶,我将不战自胜。即使拿人事来说,晋军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其势衰微,不能持久。我据有青、并、幽、徐、兖五州之地,兵强马壮,稻麦遍野,为何要毁掉百姓辛苦耕种的庄稼,并让百姓受迁徙颠簸之苦呢?不如放任晋军过大岘,我以以逸待劳之师击远来疲乏之敌,可一战决胜。”
太尉王镇见状,向前进谏:“我军应出大岘迎战,拒敌于边塞之外。这样一来,如我方万一出现不利情况,可以退守大岘天险。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在胜负未知的情况下,不应自弃险隘屏障,纵敌入境。”
慕容超对王镇的谨慎嗤之以鼻。王镇退朝后,悲愤地对韩倬说:“主上既不能迎战却敌,又不肯徙民清野,纵任晋军长驱直入,眼睁睁地坐等敌人进攻,真像东汉末年昏庸暗弱、目光短浅的刘璋啊。我堂堂中华之士,只怕要沦为蛮荒野民了。”
南燕主闻知王镇私下訾议,雷霆震怒,当即下令将王镇投入大牢,亲自指挥各处戍卫,修城挖壕,秣马厉兵,以待晋军。
三
刘裕率军畅通无阻地越过南燕军事天堑大岘山,他仰天大笑。左右随从问:“主帅尚未和燕军交锋,胜负未知,为何如此欢喜?”刘裕回答:“我大军已过南燕险隘,深入敌国腹地,前程凶险,归途茫茫,将士必怀破釜沉舟、与敌决一死战之志,此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另外,我大军一路所过,目之所及,田间稻麦盈亩,我军后继粮秣无忧矣。南燕已成我囊中之物,怎不开心?”
六月,晋军抵达东莞。
南燕主起先遣征虏将军公孙五楼、辅国将军贺赖卢和左将军段晖领五万步骑驻扎临朐。闻晋兵入岘,亲率步骑四万前往迎敌,指派公孙五楼率铁骑进据巨蔑水。公孙五楼所部与几乎同时抵达巨蔑水的晋军先头部队展开激战,败下阵来。随后到达的东晋大军在刘裕部署下,将四千乘战车分列军阵左右,并排前进。行至临朐南边,与守护临朐的燕兵相接。双方战至日薄西山仍未分胜负。晋参军胡籓向刘裕献计说:“南燕将士倾巢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士兵一定很少,请允许我带一支精锐部队抄捷径袭取临朐城,断敌归路。”
刘裕赞同胡籓的计谋,当即派胡籓和谘议参军檀韶、建威将军向弥率一支精兵悄悄地潜至燕军后方,攻取几成空城的临朐。
南燕主闻听临朐失守,大惊失色,慌乱之中,单枪匹马奔临朐,与正同晋军鏖战的左将军段晖会合。
刘裕身先士卒,指挥晋军击败燕军,斩杀包括段晖在内的十多名燕将。南燕主仓皇逃回都城广固。刘裕率大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下广固外郭大城。南燕主收拾残部,入保国都心脏——广固小城。刘裕命晋军绕城筑起高达三丈的围墙,并在围墙外开掘数道深壕围困广固,同时,采取怀柔政策,招降纳附,选拔当地乡贤、才俊主持地方政事,笼络人心。当地华、夷杂民口口传颂,争相依附。晋军在南燕百姓的支持下,如鱼得水,就地取得军队赖以维系生存和战争的粮秣。
四
被围困在广固小城里的南燕主派遣尚书郎张纲向秦王姚兴求救,同时,深愧自己当初不仅没有采纳太尉王镇的建议,反而将他关进了监狱,于是下令赦免王镇“忤逆”之罪,并亲自向他认错致歉,任命他为尚书,并将内外军事决策指挥权交给他。
他问王镇:“国家处此危难时刻,你有何破解良策?”王镇回答:“一国之中,百姓之心系于陛下,犹如旱苗盼甘霖,婴儿盼哺乳。今陛下亲率我大军与敌作战,败绩而还,大沮军民之心。我闻后秦内讧外患,自顾不暇,恐难分兵救我。当务之急,是尽出库帑赏赐城中将士,激励他们勠力同心,和敌人决一死战。如若天不灭燕,必能破敌。退一万步说,如果天不佑燕,君臣以身殉国,也成就了千古留芳的爱国美名,相比坐以待毙,不是更好吗?”
