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那个向士兵“敬礼”的孩子
2008-05-19 20:21
【网友感言】
小小年纪就知道感恩的孩子,一只胳膊骨折,脸上沾满血污,可纯净清澈的眼神却令人如此难忘.他只是千万个灾难中孩子的缩影,面对大灾大难,他们坚强地令人吃惊,令人心痛,更令人佩服。
【照片拍摄者讲述】
杨卫华:拍摄获救孩子向解放军敬礼照片
(中广网)北京5月19日消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连线采访绵阳晚报的图片部主任杨卫华,讲述那些感人照片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 在一张照片上,我们看到的孩子清晰的脸容,解放军正在给他喂水。我们联系了照片的拍摄者,杨卫华,很多人为照片感动,您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细节。
杨卫华:好的,感谢大家对在去的关心。5月12日,我作为一个记者第一时间到达了北川地震灾区,当时北川地震灾区余震不断,我当时是13日的早上7点随第一批救援部队进入了北川的老城区,我是摄影记者,我在寻找拍摄角度,想反映灾情照片的时候,意外的在瓦砾中听到了一个微弱的声音,寻着这个声音,我发现了小郎争(音),就是这个孩子。我和解放军战士一起把孩子救了起来。
主持人:您知道这个孩子现在的情况吗?
杨卫华:照片登出来以后,情况是非常危机的。这个县城是两山中间,余震不断。这个孩子在山体滑坡的最边缘,我们把孩子救出来以后,山体在继续垮塌。孩子的左手臂骨折,下撤以后我继续留多灾区,和这个孩子失去联系了。
主持人:现在不知道他的下落是吗?
杨卫华:我是五进灾区,反反复复,一直忙着抗震救灾的报道。特别是很多网友和关心他的人,我短短的时间接到了数百个电话,最远的电话是在纽约的一个先生打过来的,我也是想找这个孩子,昨天我跑了所有的医院都没有找到。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了他的名字,他叫什么?
杨卫华:孩子救下来以后,我意外的遇到了他的奶奶。她奶奶说他是郎争(音)还是郎真(音)的。
主持人:我们也通过广播寻找这位小男孩,他多大了?
杨卫华:大约是三四岁,我们时间很匆忙,没有仔细的去采访和了解,匆匆忙忙的。这个孩子当时已经受伤了,已经送到了安全的地方,我们没有仔细的询问他。
主持人:还了解孩子其他方面的情况吗?家人、父母是做什么的?
杨卫华:据奶奶介绍,孩子的父亲是北山公安局的公安干警,妈妈是机关干部。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已经失踪,但是爷爷和奶奶在,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主持人:孩子的伤不是很重是吗?
杨卫华:他的左臂骨折,在废墟中被压了十几个小时,受惊吓了,现场的条件已经不允许我们继续检查他的伤。脸上和手上到处都有挫伤。
主持人:你在现场看到他突然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杨卫华:这个孩子非常非常懂事我们把他从废墟扒出来之后,我们安慰他,要坚强,要勇敢。我有一点葡萄糖水,我给孩子喝了一点,孩子振奋了一点。我们就给他包扎,安慰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说谢谢叔叔。我们找到一块木板把他抬出来,他说谢谢叔叔,举起右手向叔叔敬礼。我的眼泪都下来了,我感动得按下了快门,让我非常震撼。
主持人:这张照片让很多人看了之后都感觉震撼,这么感恩的孩子,这么懂事的孩子,让我们很多人更加牵挂灾区的孩子。你现在在什么位置?你背后好像有直升机的声音。
杨卫华:我现在绵阳市的中心医院,收治了地震灾区最重的病号,根据灾区的指示要转出去,我们聚集了上百辆救护车和志愿者。
主持人:我觉得你刚才所讲述的这些一定也让我们的很多听众特别的感动,作为同行我们特别敬佩你。
杨卫华:谢谢,这是我的责任。等一下,刚才有人告诉我,今天我们报纸登出来寻找小郎争(音),我们报纸登出来,7点多有人打进电话来,说郎争(音)已经转到外地治疗去了,有人说在九州体育中心看到了他的妈妈,现在正在设法联系他妈妈,再联系这个孩子。另外一个电话他们接了以后告诉了我。
主持人:太好了,我们这里也是通过广播告诉小郎争(音)的父母,请和绵阳晚报的图片部主任杨卫华联系,也可以和中国之声联系。谢谢你。
主持人:杨卫华拍的照片,被很多人评为最感动得瞬间,这个敬礼是由衷的敬礼,是千万个四川孩子的缩影,面对大灾大难,这些孩子坚强得令人吃惊,令人心痛,令人佩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