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理想之旅

文学沙龙简讯:从《豆选事件》看新农村建设

SZ · 2007-10-10 · 来源:本站原创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周日文学沙龙活动
主题:点评曹征路中篇小说《豆选事件》
时间:10月7日下午2:30——4:30
地点:北京大学资源宾馆三层1308室书社
主办:网站(http://www.wyzxsx.com) 左岸网站(http://www.eduww.com
曹征路《豆选事件》简介
《上海文学》2006年第6期
推荐人:李云雷
 
曹征路的小说总是与众不同,不少作家都写过乡村选举,但《豆选事件》却有着独特的观察与思考。小说着重描写选举过程中村民对恶势力的反抗,写出了不同人的心态,方继仁是个敢怒不敢言的农民,在他身上存在着农民几千年来“精神奴役的创伤”,方继武则是一个“新人”,他勇于反抗,勇于追求民主,而方继仁的妻子菊子则介于他们二者之间,是一个从逆来顺受转而反抗的典型,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当下农村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并以菊子的自杀将矛盾推到了高潮,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小说对方继武虽败犹荣的描述,则为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光明的前景。

下面是志愿者通讯员写的简讯稿。

从《豆选事件》看新农村建设

10月7日下午两点半,召开了主题为“从《豆选事件》看新农村建设”的座谈会,到会嘉宾就曹征路先生的小说《豆选事件》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对新农村建设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主持人首先介绍了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对小说发生的背景和文中的人物性格作了简要的说明。该小说通过描写乡村选举过程中村民与恶势力的斗争,写出了这一过程中各种人物的心态,揭示了存在于农村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接下来,大家围绕这一小说与新农村建设展开了讨论。

网站的范景刚先生首先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觉得这个小说的题目很巧妙,自己首先想到了延安时期的农村选举,小说中有“豆选豆选,先斗后选”的语句,富有哲理,富有生气,揭示了选举的实质;此外“豆选”还与“都选”谐音,“豆选豆选,大家都选”,有普遍动员的意味。选举中的斗争,是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这些矛盾早在选举前就已经积累下来并已展开了,选举只是斗争的一个环节,斗争的一种方式。方继武在斗争中所面对的,是方国栋一家的“精英联盟”,而要对付他们,必须有集体的团结。但是现在大家都各顾各,没有人敢去同他们斗争。要斗争就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但是集体主义精神为什么丧失了,这是村里很多青年的困惑,引起了方继武的思考。方继仁的爷爷方大勤,在六十年代当支书时,正逢自然灾害,村里人都出去逃荒,但他留下来看守种子粮,最后活活饿死。逃荒回来的村民看到了这个情景才开始讲集体,才激发出了集体主义精神。菊子的自杀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是给她送葬的群众表现得麻木和无奈,方继武被放出来后看到此景,就给大家讲道理,号召大家起来抗争,促使了村民的觉醒。虽然他没有当选,但是菊子的死让大家重新找回了集体主义精神。要产生集体主义精神,就必须有一些人做出牺牲。近代以来,社会主义时期的集体主义精神盛行,与革命先烈的牺牲有很大联系。现在工人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侵害,需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来维护大家的利益,同样需要一部分人作出牺牲,来唤醒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李云雷先生认为小说可以从现实农村的状况和文学本身的传统两方面来讨论。曹征路的小说和五六十年代的人民文学传统是结合在一起的,方大勤是当时的社会主义新人,走在社会思潮的前列,而方继武也是以这种新人的形象出现的。小说中的徐改霞与《创业史》中梁生宝的爱人同名,这表明从这种文学传统中继承了不少东西。不同的是,社会变了,现在的社会环境没有当时的那种理想,也没有一种可为之奋斗的远景,只能针对眼前的问题进行个人努力。这篇小说写出了现实中丰富复杂的层面,也表明了需要集体主义精神来改变不合理的现状。