司徒王惠立马反对:“王尚书此言谬矣,眼下晋军乘胜,士气高涨,而我军挫败,士气委靡,以颓败之师击强劲之敌,胜败不是很容易判断吗?依我看来,后秦虽正在和夏王勃勃争战,但夏王绝不会对后秦构成威胁,且后秦与我南燕分据中原,势如唇齿,唇亡齿寒,岂能见死不救?只是此事重大,如我们不派重臣前往,不足以彰显我们的至诚切望之心,尚书令韩范历来为后秦敬重,且多有谋略,可派其赴秦借兵。”
王惠的一番言论正合并无主见且惧怕与晋军交战的南燕主,南燕主心里的天平立马倒向了他。
此时,被晋军铁桶般围困的燕都广固小城里,人心惶惶,南燕主心腹——尚书垣尊及其弟弟京兆太守垣苗率先叛燕,双双逃出城来投降晋军。
五
晋军围困广固,久攻不下,军中谋士向刘裕献计说:“南燕尚书郎张纲工于机械,如果俘获张纲,让他为我们制造攻城器械,广固将唾手可拔。”
正巧此时张纲奉命赴后秦搬救兵未果,空手从长安折返广固,途中被东晋太山太守申宣捉拿,送给刘裕。
刘裕对张纲以礼相待,向他讲清形势,并晓以大义,张纲很快投诚。刘裕使其设计制作攻城楼车,并让他登上楼车绕城向城内南燕军民高喊:“我刚从秦都长安回来,夏王同秦军交战,大破秦军,秦王自顾不暇,不能分兵救燕!”喊得本来就惊恐不安的城中军民更是肝胆俱裂。
东晋每向广固派出援军,刘裕总是选择夜晚派兵前往迎接。翌日,新旧军队混杂一处,张旗鸣鼓浩浩荡荡而至,城中燕人越发惶恐。
由于刘裕对燕人采取怀柔政策,南燕百姓前来归附者不绝于路。刘裕依仗天时地利人和,攻城愈急。
南燕主眼看自己成了晋军瓮中之鳖,情急之下,派出使者见刘裕,表示愿割大岘以南地区与晋讲和,并向晋称臣,但遭到刘裕拒绝。
与南燕互为唇齿的后秦王姚兴遣使警告刘裕说:“后秦与南燕是睦邻之交,眼下晋军侵略南燕,攻打燕都,后秦决不会坐视不管。如若晋军不立即撤兵,后秦将发洛阳十万铁骑,助燕击秦。”
刘裕勃然大怒,疾言厉色回击秦使:“你回去告诉秦王,就说我收拾南燕后,偃干戈三年,将举兵直取洛阳、关中。若今肯发洛阳之兵前来送葬,真乃求之不得,可以速来!”
刘裕心腹、主簿刘穆之听闻秦使到来,急忙来见刘裕,而此时秦使已经离去了。刘裕将自己和秦使的对话告诉了他。刘穆之听了,担忧地说:“平日间,主帅事无巨细,必提前和大家磋商谋划,今日大事,却为何断然回应对方?依我看,主帅率尔操觚,非但不能震慑后秦,反而会将其激怒。如果在广固未攻陷之前,后秦铁骑电掣而至,城中困兽如决堤冲出,我腹背受敌,真不知道将军将如何应对。”
刘裕笑答:“这是兵机,个中奥秘恐怕你很难理解,所以未预先和你相商。兵法云‘兵行诡道’,后秦谋臣武将众多,秦王姚兴更是人中豪杰,如笃定驰援广固,必然严守秘密,生怕我们知道,怎么能够先派使者告知其行动,实施恫吓?由此,我料定秦使是奉命向我虚张声势。我大晋反抗外侮,以正义之师伐燕,兵锋所至,势如破竹,令后秦君臣破胆,且兼夏王勃勃与之鏖兵,自保不暇,哪有余力救南燕之危?”
