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教书育人”的大学
赵维铭
曾经带过一班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教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尽管很多人认为我们“两课”教师的工作性质和中世纪的教士以及斯大林时期的“政工人员”,可是,作为一门学说,成为教育内容就必然有其合理性。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来说,它并没有好、坏之分,而《资本论》更是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的总结性著作,也是社会学的方法论著作。学生多学习一点,也算是“艺多不压身”,当然我也不是完全不通情达理,把考试分作了两部分,50%的开卷考试,50%的论文。可是在改论文的时候,我发现相当多的同学不是草草打了几行字就当论文,便是抄袭他人文章,更有甚者,连原的名字也没去掉。为此,我专门找了几个同学个别谈了一次话。令我惊异的是,这些同学对我的质问无动于衷,还敢于顶嘴,虽然我不是那个班的班主任,但是我仍然很生气,为此专门批了好几位同学零分,要他们重新交论文,考试之前交不到合格论文,就暑假交。本来事情就此了结,但是更令我惊异的是,那位班主任却过来找我“说情”,给我留下了一句至今难忘的话:“我们只教书,不育人,管这么多做什么?”
的确,现在的大学,对学生的“个性自由”是非常“尊重”的,逃课兼职、论文抄袭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的。而我们在1980年代初上大学时,却完全不是这样:那时的大学虽然大楼很少,也远不如现在富丽堂皇:几排五层楼的平房就是教室,使用实验室的试剂还需要申请,而为了使用好笨重的电子计算机,我们甚至自学计算机的“点语”(因为那时的“电脑”不是靠显示器输出结果,而是在纸条上“打点”表示)……食堂里供应的除了馒头包子,便是几个青菜,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四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星期六晚上去礼堂看一场电影就是最大的娱乐活动。记得那时由于我们课多,当下课赶去图书馆时,已是“全场爆满”,几无落脚之地。一本刊登最新论文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不单本专业同学争抢,就是外专业的,也常常借去一饱眼福,而一到傍晚,大家都踊跃地冲上体育场锻炼身体,争取将来能有个健壮的体魄为祖国服务……可是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在学校就知成天上网打游戏,对于学习不管不问,用数码相机把图书馆的书页一拍,回宿舍扫描上电脑,就化作论文的一部分还以为老师看不出来。上课期间,睡觉、玩手机甚至旷课做兼职者大有人在,还没考试就去问老师范围,考试时偷看课本笔记、传字条者比比皆是……这样的学生,往往大学四年虚度光阴不说,就其专业素质与能力也是难以胜任工作的。这也正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油之一。但是,古人有云:教不严,师之惰。就我在高校长期以来的观察所见,在教师对学生普遍抱有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下,学生素质焉有不下降之理?
相反,在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对我们的态度足以让现在某些“尊重学生自由”为标榜的人汗颜。当年的大学,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师与学生们的关系无疑是融洽而又亲密的,而学术自由的空气不说空前,却也是和现在难以比拟的。记得在当年,笔者由于见到镇里一位早年偷渡赴港者“衣锦还乡”产生了严重的困惑,因此把事情告诉了辅导员陈老师,没想到陈老师非但没有把消息向上汇报,反而借《南方日报》上一则“偷渡赴港者被遣返”的消息将同学集中起来,“偷偷”开了一个主题班会,引导大家各抒己见、不背包袱,事后还她做了我的入党介绍人;教我们高等数学的王老师,常常在同学们的留下比解题过程还长的点评;而我们的班主任,当时的著名经济学家蒋老师不顾年事已高,身体不佳还经常去学生宿舍解决我们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正是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教育、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得我们无论在学术上、人格修养上都有了很大的长进,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一个对自己和社会都有担当的人。可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尽管学术视野和物质条件比我们当年不知好去了哪里,可在十年寒窗的应试教育摧残下成为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豆芽菜”,欠缺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说,对知识的渴求与敬业精神上也有待提高,因此,大学应该是他们学习适应社会能力、找准人生目标的地方,但是现在的老师毫无钻研精神,出外兼课搞所谓的“培训”,用东拼西凑的“著作”做骗取职称的阶梯,以致某些学生大学四年读下来,连班主任姓甚名谁也搞不清楚,更遑论学到了什么知识!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在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势在必行,而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全民教育对提高我们的人民素质,保障我们的发展后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可是,大学教育的改革却走向了另一条歧路:教学评估光看形式,将学校的奢侈程度也算作评比的条件,从上到下尽情鼓励师生造假、做戏,评估团队亦流于吃喝。如此一来,只能使高校上求贷款,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下向学生大肆收费,将许多家庭贫困但有志于学的贫困生拦在校外,既不利于高校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因此,高校教育评估的改革,首先应该从学校的教学态度开始,使“教书育人”重新成为贯穿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