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文学沙龙活动
主题:点评曹征路中篇小说《豆选事件》
时间:10月7日下午2:30——4:30
地点:北京大学资源宾馆三层1308室书社
主办:网站(http://www.wyzxsx.com) 左岸网站(http://www.eduww.com)
下面是青年记者鲁太光先生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鲁太光:
这个作品刚刚出来的时候我就看过这个作品,前两天云雷说要讨论这个作品,把这个作品发给我,我又看了一遍。我两次读这个作品的感觉是一样的,脑子里就出现两个字:“可怜”,特别特别的可怜!
谁可怜呢?方继仁可怜。用农村的说法那是被戴了绿帽子,做了乌龟。你看小说开头写他那个屈辱感的时候,那个影子像一个乌龟头一样,刚开始看,不大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把自己想象成乌龟,到后来才明白了,这是为了突出他内心的屈辱感。他是非常可怜的:在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发家致富,把自己的老婆主动的,或许是默许的,或许是半推半就的,推到别人床上去了,推给别人做情妇去了。用把自己的老婆给别人做情妇从而赢来一点财富,这个代价太大了,因为,这么一弄,他整个人幸福的基础就土崩瓦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非常可怜的。
我觉得方继武也是非常可怜的,刚才云雷说了,继武是一个新人的形象,是一个抗争者的形象。我表达一点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方继武他身上确实有很多抗争的色彩,确实是我们今天农村建设中值得提倡的一个人物,但可能由于这是一个中篇作品,人物性格没有特别成分的展开,所以,他作为新人表现得不动人。在整个抗争的过程中,因为有环境的压迫,因为斗争的残酷,方继武有一个变化,由最初的满怀自信、充满智慧变得嚣张乖戾、不通人情了——这个变化是可悲的,而且,我强调一点,我们不能把这个变化完全归因于外部环境的残酷,因为,你选择了起来,就必须承担起来的艰难困苦。我觉得菊子的死亡,方继武起了关键的作用,或者换句话说,他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读完这个作品之后,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始终萦绕不去,即我老是考虑菊子应不应该死亡的问题,或者说她就这么死去有没有价值的问题。在我看来,价值有限,因为小说没有给死亡的充分理由:难道就是为了帮助方继武?或者说,为了反抗方国梁对她的侮辱?或者是为了倾诉丈夫对她的压抑?小说表现得都不十分充分。恰恰这个“不充分”使方继武成了罪人——没有充分的理由就先献上一个生命,代价太大了。更加重要的是,方继武一直说自己从事的是政治斗争,是政治活动,可结果呢?他却陷入了一个“怪圈”,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界的压迫,从政治出发却离开了政治,甚至走向了反面。这是对自我的否定,对方继武来说,这是最可怜的。
菊子就更可怜了,本身就是一个穷苦的孤儿,以为嫁给方继仁能得到幸福生活,结果被老公拱手相让做了礼物,最后又为了另一个男人——方继武——的事业而悬梁自尽,这也是非常可怜的。
当然,我并不是为可怜而说可怜,而是为了追问为什么这么可怜。刚才老范也说了,它的对立面,它的反对性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几个反面对象的名字起得非常好:方国栋、方国梁,方国材,方国宝,“栋梁材宝”,背后还有一个“点子叔”(音),这个方国栋是村支书,方国梁是副乡长,方国材在省委某部门干处长,方国宝在国外还读博士。这不就是现在的“精英联盟”吗,是现在我们说的“腐败的铁三角”吗!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方国仁、方继武、菊子为什么可怜了,因为他们是分散的,而对方是组织起来的,他们不仅是经济的,而且是政治的,甚至是文化的组织,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个文化组织显现在什么地方呢,显现在“点子叔”这个地方。这个点子叔在这个作品里像个影子,但很重要,在我看来,他是一切恶的驱动力。小说里有一个“忆苦思甜”的情节——一般情况下,都是好人“忆苦思甜”,但这这个小说里,坏人来“忆苦思甜”了。当农民要起来的时候,当菊子也有一点反抗色彩的时候,当方国梁也犹豫起来、摇摆不定的时候,他就跑到养鸡场给他“讲古”,“讲历史”,说你们这些人——其实,他跟方国梁是同辈人,因为他有文化,有权力,他就觉得长了一辈似的——要忘本啊,你们不知道咱们是怎么富起来的,就讲你爷爷方大勤如何如何,从乞丐的历史讲到社会主义的传统。但上面讲的这些都是虚的,实的是他的潜台词。他的潜台词很简单:你们富起来是因为我,因为我在路边修了一个收费站,现在改革开放都富了,你们都忘本啊,现在你们生活都不错了,你们就要反我们家!
就这一句话,几乎瓦解了反抗者所有的动力:方继仁回过头去压制自己人了!你说这个文化力量可怕不可怕?
另外,我刚才也提到了这一点,就是我一直思考菊子应不应该死亡。我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呢?我是思考她的死亡有没有意义。小说嘛,是从现实中来的,但是有一点虚构的色彩。假设方继武不是那一天出狱,没有碰上菊子出葬的话,按照小说的逻辑发展,甚至按照我们现实的逻辑发展,她是不是就被悄无生息地埋了?已经被对方用权力给压下去了?这是我觉得值得考虑的一个地方。
刚才冯敏老师也说了,说理解豆选事件,一定要跟《那儿》联系起来,要理解背后的历史线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曹征路在作品中,非常善于用象征,《那儿》是象征色彩非常浓的作品,最后主人公是在一堆锤子、镰刀、斧头之间死去了,在小说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延伸的思想空间。这是一个象征,象征英特纳雄耐尔迷失了,因为他“英特纳雄哪儿”了,找不到方向了,或者说在呼唤一个方向。同样,《豆选事件》也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一个名字。刚才老范也讲了,在延安的时候,当时农村的识字水平不高,要选一个代表,选一个村支书什么的,那就是放上几个碗,放上两个碗,豆子有红豆、黄豆,白豆,黑豆,谁代表黄豆你就往谁碗里放这个东西。所以说,《豆选事件》反映了今天农村民主的一个新的动向,但是这个民主实践,这个“豆选事件”,我觉得他的悲剧色彩比《那儿》还要强烈一些。最后完全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促成了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果,这是十分悲哀的。
方继仁当选了,作家写了他的觉醒,但能把自己老婆送给别人的人当了村长,即使他觉醒了,我也不敢在他身上寄予太高的期望。对一个那么没有胸怀,那么没有智慧人,我不敢抱有很大的期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方继武也不抱太多期望。
这不是说作家的这个作品写的不好,它恰恰显示了我们当下农村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提醒我们思考怎样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为新农村建设找出一个好一点的方向。我觉得这是曹征路这个作品最大的意义。他写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剧是为了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让人看,看了之后让人心痛,心痛之后才有动力,才有思考的勇气和智慧。至于曹征路给出了多少答案,这个答案好不好等,我觉得是另外一个问题,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先说这么两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