《小说选刊》副主编冯敏先生觉得要理解《豆选事件》,应该结合的小说《那儿》来进行,这两篇小说是一脉相承的。他认为当下的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进入销售排行榜的,而另一类可能进不了销售排行榜,但却要进入文学史。曹先生的作品就是要进入文学史的,在谈到底层文学的发展时,不能回避他的作品。底层文学的出现与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化密切相关,随着市场化而出现的“国企问题”,“三农问题”,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被称为“底层文学”。底层文学的出现,表明在中国改革的攻坚阶段,作家没有放弃思考,在整体上没有缺席。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苦难描写的。有人指责底层文学把工人农民描写得太苦了,“苦哈哈的干啥呀?”但这是社会的真实情况,并不是作家想像出来的。苦难问题不是底层文学的独有专利,80年代的伤痕文学不也是在描写苦难吗?无非是在描写知识分子和干部的苦难而已,他们的苦难是苦难,难道工人农民的苦难就不是苦难?工人农民的苦难就不该描写吗?另外,描写苦难也不是中国文学的独有传统,俄罗斯文学不也有描写苦难的伟大作品吗?我们的文学作品不是不能描写苦难,不是不应该描写苦难,问题是用什么态度去描写。曹先生的作品为大家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不是一味的展示苦难本身,重点放在人对苦难的抗争,在抗争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可贵的精神,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曹先生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锋芒,占领了思想的制高点,使得他的作品在众多的底层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思想穿透力,展示了一个思想者的风采。

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的青年记者鲁太光先生谈了他对这部小说的看法。在读过小说之后,他感觉到主人公命运的可怜,也感觉到农村的不幸。他还思考菊子的死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方继武在出狱后没有碰到菊子的出丧,那么菊子会不会被悄无声息地埋掉,白白死去!他觉得《豆选事件》的悲剧色彩比《那儿》还要重,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了给人看,在这种悲剧中,让大家找到力量,至少是思考的力量,至于给的答案好不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曾经在任乡党委书记时上书总理痛陈“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三农专家李昌平先生发言时给予了这篇小说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是反思改革的一部文学力作,如果能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或者话剧,肯定有广泛的受众,而且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他觉得对农村的政治经济很有研究,比一般的作家要有深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篇小说的影响力将会很大。在小说中反映了改革背景下的中西部农村现实,反映了中西部农村的局面和发展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西部很多农村出现了两个非法生存状态。一是普通劳动者为了降低生存成本,选择了非法生存,无尊严地生存。例如人死之后,按照有关法规要火化,但是在此期间的一系列花销代价高昂,按照普通农民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撑他去遵守这些法规,合法的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实在是守不起法!再比如进城打工的农民,按照规定要办暂住证,健康证等证件,但是有的人花不起这些费用,有的人根本不知道去什么地方办理,只好选择了非法生存。另外一个非法生存是基层干部的非法生存。村长和乡长并不天然地坏,他们的处境决定了他们也不得不做出一些非法的事。目前,乡村的经济和政治正在出现灰色化的趋势。这部作品反映出乡村变化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当然,作品中有些地方还是可以再进一步完善的,比如关于农村的一些法律法规,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还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

中央民族大学杨思远教授没来得及看小说,根据大家的发言发表自己的一点观察,提供给大家作为思考的参考。在中国能不能当上官,过去一直是眼睛往上看的,因为上级的看法对官员有很大影响。在很多人心中,认为民主选举选出来的人是会向下看的,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完全是这样。在旧体制下,村官的产生会出现两个矛盾,即基层官与上级之间的矛盾,基层官之间的矛盾。现在矛盾依然存在,候选人与村民之间,候选人之间都由矛盾,家族势力,黑社会势力,经济势力,贿选,在选举中起了很大作用。选举之后的情况,跟以前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因为多数人当村官的目的不是为全体村民造福,而是为了自己得好处。贿选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它起码表明候选人对选举制度是认同的,有了一些眼睛向下看的趋势。基层民主的进程,还需要继续推进。

