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2月,沙皇倒台,新成立的俄国临时政府表示要将战争进行到底。德国政府决定帮助流亡在中立国瑞士的一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返回俄国,增强俄国的反战革命力量。
俄国临时政府为了满足对协约国的压力,继续发起攻势,但被德国人和奥匈帝国的部队打得丢盔弃甲,甚至还丢掉了本土的大片土地。军事上的无能,使得俄国其他部队拒绝上前线送死,而且他们本身的政治倾向偏向于布尔什维克。
临时政府的首脑克伦斯基不得已邀请布尔什维克加入政府,但此举则意味着临时政府失去了素有保守派、自由派、帝俄将军以及温和左派(孟什维克)的支持。
这种情况下,列宁领导下,列昂·托洛茨基和尼古拉·布哈林开始在领导革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月革命是以一场小规模的行动而获得胜利的。
俄国历史学家、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现代历史学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罗伯特·格瓦特在其所著的《战败者:1917-1923欧洲的革命与暴力》一书中谈到,列宁在1917年4月就承诺退出战争,而十月革命以后,他信守了这个承诺。但该如何跟同盟国(德奥土保)签署和约来赢得和平,列宁跟他的同事产生了巨大分歧。列宁的想法是不惜一切代价停止战争,赢得时间,来巩固革命成果,来结束战争带来的饥饿问题。而托洛茨基等人的想法则是,利用参加停战谈判的机会,利用同盟国人民对于和平的同样期望,输出革命力量。
托洛茨基的设想不能不说是大胆的,而且也并不是没有一点点可能性。但是,1917年年底的同盟国,还保有赢得战争的信心和能力,已经加入协约国的美国正在将大批军队送往欧洲,所以打败协约国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是可能的,只不过需要加快节奏。《战败者:1917-1923欧洲的革命与暴力》书中指出,托洛茨基的呐喊赢得了奥地利、德国多个城市的社会民主党的反战活动,但也仅仅如此。而且,同盟国一边谈判,一边派兵攻打俄国,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洋洋得意地在和约中割走了俄国的大片领土,包括芬兰、俄占波兰、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库尔兰、立陶宛和乌克兰等。
列宁在接受这些屈辱条款时,就已经预料到了德国人在一年后的下场。他决定释放大量的奥匈帝国战俘,这些人已经受到布尔什维克思想的影响,之后成为中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左翼领导人,比如奥地利的奥托·鲍尔,匈牙利的库恩·贝拉,还有克罗地亚的铁托。
到了1918年11月,也就是德国战败,苏俄红军就开始沿着原沙俄帝国的西部边境开始大举进攻,誓要夺回《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中失去的领土。列宁没有想错,这时的柏林、慕尼黑、维也纳和布达佩斯都在爆发革命。
尽管苏俄红军的攻势很猛,也确实很快收复了大片领土,在这些地区建立起苏维埃共和国,但当时协约国对于苏俄革命的外溢保持了高度警惕,所以很快就出资支持这些地区的民族,再加上德国还未复员的一些士兵,建立起对抗力量。
波罗的海地区的居民,从民族成分来看,确实主要就是德意志人。所以他们与德国来的“志愿者”,一起组成反布尔什维克的武装力量。但这些人很快就超出了镇压革命的本职,而是借此一路洗劫,路过的村庄都会被他们说成是“通布”,然后血腥杀戮。这种情况下,原本并不是苏俄支持者的当地居民,也开始慢慢倒向对于德国士兵的打击。
苏俄政府当时面对的敌人并不仅仅包括德国士兵,而是多种多样:第一,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对手;第二,支持帝俄并希望脱离苏俄的边疆区;第三,反对粮食征收的农民;第四,仍然驻扎在部分俄国领土上的同盟国军队;第五,出面干涉俄国革命的协约国军队,包括美国、日本、英国等国派出的部队。敌人步步紧逼,而革命形势则非常危险,这种情况下,列宁升级了布尔什维克的专政效能,在后来令人们闻风丧胆的契卡(全俄肃清反革命及代工非常委员会)到处搜捕着革命的背叛者,并实施革命的专政恐怖。
托洛茨基虽然此前长期流亡,但被证明具有极高的军事动员和指挥能力,因而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军队不断击败总数和装备高于、强于自己的各路敌人。
《战败者:1917-1923欧洲的革命与暴力》书中谈到,保卫革命政权的巨大压力,使得列宁、托洛茨基等人虽然明知大量征收粮食将激化和延续农民的极大不满,但也不得不为之。所以,十月革命以后的几年里,也就是所谓的俄国内战期间,哪怕是那些没有频繁成为战场的地区,农民、市民的生活境况都是比较糟糕的。
而那些成为战场的地方,情况只能加倍糟糕。布尔什维克的对手,也就是所谓的白军,根本没有任何政治计划,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接受协约国的赞助,然后给苏俄政权添堵。白军中有许多人来自乌克兰地区,曾经加入过哥萨克军团,对于布尔什维克有着刻骨仇恨,也会竭力杀害犹太人。《战败者:1917-1923欧洲的革命与暴力》书中就描述了白军将领在俄国各地作战时,总是“抽空”屠戮当地的犹太人。
英法美等国赞助的白军,对于犹太人的仇恨,据说是因为当时流传着一个谣言,也就是布尔什维克中的许多精英是犹太人——当时欧洲的谣言版本,同时包括德国版,也就是指称犹太人出卖了德国,造成兵败屈辱;以及其他不同国家的版本,这些版本中,犹太人热衷囤积居奇发国难财,而且还热衷搞革命。
事实上,《战败者:1917-1923欧洲的革命与暴力》在多个章节均提到,在一战战后以战败者身份出现的原同盟国国家,包括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均不同程度上将犹太人作为替罪羊。
正是因为白军如此暴虐,又没有什么政治理想,所以,哪怕是原先对于布尔什维克存在不满的社会各阶层,也慢慢接受了苏俄的政权形式。
《战败者:1917-1923欧洲的革命与暴力》书中指出,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媒体,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所谓的进步派、自由派,在1919-1923年期间,也就是一百年前,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双标,即一方面大书特书他们根据沙俄流亡人民描述的苏俄革命暴力,渲染红色恐怖;另一方面则拒绝报道和谴责白军犯下的罪行。历史总是如此巧合。
所评图书:
书名:《战败者:1917-1923欧洲的革命与暴力》
:(德)罗伯特·格瓦特
译者:朱任东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