事实正如刘裕所料,秦王姚兴在同夏王勃勃争战中频频失利,丧师失地。
起先,秦王见晋军兵临南燕国都城下,南燕屡派使者前来乞兵救危,便命卫将军姚强帅步骑一万,跟随前来求救的南燕重臣韩范前往洛阳,和洛阳守将姚绍会师一处赴燕救危。及至被夏王勃勃击败,退返长安,城中兵力空虚,便派人星火追回正奔赴南燕的秦国救兵。韩范见状,宛如一桶冷水兜头浇下,仰天长叹:“这是天灭南燕啊!”
六
南燕尚书张俊见大势已去,降于晋,并向刘裕献计邀功:“眼下支撑燕人拒降的唯一精神支柱,是认定韩范必能从秦国搬回救兵,如果能俘获、劝降韩范,让他现身说法,击碎他们的幻想,燕人必降。”
刘裕采用了他的计策,亲自给韩范写信劝谕招降,并表其为散骑常侍。
韩范好友、长水校尉王蒲因韩范素来为后秦所重,劝他投奔秦国。韩范回答说:“刘裕出身寒门,却超拔尘埃,蹈步青云,雄才大略,气弥寰宇。他消灭了篡夺东晋皇位的楚王桓玄,匡扶晋室,今兴师伐燕,所向披靡。遇上如此勍敌,对于南燕来说,大约是上天注定的,南燕厄运,不是人力所能救助的。南燕灭亡,与之唇齿相依的后秦必踵其后。识时务者为俊杰。我眼下已经受到东晋的污辱,决不能因投奔后秦再次受其污辱。”
于是,韩范顺势降于刘裕。刘裕使其绕广固巡城,以示城中燕人,城中军民更加沮丧绝望、人心离散。
七
晋军围困广固至翌年(公元410年)正月,南燕主慕容超携爱妾魏夫人登城,见围城晋军威武雄壮、队列井然,不禁万念俱灰,相对而泣。
领军将军韩倬见了,正色直谏:“当下晋军久困我国都,南燕危在旦夕,正需陛下奋发自强,以身率众,激发军心士气,为何效儿女之态,沮众斗志?”南燕主听了,倍感惭愧,当即向韩倬致歉。
尚书令董铣见大势已去,力劝南燕主向晋军投降。南燕主大怒,斥骂董铣卖国求荣,将他囚禁起来。
因孤城久困,城中粮食断绝,百姓饿毙病弱者过半,逾城投降者与日俱增。南燕主愁苦无奈。尚书悦寿乘机劝谏:“当今老天爷助晋施虐,今外援无望,城中断粮,战士劳瘁,人心涣散,天时地势人和俱失。上古圣君尧、舜洞彻天命,知历数有终而逊位。陛下怎可固执己见,不思变通之策?”南燕王悲叹道:“国家兴亡都是上天注定的。国破家亡,我宁愿横剑自刎,也不会向晋军投降而辱没先祖,苟且偷生。”
刘裕见时机成熟,决定集中全部兵力攻城。时值丁亥,有通晓术数者规谏:“今日为‘往亡日’,兴兵主凶咎,攻城不利。”刘裕大笑道:“往亡,往亡,我往彼亡,有何不利?!”于是,亲率晋军四面攻城。南燕尚书悦寿开门纳降。南燕主仅带数十名亲信突出重围。刘裕派兵追赶,南燕主终为晋军所获。
至此,由南燕主慕容超叔父慕容德艰辛创建的南燕王朝,仅享国十一年便灰飞烟灭。
八
东晋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三国之后的又一大分裂时期。东晋立国100多年,始终同陷入混战的北方五胡十六国形成军事对峙。东晋末年,晋安帝暗弱,纲纪废弛,遭一代枭雄桓玄篡位之变,政局更加紊乱。
在多民族割据、混战的东晋末期,国家内外都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潜心积聚力量的同时,敏锐捕捉施展政治抱负的时机。
继承叔父慕容德皇位的南燕主慕容超,不思叔父创业艰辛,不思北魏南侵裂燕之恨,不思蕞尔南燕东濒大海,其它三面魏、秦、晋三强环伺,随时有被消灭的危险,不思对内勤政恤民、励精图治,对外利用环伺的虎狼大国之间矛盾,在外交上纵横捭阖,为南燕稳固、
强大赢得最大战略空间和战略利益,却偏安一隅,一味贪图享乐,以夜郎自大、鼠目寸光为自己、为南燕掘墓。为贪耳目之欲,竟不顾大臣反对,连续动用军事力量侵犯无论体量还是军事、经济实力都比南燕强大得多的东晋,大肆劫掠青年男女,以扩充宫廷太乐规模,可谓“乐令智昏”。
