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又在开玩笑:没有人品 哪有学品
--------------------------------------------------------------------------------
: 云淡水暖(梁.山.彩.楼) [143076:4393], 13:59:36 02/13/2006: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ww.washeng.net/
《北京晨报》报道, 2月11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报道
一开头就言明“会上聚集了数十位从事经济、金融研究的主流学者”,什么叫做
“主流学者”,看来贤达们还是有那么一个“圈子”的,这个“圈子”就是“主
流”,这个年头,“主流”、“精英”的招牌还真是有些耀眼的,“人以群分”
,彼此在一起切磋,当然可能只闻掌声了。此会的一个重头戏是“在经济学界德
高望重的吴敬琏以《反思过去25年的改革,明确21世纪前进的方向》作主题发言
,呼吁改变目前在学术争论中出现的危险弊端。”。
“德高望重”者,“老”也,吴老也开始“反思过去25年的改革”了么,恐怕与
2005年来“非主流”们此起彼伏的“反思”浪潮不无关联。当然,有“改革捍卫
者”又会来分辨了,吴老们的“反思”是“理性”的,是“前瞻”的,其他人的
“反思”就要警惕“反改革”、“动摇”云云了。
吴老是“反思”的高手,高就高在把“反思”先进行“学术化”,进而把“反思
”局限在“学术”,一来表示了“反思”的专业性,只要一“专业”,恐怕就没
有“不专业”的平头百姓、升斗小民什么干系,改革的是与非,就只是“学术”
们的专利了。“吴敬琏的发言是针对学术界正在激烈进行的一场争论。…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评价说,经济学界正在
面临20多年来最大的学术分歧。”。
草民不清楚的是,这场“正在激烈进行的争论”只是在“主流”内部进行呢?还
是包括了“非主流”们,进一步言,是不是还包括了在网络语境里发言的“非专
业”们,如果没有包括“非主流”、“非专业”们,还有什么“激烈进行的争论
”呢,如果包括了,这个“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中发言的为什么只见到吴老
们这样的“主流”。
吴老的第二个高招是“暗喻”,“‘25年来,像这样的争论已经有过很多次,’
吴敬琏说。1981年到1984年一次,1989年到1992年一次,这已经是第三次。”,
吴老就像前几天皇甫老擎起“不可动摇”的大旗,把“反思”与“反改革”、“
动摇”挂钩一样,更为令人充满遐想地、巧妙地把“这样的争论”与80年代初是
否实行全面市场化和90年代初的“姓社姓资”的“激烈争论”挂钩起来,而前两
次“激烈争论”,吴老恐怕都是自认“赢家”的。
然而,吴老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记者把其总结为“学术和人品不能混
谈”,草民顿觉眼前豪光一闪,“学术”和“人品”可以“分开”,这不知道是
吴老的本意还是记者的臆测。吴老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曰“然而目前的状况却是
缺少思路清晰的具体分析,笼统判断的气氛也影响到公众对经济政策调整,甚至
对经济学家学术人品的判断,使得原本应当越辩越明的争论更加混乱。有的学者
却借大众的不满情绪,对一些领域的制度调整做出全面否定,在社会舆论的压力
下,学者们要进行更加具体的讨论变得不太容易。”,二曰“同时伴随争论的还
有对经济学家学术人品的质疑。现在,只要与公众所期待的观点不同,学者们就
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招致骂名。吴敬琏认为,对于各领域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和经
济学家的学术道德问题,应该分开来做更具体的讨论,而不应该混为一谈。”
吴老在说话的同时,就已经把“各领域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学家的学术道
德问题”联在一起谈了,“有的学者却借大众的不满情绪,对一些领域的制度调
整做出全面否定”,这不是在质疑“有的学者”的“学术道德”是什么呢,意思
是“有的学者”可能是“操纵”了大众舆论,并非“有道德”的学术讨论,使得
其他的,确切地说就是“主流”们“要进行更加具体的讨论变得不太容易。”,
从而“集体失语”,干脆闭嘴了。草民不明白,既然“主流”们所倡导的“各领
域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真正的,不断“水涨船高到人均1300美
金”(皇甫平语)的实惠,大众们的“不满情绪”怎么还如此轻易地被某些学者
所“借用”呢。
第二,“只要与公众所期待的观点不同,学者们就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招致骂名”
,是谁造成的呢,公众,还是“各领域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的制定和提供理论
支持的“主流”们呢,公众们“所期待的观点”是什么呢,无非是在巨大的改革
利益里面,有比较公平的分配,人们能够有稳定的预期,孩子上学不至于“家徒
四壁”,身患病痛“敢于”走进医院,不会被一个安身之所压的喘不过气来。但
是,如果“学者们”到基尼系数已经高达百分之四点几了还在鼓吹“20年内难见
公平”,“医疗改革还要彻底市场化”、“教育市场化是方向”之类,“骂名”
如何不“招致”呢。
第三,大概吴老也做过学生的,大概吴老的老师也曾经教导过吴老“做学问者要
先做人”的,那么,“人品”与“学术”是否可以“分开来”呢,恐怕是分不开
的。比如韩国大名鼎鼎的“克隆先锋”黄禹锡,其学术水平不可谓不高,在国际
生物研究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其人品的堕落导致了学术道德的堕落,以身败
名裂告终。
在一个“主流”们倡导的以物质利益的占有论成败的时代,公众当然会把“学者
”们的言行和“学者”们参与“各领域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的制定和建言与其
自身的物质利益追求挂钩,这不是以谁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果“主
流”们敢于站出来在公众面前证明其与改革、企业改制、私有化过程中的物质利
益的摄取毫无瓜葛,只是在书斋中苦思,甚至在底层劳作大众当中“摸爬滚打”
,搞“第一手资料”,为最广大的人群谋利益,这样的“学术道德”何苦被公众
质疑呢。
但愿吴老只是对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否则,没有人品,哪里来的“学品”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