一个普通读者高先生在评价小说时谈到,自己看完小说感到很压抑,虽然结果还算差强人意,但是这个结果是在付出一条人命的代价后才得到的,这样的代价有些太大!他认为民主的真正含义是可以说“不”,而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很漠然,遇见事情绕着走,要么沉默,要么对黑暗投赞成票。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农村,也存在于城镇,大家的民主意识很成问题。在延安时期,也有豆选,那时大家都没有顾虑,为什么在这个号称是民主科学的时代顾虑这么大呢?这与近几十年来,民主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有关。

中国农业大学的何慧丽副教授结合自己挂职兰考副县长期间在农村搞合作社实验的经历谈了对选举的一些思考。她坦言在兰考期间,为了把合作社搞好,在选举时没有发扬大民主,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支配选举的作用。她不觉得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与选举挂钩,她也在不断思考选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小说选刊》副主编冯敏先生认为文学不是社会学,也不是经济学,作家没有责任和义务去为社会改革开药方,他的任务就是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把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精神表现出来。他觉得从专业的角度讲,菊子是个很有个性的形象,她的死有很强的悲剧力量,但是在操作上,死的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了解农村真实情况的李昌平倒是认为,菊子的死理由非常充足,他做乡党委书记时看到很多农村妇女自杀的情况。

自由学者曾先生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民主或选举是不是必要的?第二,民主选举能达到目的吗?他觉得,民主是一个过程,需要代价,而且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他还认为不仅要有新人,还要有新文化,而且还要传播开来,让更广大的人民掌握,让农村不再依附城市。

李昌平提醒大家阅读这篇小说应该在反思改革的大背景下来看,不要落入民主与选举的陷阱中,民主与选举已经有很多的论说了,从这个角度看这篇小说就降低了该小说的品位和意义。这篇小说并没有给出方案,只是揭示了问题,预示了趋势。

网站的范景刚先生补充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篇小说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启蒙的一个作品。方继武身上表现出的民主意识其实是一种追求公平正义的斗争精神,仅仅只是为了自身利益他不值得那样去做,他是为了一个“理”,为了一口气。在斗争的过程中,他遇到了重建集体主义精神的问题,这时历史和现实走到了一起,社会主义时期方大勤的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菊子的死从新世纪社会主义重新出发的方向上看具有了同样的意义。方大勤的死让具有小岗村意识的村民开始产生了集体主义精神,开始了讲集体。菊子的死,在方继武的努力下,使村民产生了新时期的集体主义精神。选举仅仅只是民主斗争的一个环节,一种方式,而不是民主的全部。认清这点至关重要,这是区分民主浪漫主义和民主现实主义的一个标志。在讨论中,选举不值得受到太多重视,否则就容易陷入民主浪漫主义的陷阱。另外,方继仁觉悟的转变值得注意,第一,他不怕副乡长方国梁了,他敢于站起来做人了,不觉得比方国梁矮了;第二,他当上村长后既怕又不怕的心态,展示了民主条件下人民公仆应有的心态,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应当是新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第三,小说开头有方继仁反思自己人生心态的内心描写,就是什么是“成功的人”这个问题。小说提出了人生意义的这个最深刻问题,给人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但是小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倒是新文化建设需要真正面对的深刻问题。最后,他总结说,这篇小说在三个层面上有其深刻的意义:第一,揭示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反思,这是李昌平先生指出的最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第二,启蒙民主精神,鼓舞人们斗志,这是新世纪新时期新条件下社会主义重新出发的新启蒙,这是范景刚先生指出的一个思想意义;第三,为抗争人群指明斗争前进的方向,这是人们的期待,需要思想家重建宏大叙事的整体视野,这是小说还显薄弱的地方,这是当前整个左翼思想界的现状所决定的。

在后面的时间里,大家就这篇小说和新农村建设,以及一些嘉宾的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少人发表了自己对小说和新农村建设的看法,也与到会嘉宾就一些观点进行了交流。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乌有之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