出身寒微,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残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东晋车骑将军刘裕,素有鸿鹄大志,腹蕴经世之才。值此举世汹汹,东晋政局动荡、随时面临外敌入侵的非常时刻,他正苦苦寻找一个借以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突破口,不意南燕主慕容超主动将机会送上门来。他牢牢抓住这个宝贵机遇,义正辞严地上表晋㳟帝讨伐屡次犯边,劫掠晋民的南燕。并在朝议时,满朝庸臣以各种理由诘难反对,且并无主见的暗弱的晋恭帝无所可否的关键时刻,以一己之力摒除异议,决然伐燕。
在混沌乱世,天下之“鹿”究死谁手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对于东晋十六国及其政治家来说机会均等,都欲兼强并弱、一统天下。胸怀凌云大志的刘裕早知南燕主慕容超昏庸无道,欲拿其开刀,一来缓解国内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桓玄之乱带来的严重政治危机,提振国民精神、军队士气;二来可以树立个人威望,赢得更多的政治资本。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在拓展东晋疆域的同时,向十六国宣威,在战略上消除列强对晋国的非分觊觎,加筑国家安全屏障,为日后对外开疆拓土、统一天下奠定坚实基础。
刘裕对南燕主刚愎自用的鄙陋品性可谓是了如指掌。晋军进入南燕境内须首先经过大岘天堑。当随军谋士提醒他,南燕如采取派精兵扼守大岘、发动百姓坚壁清野以阻挡晋军进入其境、断绝晋军后继补给的防御、抵抗战略,将使这次讨伐无功而返、晋军将陷入深重危机时,刘裕大笑说,南燕主在国家政治外交和军事战略上如蓬间小雀,鼠目寸光,只贪求眼前小利和安逸享乐,对百姓惯施言不由衷的小恩小惠,其嗜好气量如此,哪来的远见卓识!且又冥顽固执,听不进逆耳忠言,决不会先行据守大岘险塞和发动百姓对我军实行坚壁清野。其最大的志向不过进则守其国都广固南方屏障临朐城,退则保其国都广固。
事实恰如刘裕所预料的,南燕主慕容超闻听晋军伐燕,虽然表面上召集文武商议对策,但实际上早已打定主意,根本听不进良臣“派兵扼守大岘要塞、拒敌于国门之外”“坚壁清野”“出奇兵间道断敌粮道”等正确建议,自作聪明地要守株待兔,以休养燕兵击远来疲乏晋师,幻想一战却敌。不仅如此,面对大敌来临,他竟幼童似地犯了三大错误:一是仰赖子虚乌有的星躔岁运、紫微斗数之说,妄称吉祥的岁星现居南燕,燕、晋兵刃相见,吉凶上天早已注定。二是以据有青、并、幽、徐、兖五州,自诩兵强马壮而自矜,殊不知南燕无论从疆土、人口、兵力还是物资财富,同东晋相比,都是望其项背。三是不忍铲毁庄稼、迁徙百姓的怜农恤民的战略短视和妇人之仁,自贾身戮国灭之祸。
