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影评沙龙
时间: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
中午12:30——14:30 观看电影《摩托车日记》
下午14:30——16:30 影评沙龙:围绕《摩托车日记》展开评论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1号北京大学资源宾馆三层1308室书社
主办:网站,左岸网站(www.eduww.com)
网址:www.wyzxsx.com 电话:010-62760856
附〈摩托车日记〉简介
《摩托日记》是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根据格瓦拉家族提供的日记拍摄的剧情片。1951年,29岁的阿尔贝托•格兰纳多和23岁的恩内斯托•格瓦拉成为旅伴,两人骑一辆“诺顿500”摩托车从阿根廷出发,穿越南美大陆,行程超过一万三千公里,途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但旅程却没有想象中美好。他们眼前所见的,尽是贫苦大众遭强权剥削的惨况;一场关乎人性斗争的风暴,在他们的心中静静地开始革命。一个旅程,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而这个人的改变,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在旅途中,格瓦拉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感受。旅途结束之后,恩内斯托•格瓦拉改名为切•格瓦拉,前往古巴投入到革命之中。
下面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徐硕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了解徐硕关于这个发言思想的详细内容,请参看她的文章《星空下的征程——切·格瓦拉革命思想述评》。
大家好,今天我们坐在这儿和大家一起谈论格瓦拉。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讨论,在此想发表我一点点我对格瓦拉革命的看法。刚才郭老师也提到格瓦拉革命具体策略上有很多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究竟什么是格瓦拉心目中的革命。
在我看来,他的革命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自我的革命,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影片当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切自我历练的内容。在后来的生命历程当中他不断地磨炼自己,在切的《游击战》那本书里面切表述了他心目中游击战士的标准,我觉得这是他的自我革命所要达到的目标,他认为游击战士是有坚定意志,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有远大的目光,满怀对人类的爱。我觉得这是他的第一层革命——自我革命。第二层革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革命,而这点在古巴革命往后的社会改革方面,比如说土地改革以及工业国有化等等表现出来。第三层革命是他最看重的,就是人的革命,他提到要建设一种新人,而这种新人在他看来是一种更加完善、摆脱了私有制所带来的种种局限的、完全不同的人。以上是他的三层革命理想。
但是,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他会发现他的革命一步一步走向失败,首先是人的革命的失败,他所倡导的新人革命过于理想主义了,因为他在劳动中强调的是精神鼓励而不是物质刺激,而很多人是无法达到这样的精神高度的。而此时,社会革命也在发生着改变,比方说切提出要建立古巴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在当时的冷战形势下,古巴很可能沦为苏联的一个经济附庸。所以在革命趋于式微的情况下,最后他必须将革命重新回归到自我革命上中去,而这也许正是促成他离开古巴去非洲去玻利维亚的动力。就像他临走前给他父母的信上所写的那样,他知道很多人也许会把他说成是一个冒险家,但是他认为他是一个为了宣扬真理而不惜献身的冒险家。他在去玻利维亚之前,或许早已预感到自己这场革命作为一个现实革命来说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他觉得他在这场革命中要做的是完善自我,使自己最终作为一个新人的典范而向世界昭示:新人真正是可以实现的,而这新人就是他。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切·格瓦拉的革命的理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