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不可如此趋利
王 军
如今的大学办得越来越像企业,这个“企业”呈现的却是让人不可思议的状态——它似乎并不关心“产品”的销路。这边厢,大学生就业难;那边厢,撒开膀子招生创收。毕业生能不能找到工作,似乎只是他们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学校无关。
这时,它倒像个企业了——以收钱为第一。只是这样的“企业”过于初级,还很难说能否持续。
笔者希望以上这些说辞,是对当今大学的误判。可是,总是有些大学以实际行动为这样的“误判”提供“口实”。
一家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国内有6大类学科在校生规模“恶性膨胀”,包括管理学科专业、经济类专业、计算机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外语类专业、艺术类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其中,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本科在校生约15.5万人,专科在校生约1.2万人。而目前我国拥有记者证的人数只为18万。
实难想象被卷入如此“恶性膨胀”的青年学子们,在支付完数量可观的学费后将面对何等就业情形。不知有多少高校会在意这样的事情?一些高校的负责人坦言,如果说十年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办好”高校的话,那么现在的主要任务已变成如何“经营”高校。教育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债务已超过2000亿元。国家审计署对18所部属高校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显示,高校债务增长额中,因基础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这便是一些高校“以钱为纲”的理由。
一家钢铁公司今年在招聘时出了道考题:如何在一个两极电源插座上取得三相电,这居然难倒了大多数前来应聘的、经过4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一家电气重工集团的总裁感叹,现在机械系的本科教材与机械加工企业的岗位说明书相比较,“80%没用,20%有用但一时用不上”。
这些年来,已有不少用人单位提出不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只招收有工作经验者,向高校的教育质量亮起了红灯,使得因高校“恶性膨胀”而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雪上加霜。也不知有多少高校会在意这样的事情?事实上,即使这样的情况恶化下去,那些高校仍会生源不断,因为它们“绑架”了人们继续受教育的权利。
可是,我们还是要问:难道高等教育的供应者就不该想想,当你收取了这些孩子这么多的学费之后,他们买到的是怎样的教育服务?也许,对于那些把收钱作为天经地义之事的高校来说,思考这样的问题如同天方夜谭,但我们还要作这样的逼问。因为,高校承载着这个社会太多美好的情感,它即使要趋利,也不该如此去趋利。至少得讲讲商业道德吧。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第15期《瞭望新闻周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