事实上,南燕主于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非常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对百姓的仁慈怜惜是极其虚伪的,他为逞一己私欲,派兵侵略强邻,掳掠人口,以充仅供自己声色之娱的宫廷太乐,为国家招致战祸。其为逞私欲大肆兴兵和穷奢极欲花费的银两,哪一块没有沾染百姓的血汗?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王朝何以跳不出由盛而衰这一怪圈?都在于统治者自身政治、生活的渐行腐烂。开国之君筚路蓝缕创立基业,恰似刚从果树上摘下的一颗新鲜的果实,这颗失去母体——果树的果实从摘下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因权力以血缘、派系为主的内部循环走向僵化、腐烂。如果说这颗被开国君主摘下的果实是代表新生统治阶级政权,那么其母体——果树及大地则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果实之于果树、大地,即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每个王朝的兴亡取决于统治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每个王朝最后的没落、覆灭都是统治者咎由自取,是统治者脱离人民、鱼肉人民,将自己的奢靡享乐建立在人民苦难血泪之上的结果。
回到主题。更为愚戆的是,南燕主还将力主坚守大岘,摒敌于险塞之外的忠耿之臣王镇打入监牢,以绝众口。
九
晋、燕交兵,首战燕便丢失国都南边重要屏障临朐。晋军一鼓作气,又攻陷燕都广固外城。
领略了晋军的厉害和实战的残酷,丢盔弃甲、损兵折将的南燕主心态与起初的踌躇满志形成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变得惊恐万分、六神无主。他和朝廷一干文武龟缩在被晋军铁桶般包围的广固小城里,只能派人向盟友求救。至此,他才懊悔当初不听臣下扼守岘山、坚壁清野的建议,将太尉王镇从狱中释放出来并委以重用。然而,当他问王镇破敌之策,王镇叫他下令尽出库帑银帛赏赐将士,与士同袍、与民同泽,和晋军背城借一时,固执的秉性又开始主宰他的平庸的思想,竟置自己刚任命的军事主帅忠谏于不顾,听信和他一样中庸的司徒王惠说词,再次放弃自救主动权,而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外援上,再次派出重臣前往后秦搬救兵。
无论政治还是军事战争,都讲求“势”,尤其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决定战争胜负的“势”的时机往往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人心与精神尤起决定性作用。人心多如水,顺势而流。晋军围城已久,南燕君臣蜷缩城中,毫无破敌良策,上下沮丧,其“势”已败,人心向背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面对臣僚和百姓纷纷投降晋军,惶惶不可终日的南燕主无奈之下,决定以割让国土、向晋称臣的屈辱方式向刘裕投降,遭到刘裕拒绝后,又接到连派重臣赴秦搬救兵未果的消息,方寸大乱,在大庭广众之下、群臣面前与宠姬执手相对而哭,摇动军心民意。
尚书令董铣、尚书悦寿知山穷水尽,劝其投降,他悲愤怒斥,并仰天长叹,说什么南燕灭亡是上天注定的宿命,并宣示誓与国家同生死的烈士之志。到死都不明白南燕灭亡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将过错和应负的罪责都归到虚无的上天和命运上去,真是昏庸荒诞至极!
