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遭灾 他毅然在成都当志愿者
稿件来源:成都日报 2008-5-18 4:06:41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在位于高新西区雅驰工业园区内的成都市赈灾物资集散中转点,有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不少人都是在校大学生,其中不少人的老家就在灾区,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做一名志愿者。他们说,他们要为灾区作点贡献。20岁的川外成都学院大二学生胡飞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地震5天后还未联系上家人
20岁的胡飞老家在绵阳江油市三合镇。5月12日那个噩梦般的下午,地震袭来时,胡飞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爷爷,“爷爷中风了,平时都躺在床上,行动很不方便。其他人可以马上跑,但爷爷怎么办啊?”从小就深得爷爷疼爱的胡飞心急如焚,从5月12日下午起,胡飞一遍又一遍地拨打家中的电话。然而,在5月17日上午之前,他手机听筒中传来的都是让他无比失望的忙音。这让小伙子原本就焦躁不安的心更加忐忑。“爷爷,你还好吗?”
不假思索就报名参加志愿者
5月16日,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过去了整整4天,胡飞始终没有与家里取得联系,他的心情已跌入谷底,“那时我吃不下,睡不着,完全没心思做任何事。”
然而当天上午,当同学们纷纷开始报名加入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时,“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的胡飞却没有犹豫,立即跟同学们一同前往团市委报了名。他说,苦苦等待消息的滋味确实很难受,但看到灾区人民生活艰苦,自己要是袖手旁观的话,那自己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与其等待,不如行动起来,为灾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家人平安,他还要继续干下去
5月17日,与家中中断联系已经5天了,胡飞起床后就和同学们一同奔赴位于高新西区雅驰工业园区内的成都市赈灾物资集散中转点,开展志愿工作,同时,他仍继续拨打家中的电话。
令胡飞欣喜不已的是,在无数次的尝试后,电话终于打通了!“爷爷没事!全家都没事!”听筒中终于传来了家人平安的消息,那块压在胡飞心中长达110多个小时的大石总算落了地。挂掉电话,小伙子又投入到抗震救灾志愿者的队伍……
昨日中午,当记者见到胡飞时,他正与其他800多名志愿者一道,刚刚将从四面八方运来的救灾物资装上卡车。此时的胡飞心情轻松了许多,满头大汗的他说:“家人都没事,我就更应该继续为灾区人民做我该做的事。除了上课,我每天都会出现在这个地方,一直到抗震救灾工作全部结束。”
“开工了!”我们正说着,一辆载着牛奶的卡车又开了进来,同学们招呼着胡飞“开工”,胡飞连忙与记者“道别”,擦了一把汗,又冲了出去……
现场还有很多“胡飞”
除了胡飞,记者还在现场碰到了几名同样家在灾区的志愿者。
杨武,川外成都学院学生,家在彭州市丹景山镇,家中房子在地震中垮塌了,目前全家都住在临时居住点。向春蓉,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家在德阳旌阳区孝全镇,非常靠近受灾较严重的绵竹,家中的房屋变成了危房……
当问及选择做一名志愿者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都很简单:“连那些外地的同学都义无反顾地选择做一名志愿者,我们自己的家就在灾区,还有什么理由不为灾区作点贡献呢?”
现场特写
爱心和感动从这里发往灾区
面对灾情,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了!昨日中午,当记者来到位于高新西区雅驰工业园区内的成都市赈灾物资集散中转点时,见到的是800多个忙碌的身影。“这里是距都江堰最近的赈灾物资集散中转点。”现场总指挥熊平告诉记者,中转点是14日凌晨建成的,此后大量的救灾物资从四面八方送来,全部都是灾区急需的生活用品。从前天开始,救灾物资开始从这里集中发往灾区,每天运送1000余车次,累计2000多吨,价值100万元以上。
大量的救灾物资运达、卸货、装车,这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从前天开始,大学生、老兵、高校教师、机关工作人员、普通群众纷纷涌向这里,搬运救灾物资。“志愿者们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最长的要在这里工作18个小时。”熊平说,由于“工作量”太大,昨天不少志愿者都中暑了,但没有一个人说过要退出,“昨天中午有一次比较大的余震,这里摇得很凶,但他们没有半点退缩的意思,全都在搬运救灾物资。”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感人的细节:由于昨日来到现场的志愿者太多,指挥部准备的矿泉水远远不够,工作人员准备将暂时还不会被运走的矿泉水给志愿者们先喝,然后再派人出去买回来补上。尽管早已渴得不行,但志愿者们还是拒绝了,他们只说了一句话:“那些是送给灾区人民的,一瓶都不能动!”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黄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