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涛 :中国大学的尴尬
由于我曾经在高等学校工作过,所以对涉及高校的事情就特别感兴趣。然而,对感兴趣事情的观察结果往往是令人沮丧,比如,高等学校中的学术腐败、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即失业、由于扩招、扩建而导致的一些高等学校处于破产的边缘等等,都令人气愤与沮丧。而中国高等学校成为“性事”高发区、大学女生卖淫、签署“包养协议”等等丑事、怪事就更令人不齿,不说也好。高校的学术腐败表现为堂堂的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是抄袭的、科研成果造假、职称评审时的拉关系、走后门等等。虽然高校的学术腐败还没有像政坛贪官们的腐败那么严重,然而,学术腐败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更胜前者,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发出了愤怒声讨的声音。然而,声讨归声讨,腐败照样腐败,教授抄袭论文的现象依然故我,而影响波及海内外的上海交通大学的“汉芯”造假现象并未绝迹,新的“假芯”又已问世,如果深究起来,恐怕更会令人震惊。本文不拟讨论高校学术腐败之事,更不愿讨论那些“性事”,而想专门谈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以及闹得沸沸扬扬的高校“破产”问题。
毕业即失业
最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去年120万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而今年的毕业生比去年更多,达到495万人,而就业形势并未见好转,因而,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形严峻。记得前段时间对大学生毕业前要不要撰写毕业论文的问题在网上展开了激烈争论。正方认为,毕业论文是检验一个大学生四年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与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毕业后用人单位录用与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岂能随意弃之;而反方则认为,这几年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很多学生一进入大学的第四年即忙于到处发简历、找工作,被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搞得晕头转向,根本没有心思去进行毕业设计,也无暇去准备毕业论文,到了最后只好东拼西凑,找些刊物上的论文抄写下来,或者从网上找那些专门从事“论文生产”的卖家去定购论文,与其这样,不如干脆取消毕业论文的写作。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争论,主要是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所引起的。
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的“毕业即失业”现象似乎是极为普遍的,也曾经是中共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一个靶子。而中共建政后的几十年间从未见过像这几年毕业即失业的严重现象。为什么会这样?虽然教育部对此问题总是闪烁其词,但中国政府,尤其是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的盲目扩招肯定是主因。从那时开始,国家教育部不顾主客观的实际扩大大学的招生规模,高校更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在不具备基本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扩招,有的学校本来每年只招收两三千名新生,一下扩充到招生上万名!而且,那些“杂牌军”,即各地由中等专业学校戴帽的什么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学院之类也趁机搭上了扩招的班车招收起大学生来。如此以来,全国的在校大学生突然大幅度增加,颇有些像1958年的大跃进了。大学扩招不仅造成了管理的混乱、教育质量的迅速下滑,也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对此问题社会各方给与了痛击,而教育部却故意回避,或者不予置评,或者网顾左右而言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发展规律的,破坏了既有的规律,必然导致恶果。扩招的滞后效应在这些学生毕业时显现出来了,由于社会的就业率不可能飙升,而飙升的毕业生人数遇到了就业的难题。于是,毕业即失业成了社会的现实。几年前出现这一问题时,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去擦皮鞋、卖猪肉、卖鸡蛋,甚至去到公共浴室当搓澡工,一时引起社会哗然。虽然,职业无贵贱,按官方的说法,那都是“为人民服务”,但是经过几年大学的学习,学得了专门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就非得去干擦皮鞋、卖猪肉的勾当?非得去当屠夫、为人搓背不可?中国真的到了需要大学毕业生去干这种不需要多少知识的事情的时候了么?而去年的情况更惨,不少毕业生去找“零工资”的职业,也就是只要有单位愿意“聘用”、接收他们,他们宁可不取分文而去为“聘用单位”无偿劳动,以求日后能为单位聘用,分得一杯羹。更有不少毕业生为了拿到毕业文凭而与一些单位签订虚假协议,因为一些高等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毕业生高就业率,就逼迫学生去签那些虚假的毕业分配协议。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因为今年的毕业生人数更多,而全国的就业形势并无好转,现在中国每年有2400万人等着就业,而按政府的说法,每年只能解决800万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虽然令政府头疼,但更为悲惨的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读了十七八年书,学得了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但一出校门成了失业大军的一员,他们如何能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
现在,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很快就将面临着走向社会,而他们的饭碗问题正威胁着他们,估计今年将有超过200万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赖以糊口的职业,他们的动向将如何?看来政府着急了,说是要想尽办法尽量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鼓励他们去边远地区、去做“村官”等等。我想他们着急的不是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的饭碗问题,而是这么多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会不会闹出群体性事件来。
大学“破产”的传言与现实
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流传着某些高等学校面临“破产”的传言,因为这几年高等学校由于扩招、扩建而向银行大量举债,而还款期的临近造成了一些大学的窘境。教育部长回应这一破产传言时,竟然说高校的固定资产有500亿,高校不存在破产的问题。其实,所谓的500亿固定资产是指学校的地皮、校舍以及实验设备,难道会拿这些东西来偿还高校欠银行的贷款?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传言,是因为最近几年来由于高校大量扩招而使原来的校舍无法满足要求、实验设备严重短缺,从而不得不进行紧急扩建;另一方面,为了虚妄地追赶国际一流大学,自2000年起,全国高校刮起了并校风,好几个大学合并到一起,为了融合,开始建更大的新校区。而各地也争相开发“亚洲第一”、“中国第一”等各种排名的"大学城"。这就使得不少高等学校向银行大量举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超过2000亿元,扩招、扩建热使得多数高校都在“负债运行”,到了资不抵债的窘况。然而,即将到来的还款高峰却让很多高校面临“破产”,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危机,这倒有些像198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的贷款热,最后导致资不抵债而不得不宣布破产。
巨额债务已成了制约高等学校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学校已被债务压得抬不起头来,据报道西部一个全国重点大学欠下银行近30亿的贷款,校长急得团团转,学校一切工作均围绕着如何还款这件事上来。由此可知,正常的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监督、科研创新研究都成了无足轻重的事了。但有一个现象非常奇怪:政府、银行以及大多数欠款的高校对于面临破产窘境竟表现得无所谓,甚至完全不放在心上。这是因为由于高校独特的政府背景,而主管学校的书记、校长本身就是官员,而非学术人士;各大商业银行明知高校不会破产而竞相与高校签订“银校合作协议”;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出让土地的办法,利用银行贷款,不但解决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还坐收了由高校扩建拉动的GDP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学借贷扩建过程中,高校、银行、地方政府三方共谋利益--高校借扩招之机,抢占市场份额;政府则希望高等教育拉动消费需求;而银行则认为,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无论怎样放贷都会有财政托底,绝对安全,绝对不会去考虑像企业贷款那样造成的呆帐、坏帐。这大概是中国的特色吧。一些民办大学已经破产了,公办大学的破产也许只是隐忧,反正所欠银行的贷款最终会由全体纳税人买单,高校不会像国有企业那样一夜之间被宣布破产。但不管怎样,由于扩招、扩建而带来的影响对高等教育而言绝对是负面的。银行贷款也许可以迟还,但由急速扩招、扩建给高校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质量所带来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即使不破产,也是个陂脚鸭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