反观晋军主帅刘裕,起于微尘,超拔于乱世,先天素质禀赋加上长期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实践,磨砺出坚强的意志、过人的胆识,成就了其胸怀天下、兼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他敏锐地捕捉南燕侵犯东晋边陲、掳掠百姓之机,在朝臣一片反对声浪中,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毅然作出讨伐南燕决定,并亲率大军出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消灭燕国。
在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刘裕始终牢牢地掌握着战争主动权,构成战争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在他的预料和算计之中。他算定南燕主不会派兵扼守大岘关隘,不会发动百姓毁掉庄稼、坚壁清野。与燕军交战的关键时刻,他从谏如流,出奇兵袭取南燕国都屏藩之城临朐,为围困燕都广固、消灭燕国抢占了战略先机。他身先士卒,率军击破燕都广固城郭,采用铁桶围城战术,压碎南燕心脏,消灭燕国。
在围困燕都广固数月中,刘裕并非一味守株待兔,而是同随军谋士、将领同心同德,在政治和军事谋略上对南燕展开全面进攻,加速瓦解燕人思想,摧毁燕军斗志。
首先,他对燕国百姓采取安抚怀柔政策,选用德高望重者主持地方事务,争取民心,一方面进一步孤立南燕政治势力,为灭燕奠定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为支持孤悬异境的晋军长期作战获取粮草等军需物资,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乃至后来,因南燕百姓争相来附,晋军所到之处,当地百姓箪食壶浆相迎,晋国为讨伐南燕晋军开通的漕运通道基本废弃不用了,——这是“上兵伐心”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我们清楚、深刻地看到,底层人民群众的情感永远是淳厚质朴的,对于高高在上、手握生杀予夺国家政权的统治者,他们并无太多的奢望,能通过辛勤劳作、过上能维系基本温饱的安稳生活就足够了。刘裕率领晋军表现出“仁义之师”的风范,使得南燕百姓在心里将其与穷奢极欲、鱼肉百姓的南燕统治者慕容氏作客观比较,得出一个明晰的情感取向。一个视民如草芥、压榨人民无所不用其极的国家政权,无论你用多少心机伎俩炮制出来的虚情假意蒙哄百姓,在百姓看来都是拙劣的表演。毫无盐分的眼泪是鳄鱼的眼泪。民心向背是面临外敌入侵时政权存灭、国家存亡的决定因素。
二是刘裕虽然雄才大略,但从不自矜,从不刚愎自用,而是从善如流,在每一项决策中,善于博采众长,而又不失且坚持自己超拔众人的远见,在重要关头作出决断。其政治胸襟与军事韬略,与南燕主慕容超相比,不啻于日月之于萤火。如在对南燕主切盼救己于倒悬的盟友后秦时局的分析、判断,在南燕主是一厢情愿的主观的错判,而在刘裕则是洞若观火,后秦与劲敌夏王勃勃争斗的大势结局,秦王姚兴的个性,秦、燕唇亡齿寒的特殊战略纽带关系…… 国际政治格局、现实形势和军事动向都在刘裕洞悉之中,且依据对局势客观发展的准确预判,掌握着绝对的战略主动权。如他算定后秦必将陷身与夏王勃勃的战争泥淖,而不能分兵解救盟友南燕,南燕主的唯一寄望不过是望梅止渴,自我画饼。更重要的,是刘裕采取以“我”为主的“民主集中制”。他虽然凡事要同身边智囊商议,博采众长,但在非常时刻决断非常之事,不拘常格、独断专行,充分表现出其对事物的洞察力和政治、军事才能远在众人之上。唯有如此,才能驾驭一众谋士武将,掌控战争全局按照自己的战略意图推进。如在燕都广固被晋军围困数月,城内弹尽粮绝、即将沦陷的危急时刻,与夏王勃勃处于战争胶着、无力分兵救燕的秦王姚兴派使者到广固城下晋军军营中,虚张声势地对刘裕进行军事恫吓,当即被洞若观火的刘裕反唇相讥,厉声痛斥。事后,当心腹谋士、主簿刘穆之问他如此军机大事,为何不循往日惯例,提前和大家商议再行定夺时,刘裕告诉他,这涉及到非一般人所能窥探的攻心兵法,并简要的向他道出后秦使诈的个中奥妙。
三是刘裕攻伐南燕,无论是在政治谋略还是在军事战略战术上,都是全局性的,从军事实战的先声夺人和政治攻心的羁縻燕民,形成一股强大的“势”,一股摧枯拉朽的气势。关于刘裕在南燕采取的政治攻心战略,上文已有讲述。在军事实战上,刘裕既重视着眼全局、大刀阔斧的战略,又关注手术刀式解剖的战术细节。在南燕主已成瓮中之鳖、攻陷燕都广固胜券稳操的情况下,截获、劝降搬救兵未果从秦都长安返回的擅长制造攻城器械的南燕尚书郎张纲,让他设计、制作攻城楼车;亲自写信劝降南燕重臣韩范,让其绕广固向城内同僚、军民现身说法,摇动人心;还有,为摧毁城中南燕文臣武将及军民负隅抵抗的精神意志,凡东晋往广固增派援军,刘裕总是选在夜晚派大队人马前往迎接,于翌日同增援军一道,张旗鸣鼓、剑戟森严地来到城下。
