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的一学期在春意昂扬的时节拉开了帷幕。
春天属于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依然料峭的寒风挡不住成长道路上一往无前的朝气,喜悦与坎坷孕育着成熟的希望。
青年人的事,或许只有青年人写出的文章才更真实,更有味,更易产生共鸣。
从即日起,我们将选登一些青年大学生的原创文章。希望在“风华正茂”这片小地能为边行、边思、边惑、边悟的青年朋友们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也向关心青年的不同年龄的人们开辟一个了解青年的窗口。
在今日的诸多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三农社团是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队伍。许多大学生满怀着对社会责任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投入到支农事业中。一些毕业的同学走出城市,回到农村,在农村创业,以报效家乡。
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后以什么样的方式继续参与到撒农事业中?或许合适的道路要靠先行者的脚步一步步趟出。下面两篇文章就对先行者的足迹作了描述。
大学生农村创业三人行
青年创业 2007-10-25 15:30:28
初冬时节,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树叶斑驳,越冬作物刚刚给岗岗洼洼涂抹上一层淡绿,愈发衬托出村头那一排排用稻草装裹着种菇大棚的高大和醒目——在这30多个大棚中,有9个大棚的主人是在校大学生王中华、苗娟、周盘龙,用小岗村村民的话说:“这些学生娃把户口迁到村上,一板一眼地种蘑菇,不简单!”
在小岗村群众眼里“不简单”的王中华、苗娟、周盘龙,都是安徽科技学院四年级学生,三人中唯一的男生王中华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而两位女生苗娟、周盘龙则是微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年暑假把户口从学校迁到小岗村创业,缘起于大二下学期一次普通的课程实习。
王中华、苗娟、周盘龙所在的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农业科技为优势专业、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学校,一直注重通过系统的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王中华、苗娟、周盘龙能够接触到蘑菇栽培,就是因为学校在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要安排实习。在实习基地的大棚里,亲历菌种从牛粪、稻草中长成白花花双孢菇的“神奇”,了解了双孢菇市场的良好前景和效益,年轻的大学生们萌发了创业的激情。
“一开始,我们只是想租借或者是建一个甚至是半个棚子试一试。”如今是三个大棚主人的王中华回忆起创业经历时说。担任大学生实习指导老师的凤阳县委组织部干部张超得知大学生们的想法后,帮助他们进行了创业分析,指出如果想创业就不能“试一试”,因为规模小,相对成本就高,效益也不可能体现。张超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凤阳县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择“大包干”发源地的小岗村等地作为试点,实行贴息贷款、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双孢菇栽培等种植业发展。
令人振奋的优惠政策,给大学生们极大的鼓励。但是,要想享受优惠政策,就要把户口迁到农村。在城市和农村的“户籍门槛”前,原先有意一起创业的6位同学因为家庭的反对先后退出了。王中华原来就是农村户口,父母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的户口弄到城市;为了让他们接受大学生把户口迁到农村的现实,王中华软缠硬磨,费尽了口舌。周盘龙的家在九江农村,父母希望女儿安心学习,毕业后能回到他们身边,也不支持女儿的创业打算。而来自淮北市的苗娟索性先斩后奏,直到大棚搭起了一半时,才让哥哥捎信,使家里不得不同意自己的决定。
三位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得到安徽科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不仅明确肯定了王中华、苗娟、周盘龙立志创业的勇气和敢想敢干的精神,而且决定委派中国菌物学会会员、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何华奇博士担任他们的指导老师;并对他们创业期间的请假和补课做出专门安排,以保证他们创业和学业得到兼顾。同时,安徽科技学院还把王中华、苗娟、周盘龙三人的双孢菇栽培,列为学院“大学生计划”的实践性课题,予以资助。
今年5月,王中华、苗娟、周盘龙来到小岗村。小岗村党委给这些高学历的村民以尽可能的照顾:给他们安排了免费住宿和吃饭的地方,并免除了建大棚土地的第一年租金。在办理好相关手续后,三位大学生拿到了县里提供的13万元贴息贷款和每个大棚6500元的补助。从7月份暑假一开始,就在小岗村建起了自己的大棚。为了节约资金,他们采购和搬运建大棚所需的毛竹、砖块、稻草、牛粪,尽量自己动手。烈日下,风雨中,三个人天天忙碌,变得又黑又瘦。周盘龙抬砖时意外摔倒,把胳膊摔成了骨折;苗娟的爸爸心疼女儿,忙完家里的活,便到女儿的工地做“帮手”。
整整一个假期,9座大棚及其配套设施如期完工,一层层栽培架上长出了白白嫩嫩的双孢菇。新学期,王中华、苗娟、周盘龙返校上课后,正值双孢菇生长的关键时期。为了兼顾学业和创业,三位大学生一面抓紧学习,一面利用课余时间到小岗村照看大棚。10月31日,大棚里双孢菇第一次采摘出售了,企业上门的收购价是每公斤4.6元,不到半个月时间,9个大棚第一茬双孢菇还没有采完,就销售了五万多元。“一个大棚450平方米,一个平方米的单季产量8.5公斤,一年可以产两季,一季可采4茬,一个大棚可以用五年……”迎来收获的王中华、苗娟、周盘龙在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收回全部投资,怎么来发展自己的事业。
在校大学生创业农村的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做出批示,并委托有关负责同志到小岗村看望慰问三位大学生;11月10日,省长王金山一行来到小岗村,看望三位大学生并勉励他们为大学生创业做好表率。小岗村的村民们也在民主选举中对他们投上了信任票,王中华、苗娟、周盘龙被选为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李陈续)
终止创业大学生农村创业退出风波调查
