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岩在“纪念郎顾之争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郎顾之争,我主要是旁观者,没有参与进来。不像 韩德强 老师他们,挺身而出推动了这场辩论。前面很多老师都讲的很好,后面讲的越来越难,能够讲的东西不太多。我简单说两点。
第一,为什么是郎咸平,为什么这个大幕是由郎咸平把它挑开的?前面也有人介绍, 包括韩 老师, 左老师,还有杨老师,他们“三剑客”本来就对新自由主义主导的改革话语有过很多批评,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引起大的动静?为什么2004年郎咸平出来后,一下就把新自由主义改革话语的一统天下给打破了?实际上,“郎顾之争”就像 左大培 老师说的一样,是一个标志,是国内思想界、知识界左右力量消长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是为什么是它呢?除了 韩 老师刚才说的,郎咸平本身的身份外,郎咸平能够造成那么大的风浪,也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主要就是顾雏军太傻了,傻到去起诉郎咸平。如果他不诉诸法律,可能一点事都没有,可能郎咸平就像国内的非主流经济学家一样,只能在那里自说自话。当时至少在观念上已被高度控制的媒体,不会怎么理睬他。掌握了绝对话语权的主流经济学家,也可以沉默、冷淡对付他、封杀他——这是他们最拿手的。在顾雏军以前,郎咸平就解剖了不少国内有名的大企业。解剖之后,主流经济学家和被解剖企业家的反应都是不理睬,不回应。这种战略很有效,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不理睬、不回应,媒体就兴奋不起来,郎咸平也没辙,只能说给他极少数听众听,所谓“郎旋风”就刮不起来。只有顾雏军,我估计,从他的经历看,顾本身是一个发明家,也是资深知识分子,可能他有一种特别的傲气,认为自己对知识界很了解,包括对郎咸平的“底细”很了解,知道对方想要什么,怕的又是什么。所以就选择去告他,他以为这样一告,郎咸平就会害怕,撤退。
没想到,这一告就告出一个大新闻。海外学者批评国内企业、或内地非主流学者批评主流经济学,都不构成新闻。但国内著名企业老板状告批评的学者,无论从哪种标准衡量,都是轰动性新闻,媒体必然趋之若鹜,主流学者想控制也控制不住,何况他们并非直接控制,反应必然慢一拍。司法官司也为媒体的介入提供了无风险的角度:既可以报道此事,又不致触犯主流话语。其结果是,郎咸平的观点首次进入公众视野,获得广泛传播,与民众的切身感受相契合,赢得广泛认同。加上后面非主流学者的跟进,民众通过网络发出声音,整个形成合力把它变成了一场运动,改变了全社会的思想与话语格局。
第二,我觉得当时有一个很值得观察的现象,在郎旋风打破了话语垄断、改变了思想话语格局后不久,现实政策层面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出某种朝野互动的痕迹。所谓胡温新政,提出和谐社会等口号,舆论普遍认为政府向左转,大概都发生在此前后,时间上衔接得很紧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巧合。我认为并不是中央或某个执政者看到社会的思想话语格局变化了,也跟着向左转,调整政策。他们是早有此想法,调整酝酿已久,只是在等待、酝酿时机。大家知道,从邓小平时代开始,胡锦涛就被确定为接班人,他在旁边等待、观察的时间很长,必然形成了一套想法、做法:社会经过xxx时代的变化后,弊端何在?从何处着手可缓解危机,推动前行?如此等等。我认为他的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某些方面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走得过远,造成了诸多严重问题,包括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环境被严重破坏,资源过度损耗,等等,需要转向、调整。这就是胡温“向左转”的来由。包括他的科学发展观也好,和谐社会也好,都是他这么多年在接班人这个位置上,观察、思考的结果。郎旋风及其造成的影响,确实为执政者创造了一个调整的机会,一个发力点,于是形成了人们看到的一种朝野互动。但是,他调整也好,自己的一套也好,科学发展观也好,并不是刚才几位所说的,重新回到传统社会主义的方向,重回公有制的老路。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大家可以看到,并非如此。
他的调整很简单,觉得右得过头了,要稍微往左的方向多倾斜一些,但他并没有想要改变邓小平时代确立的,改革开放的主基调,好象也没有打算彻底改变已经形成的基本利益格局。他只是希望特殊利益集团相对守规则一点,不要让其他人无路可走。这是他能够做也似乎愿意做的。
现在中国到底会向好的方向走,还是向坏的方向走?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看现在的执政群体,是否已经被既得利益所绑架。对此,迄今为止还不易得出明确结论,还需要继续听其言、观其行。但无论如何,今日中国已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关乎我们这个国家明天还有没有希望,能够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前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