四是刘裕不信天命、鬼神,坚信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观,如在对燕都广固小城发动最后一击这天,有迷信运数的术士儆戒他,是日是不宜动刀兵的大凶之日——“往亡日”,攻城必败。而刘裕考虑的是建立在各种现实条件上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性,他豪迈自信地喊出“往亡,往亡,我往彼亡,有何不利?!”,充分表现了其对命运天定的唯心论的蔑视和崇尚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精神。这也是他击败笃信天命,将国家和自身命运交给上天主宰的唯心主义者南燕主慕容超的重要原因。
十
东晋灭燕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
在“世界”版图大裂变,东晋十六国都面临是兴起还是灭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危机并存。东晋灭燕,为晋国抗御外侮,巩固国家政权,以及后来刘裕建立南朝疆域最大的刘宋帝国开辟先河,打下了良好基础。
东晋灭燕,客观地说是东晋车骑将军刘裕灭燕,没有刘裕在这一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军事决策上的“独断专行”,南燕非但不会被东晋消灭,而且东晋肯定还会继续遭受南燕得寸进尺的军事侵扰,导致边陲不宁。它客观说明,当决定一个国家是崛起还是沉沦的关键时刻,旋乾转坤的历史使命往往系于一人。过往历史表明,一幕王朝舞剧现实演绎王朝命运沉浮,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是一个主角——君王和几个配角——几个手握主宰政局的臣僚,而在主角与配角中,尤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君主皇权。主角之君与配角之臣通过设计、推行政治制度和文化教化,规范百姓言行,形成民间礼俗。上风行而下草偃,通过政治约束、文化教化,在百姓间形成建立在思想、精神基础上的定向思维的“势”。
“势”有颓势和胜势,如若王朝的统治者施行的是泽被天下、恤弱怜贫的仁政,那么决定王朝兴衰的国运之“势”一定是胜势;如果王朝的统治者施行的是草菅人命、暴殄天物的暴政,那么国运之“势”必定是怨气、戾气充斥朝野的颓势。
回到本文主题,刘裕在历经桓玄之乱、政局动荡的晋国国内,力擎抗击外侮大旗,于朝野形成同仇敌忾的“势”,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以一致对外的爱国主义感召力凝聚人心、赢得共识。征伐南燕期间,他在充分施展自己才华、摧枯拉朽般横扫燕军,在军事上对南燕形成碾压性威慑之势的同时,采取各种方法笼络人心,于南燕朝野形成人心归晋的胜势。反之,南燕主慕容超昏庸无能,屡战屡败,三军夺气,最后被困国都广固小城,在军事上尽显颓势,同时在政治上也是昏聩颟頇,一味贪图享乐,不问民间疾苦,同样于朝野上下形成离心离德的衰势。晋、燕大势如此,战端初开,便大局已定。
刘裕灭燕后,继内平孙恩起义、推翻桓楚政权,又戡定卢循之乱,消灭谯蜀和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降仇池,灭后秦,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建立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刘宋王朝。
作为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出身寒门的刘裕对底层劳苦大众充满深挚感情,对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伟力有着深刻的认知。他登基后,开启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新格局。他轻徭薄赋,力除积弊,使得刘宋面貌焕然一新,为此后开创东晋南北朝盛世的“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刘裕灭燕史实,以及刘裕在国家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非常时期,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上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坚毅果敢,及其打破精英治国传统政治窠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起国于沉疴、救民于倒悬的平民精神,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