(2007-06-13,21:51)
第一批到安徽凤阳小岗村创业的3名大学生,未到一年已有1人完全退出,另2名正考虑退出。当地政府认为,大学生到农村来更重要的是“示范”而不是“就业”。如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政府付不起扶持资金,创业者与农民“争地”的局面也可能出现
第一批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创业的安徽省科技学院3名学生,创业未到一年,有1人已将大棚转让,完全退出创业;另2名大学生正在犹豫、观望,考虑退出创业。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记者采访时发现,大学生半途终止创业的原因,不是不愿扎根农村、艰苦创业,而是创业机制不够完善。有关部门亟待完善相关政策,让创业大学生与农民实现利益双赢。
大学生:政策不稳定、机制不完善无奈退出
日前,记者在凤阳县小岗村双孢菇大棚边见到了创业的3名大学生。江西女孩周盘龙正忙于“收最后一季菇”,创业不到一年,她已经把大棚转让给了当地农民。“双孢菇是要靠规模出效益的,但是县里的政策几次变化,现在我们每个人只能申请种两个大棚。”周盘龙这样解释。
据了解,这3名大学生创业之初,凤阳县为了鼓励他们创业,给予每个大棚6500元的补贴和1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3名大学生每人都建起了3个大棚。2006年12月,凤阳县政府33号文件规定,次年加入小岗村种植双孢菇的大学生每个人新建5个享有同样优惠政策的标准棚,每个棚6000元财政补贴、1万元财政贴息贷款。但到今年1月,县政府1号文件又规定,大学生只能新建2个享有优惠政策的大棚。
现有的贷款政策也让大学生难以解决农村创业资金问题。大学生们介绍,农村信用社依据只能为本地户口农民提供贷款的政策,拒绝为他们提供贷款。尽管经过政府反复协调,他们第一批建设的大棚最终拿到了县政府出面的“委托贷款”,但是农时已受到了影响。
大学生们感到不合理的还有他们创业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限制。大学生们反映,具体负责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的基层干部规定,蘑菇的菌种、各种建大棚的原材料都要统一由他们出面购买,蘑菇的销路也由他们统一联系。而大学生们自己打听后得知,他们统一的原材料价格高于市面行情、蘑菇价格却卖得比周围其他农户低,这难免让他们觉得有人在其中“捞”了一笔。
县政府:优惠政策不限制基层难以承受巨大压力
针对大学生们反映的问题,凤阳县县长范迪军作出了相关解释。他认为,大学生到农村来创业更大的作用是带动农民参与现代农业,起到“示范”的作用,而不是来农村“就业”的。如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涌入到小岗村“工作”,县财政支付不起高额的扶持资金。所以规定每人限新建2个享受贴息贷款和补助的大棚,至于大学生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大棚并没有限制数量。
对于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范迪军还进一步道出了原委:2006年10月底,秋季双孢菇开始收获,直到12月下旬全部结束。这一季菇收下来,有父亲帮忙的苗娟大棚平均产值达到了1.3万元,周盘龙为8700元,而王中华的仅有6900元。与小岗村的农户平均每个棚1.3万元的产值相比,大学生们的收益可以说很不理想。考虑到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县里不得不减少享受优惠政策的大棚数量。
土地压力是县里担忧的另一问题。由于政策的优惠、良好的收益、大学生的带动,小岗村已建起了169个双孢菇大棚,不仅当地村民和大学生,一些“外来人员”也加入了创业大军。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土地租金自然被抬高,创业者与农民“争地”的局面不可避免。
解决银行贷款则更令县政府为难。根据农信社的相关规定,申请贷款采取属地原则,没有当地户口不予贷款。为帮助大学生争取资金又不违规操作,县里实际上采取了由县政府将资金打入农信社,再委托农信社贷给大学生的方法。但公共财政能力毕竟有限。
在范迪军看来,县政府为大学生下农村创业的服务更应该侧重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创业者生产、生活水平。为此,凤阳县已经相继投入了40多万元,通水、通电、解决食宿,提供有利于创业的舞台。他说,大学生应该抛弃依赖思想,不能是给优惠补贴就大干一场,否则就甩手。
专家:亟待建立大学生、农民双赢机制避免“争地”矛盾
针对大学生小岗村创业反映出的问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阮文彪认为,亟待完善大学生农村创业机制,实现大学生和农民利益双赢。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首先应该做好规划,一个村庄有多少空余的土地,可以接纳多少大学生,地方政府必须事先做到心里有数。避免产生矛盾后,再调节。
阮文彪说,扶持大学生创业不应采取提供资金补助的方式,以免造成新的不公平就业,引起基层新矛盾。国家、银行、学校可尝试共同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农村创业基金,同时配套严格的项目遴选、专业对口学生筛选规则,不能谁报名就由谁来创业。入选的创业项目按期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或者制定有关创业税费减免政策,或者提供贷款便利。至于大学生创业规模则应交由市场来调节,在保护基本耕地的情况下,只要农民认为有利可图,大学生愿意承包,不要加以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凤阳县挂职副县长王平认为,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对于改变常年来农村人才、资金“净流出”的现状十分有利。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这些高学历的人才回到农村后,对农村却可能造成“再次剥夺”。
王平认为,可行的办法是“合作化”,即提倡大学生带着技术和知识,通过农村的专业合作组织,联合有土地、有资金的农民一同创业,贷款共担风险、利益也共享。在合作的关系下,谁也离不开谁。农民可以增收,土地等生产要素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大学生创业也可以形成规模,脱离第一产业的简单劳动,从事加工、营销等环节的开拓,避免发生“争地”矛盾。
文章评论
[匿名] 建锋
2008-01-11 11:42:44
大二暑假在那边下乡的时候就听说有大学生在那边创业了,那时候觉得他们做得挺成功的呢,想不到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