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古称“海山”,又名“海坛”。平潭与福清山海相连,自古隶属福清。
宋庆历八年(1048),福清县建10乡辖50里,后合并为7乡36里,平潭编为海上里、海下里,属福清县太平乡。元代行政区划与宋代相同。明初,福清分东、西、南、北4隅。平潭境域分属南上隅、北一隅、北二隅、西隅。清雍正八年(1730),福清县丞移设于平潭,候均区等12区及东庠等9个岛屿析归平潭县丞管辖。
平潭自古就是福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海上门户与闽江口航路的重要通道,至今保留着琉球接贡使墓、水下沉船遗址等重要海丝遗迹,平潭与琉球有着非常悠远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
包括冲绳群岛在内的琉球国,在明清时代,是中华的属国,与中国之间,有着漫长的交往史。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国王中山王察度派遣其弟泰期出使中国,明朝政府多次派遣册封船前往琉球,建立起密切的中琉封贡关系。清承明制。
双方交往期间,有大批琉球人前来中国从事各种活动,其中一部分或因海难,或因疾病不幸亡故。这些琉球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使团成员,一类是留学生,还有一类是漂风难民。由于中琉航道艰险,巨浪滔天,再加上当时造船和航海条件的限制,琉球亡故人员的遗体经常无法运回琉球,便只能埋葬在中国。
琉球人在华活动范围十分广泛,由此琉球人墓也遍布各地,有些地方还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墓群。福建福州、北京张家湾、江苏淮阴、浙江兰溪等地,都曾发现了比较集中的琉球墓群。明代中期,福州被指定为中琉交通唯一开放的口岸,成为琉球人来华的第一站和离开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琉球人在华的主要聚居地。位于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后白泉庵的琉球墓园,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琉球墓群之一。此外,连江县海筱埕镇、平潭苏澳镇,也有不同规模的琉球墓。
(二)
猫头墘山北望闽江口,南接海坛岛,西侧与大练岛隔海相望,东临大安底,是进出平潭主岛的重要节点。据《平潭县志》第三十二卷记载,清嘉庆十二年(1807)九月二十三日,琉球国接贡船由那霸开航,十月二十七日,在海坛岛和尚礁触礁,遇难者为琉球国那霸府大夫等60余人,仅拾漂尸30余具,葬于猫头墘山上。
该墓群朝向东南,背北临海,分上下两层排列,呈台阶式。每层长约4米,宽17米,总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三合灰土封顶,墓前用粗石条作墓碑,上刻墓主姓氏、职务、籍贯等。因年久失修,业已损毁,但遗迹尚存。墓葬的造法、布局与选材,反映了平潭地方的墓葬工艺,对认识福建地区墓葬建筑及其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平潭琉球接贡使墓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
据记载古琉球国与周边国家来往的文书《历代宝案》记载,嘉庆十一年(1806),琉球王世孙尚瀚“遣耳目官杨克敦、正议大夫梁邦弼,赍捧表章方物入贡天朝兼请封袭”。因此,杨、梁二位贡使先行到达福建,并经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起送赴京,开展朝贡与接封活动。
嘉庆十二年(1807),琉球国中山王世孙尚灏为了迎接次年清政府的册封使臣,及杨、梁二位贡使返回琉球,又遣接封正议大夫蔡邦锦、在船都通事阮文光等,依照惯例带领接贡定例官、跟役等共105人,乘船前往福建。不幸的是,接贡船在马齿山遇到风暴,船篷被吹坏,随风漂到平潭观音澳。得知灾情后,平潭同知候补知府于天泽对相关人员予以照料,一面将船牵进澳内修理,一面把接封大夫蔡邦锦及其11名跟从由陆路送到省城。
由于当时福建沿海地区海盗活动猖獗,福建巡抚张师诚便令闽安协水师副将徐涌率兵船到观音澳护送琉球船来省。然而徐涌接到命令,并未立即前往,以兵船只有7只为由,要求增派船只。巡抚张师诚认为7只兵船护送1只琉球船足以保障安全,加之当时手上并无多余兵船可供调拨,在张师诚再三敦促下,徐涌才开船南下。
另一方面,在平潭等候的琉球船不见兵船赶到护送,但正值顺风,便不顾地方官员拦阻,迳自开出澳口,结果遇到风暴,船只漂到钟门洋面时遭遇触礁被击碎。经救援,生还者30名,淹毙63名,捞获尸身37具,其余人员都漂没无踪。接贡都通事和在船使者全都淹死,琉球船只上携带的咨文、土产等全部沉没海底。
地方官员将捞获的尸首,就地备棺殓埋在平潭钟门猫头墘村。获救的30名琉球人则由陆路送到福州柔远驿,照例加倍赏恤。之后,嘉庆皇帝诏令由国家库银和闽府捐赏银6500两,由琉球使臣带回,用于赈济抚恤海难中罹难人员的家属,以示大清“怀柔远人”“待以宽和”的外交政策。
从现在挖掘的史料来看,“琉球驸马墓”埋葬的并不是琉球国的驸马,而是接贡船的琉球使者,当年说琉球驸马葬于此地,可能是以讹传讹。
对在这次事件中失职的官员,闽安协水师副将徐涌被革职,发配新疆。平潭同知于天泽由于拦阻不力,交吏部严加议处。
(四)
对于在中国亡故的琉球人,明清朝廷一贯采取厚恤政策。清顺治元年(1644)准议:“外国贡使,或在途病故,由部具题,令内院撰拟祭文,所在布政使司备祭品,遣官致祭一次,仍置坟茔,立石封识。如同来使人,自愿带回骸骨者听。若到京病故,给棺木红缎,遣祠祭司官谕祭,兵部应付车马人夫,其应赏等物,仍付同来使臣颁给。若进贡从人在京病故者,给棺木红绸。在途病故者,听其自行埋葬。”
琉球人的姓名包括童名、家名、爵号、唐名。童名是琉球人本来的姓名,也是平民百姓使用的名字。家名即家号,来自领地或祖先的领地名。爵号是士族身份的标识,出现在墓碑上较多的有“亲云上”“里之子亲云上”“筑登之亲云上”“筑登之”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琉封贡贸易体系逐渐形成后,琉球人开始使用唐名。此外,记载墓主辞世时间时使用了中国年号,也反映琉球人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平潭琉球接贡使墓原有墓碑20余块,多毁圮散失,仅实验区文化馆收藏3块,由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文化服务中心文物与博物馆科负责保管。碑文一“琉球国那霸府接贡船……新垣筑登之现……”,碑文二“□□国□霸府大夫……内嘉手川子……”,碑文三“琉球国乂茂□村五生阿泼连□登之寿墓”。其中,“大夫”是官职,“新垣”是家名,“筑登之”是爵号。
从接贡使船漂没事件中可以看到,清朝奉行“怀柔远人”“待以宽和”的外交政策。不仅对琉球罹难使臣极力赏恤,而且对随船的一般民众也积极赈济抚恤,对本国失职的官吏加以严厉的惩罚,可见清朝对琉球使臣的优待和保护。这些对加强中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巩固中国在琉球国的宗主国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琉球惯例,凡琉球国王去世,继位的国王虽执掌国事,但不能称王,只能称世子、世孙,只有经过中国皇帝的册封,才能称王。
平潭琉球接贡使墓与这次册封活动直接相关,见证了中琉交往历史。除了文物本身具备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之外,还为中琉封贡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
参考文献:李磊《平潭琉球接贡使墓的文化价值与保护》,刘丹《琉球墓园:中琉友好交往的见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