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题记:
毛主席晚年图书管理员徐中远提到过这一件事,1980年代有一次遇到胡耀邦,没有想到的是,这位领导人竟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主席晚年是不是天天都看《金瓶梅》?”
胡耀邦陪同毛主席接见共青团代表
徐中远的原话:
胡耀邦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
是他自己的好奇心呢?还是他在别人那里听到一些什么议论,才在徐中远这里核实一下呢?
胡耀邦问的这个问题应该不止他一个人想知道谜底。恐怕是对毛主席晚年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或者有误解的人,才会这么去想,这么去问,是不是呢?
徐中远不愧是毛主席的图书管理员,毛主席的言传身教在他身上有着非凡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回答非常得体,同时向胡耀邦汇报有关毛主席读书的情况,也是恰到好处。
01
徐中远向耀邦汇报:
毛主席先后三次关于对《金瓶梅》的评价
02
看问题的角度涉及到立场或世界观问题
上面这张图,从左往右看是6 ,从右往左看却成了9。
这样的情况不难理解,似乎也不成其为问题。
不过,这的确是观察世界的立场(角度)不同,同一个事物(对象)会被看成不同的东西,得出不同结论。
所以就会有“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现象发生。
承认有这种现象的人,其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接近辩证思维的。
而不承认有这种现象的人,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可能是形而上学的。
形而上学就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事物。
在过去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喜欢搞愚民政策,他们就希望劳动人民静止地片面地孤立地看待自己的命运,从而铁了心地认为自己命该受苦——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从而逆来顺受。
如果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反抗剥削,那就是大逆不道。
对于封建社会压迫和剥削是否存在,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有,这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观点;另一种是无,这是压迫者剥削者的观点。
剥削阶级说无的地方(事实是有的),那么被剥削阶级说那个地方有也是没有用的。
这样就“无为有处有还无”了!
说法背后的想法,一目了然。
说法背后的想法,那是道层面的东西。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说,道不同,面对同样的对象,想法不同,说法也会不同,做法那就不用谈了。
道不同的两个人,一个想得通,另一个就会想不通。
这两个人是不会一起去做的,是无法在一起行得通——道器变通的。
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改造世界观。那选择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成了大问题。
因此,看来不是了不了解毛主席晚年的读书情况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
这里就不说了。
这里顺便提及一件胡耀邦劝说钱学森去美国领奖的故事。
大约是在1980年代初,胡耀邦在得悉美国有关方面邀请钱学森访美,并要授予他学术荣誉称号和国家勋章后,曾在一次会议期间找钱学森谈话,劝他接受这一邀请。
据钱老后来说,胡的谈话大意是,钱老,你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一些国家邀请你,我建议你还是接受邀请,出去走走。你出去和别人不一样,对推动中外科技交流会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今天改革开放的需要啊!今天,世界在变,中国在变,美国也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不必老记在心上。你去美国走走,对推动中美间的科学技术交流,甚至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都会有积极意义。
听了胡耀邦这一番话,钱老说:“总书记,当年我回国的事很复杂,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不宜出访美国。”
李克勤后记:
毛主席对包括胡耀邦在内的高级干部,都是无微不至给予了关怀、教育和培养的,这是有目共睹的。胡耀邦也的确读过毛主席的很多书,也有不少体会。
《金瓶梅》,毛主席研究过,并且是光明正大研究,还带着高级干部一起研究过。
但是,毛主席一生研究最多,或者几乎天天都放在手边的不是《金瓶梅》,而是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经典著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