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政治与学术的关系
2007年3月27日
【明报专讯】为浸会大学地理系教授兼香港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3月5日,《明报》刊登了一篇发人心省的书评。书名为《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为约翰珀金斯(John Perkins),曾在某跨国工程咨询公司任经济顾问。书中讲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透过编造不尽不实的经济预测或分析,怂恿其它政府推行有利于西方集团的政策。
香港中文主流传媒,很少讨论上述议题。就算有人投稿,谈及西方社会的缺点,文章获得发表的机会亦很小。假如大部分市民不能从主流传媒得悉外国文化及政治、经济状的真面目,最后可能会不经思索地把西方鼓吹的价值观当成「万灵丹」。届时,民族自卑感很容易会萌生,而国家被外国势力渗透,甚至颠覆,而不知晓。
近年,香港掀起「国际化」热潮,大学也提倡「国际化」。固然,香港作为中国对外的桥梁,「国际化」是值得拥护的运动。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港人不但要学习国际强国的优胜之处,还要了解它们推行政策的各种手段、窥探政策背后的图谋,才能知己知彼!现时,香港的「国际化」,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的优点,对他们某些图谋,一无所知。这种现象,可能会令港人吃了大亏,仍被蒙在鼓里!
举例说,在80年代后、90年代初期,英美两国率先发起电力市场改革的思潮。提倡者的主张是:各国应先把固有的电力企业私有化,然后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才能使本土电力工业有效地运作。
一直以来,不少西方团体和机构,把整套改革理念搬到世界各地,加以宣扬及推广,当中,以经济较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重点的游说对象。
西方霸权 入侵学术界
一般而言,革新者多从政策的好处眼,意图透过传媒力量,和一些不尽不实的经济分析,渐渐把改革塑造成国际不可或缺的「经济政治秩序」。因此,有些第三世界国家,可能会误以为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开放市场后,才发现那些大型国际电力公司,以强势打入本地电力市场,对本土电力工业造成冲击。
如伯金斯的书评所述,一些西方组织,像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等,是辅助西方国家执行政策的工具,他们一直鼓吹各国开放电力市场,说穿了也只不过为西方跨国企业「开路」,让它们更易开拓海外市场。
改革电力市场的鼓吹活动,至今十多年,对西方强国显然有利,但该政策是否符合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笔者不敢下定论。
很少人留意到,以英美为首的西方霸权,不再限于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久已入侵学术界。
过去十多年,根据笔者为多份期刊审稿的经验,及与多位外国资深教授交谈得知,一些被世界公认为顶级刊物(top journal)的能源期刊,如由国际能源经济学会(IAEE)出版的《能源期刊》(The Energy Journal),在讨论一些较重要的国际议题时,论调和立场明显有取向。
譬如说,若然有学者投稿,论及改革电力市场的负面因素,大部分都不会被刊登。因为对于它们来说,的创见思维和研究质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文章的内容不能与期刊的观点背道而驰。它们是否为某些政府或利益团体服务,外人不得而知。这种有取向的选稿手法,在不少国际社会科学期刊和经济期刊上,的确时有出现。
阅读这类期刊的大学生,可能会以为国际刊物的论调是「真理」,并鼓吹其它国家效法。然而,这些被指能达到双赢局面的政策,只对西方国家有利,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好是坏,仍是一个疑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