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接近真实
华中农业大学 杨路
借助协会这个小平台我获得了多次下乡经历,曾先后五次到安徽、江西和湖北各地下乡调研,这些经历可以让我以支农人自居了。反复的下乡实践终于沉淀为今天相对稳定的看法:下乡不是救世,也不是纯粹为了体验生活,而是严肃而冷峻的实践和思考,这些实践和思考能让个人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更快速而且接近真实。
第一个体会是:下乡首先是促进自我成长的“自利”行为,帮助他人是处于第二位的。我们曾选定江西九江的一个村子作为实验点,幻想能像当年晏阳初、梁漱溟那样开展建设试验。两次调研后发现除了调研、支教、文艺还能勉强完成以外,其他设想(如棉花种植、水产养殖培训、推进农民合作等)通通不晓得怎样开展。过高的自我期待充满了激情和幻想,碰壁后才知道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很少。这些期待之所以是幻想,源于我们在精力、资源、知识、能力上的不足。两年以前我曾在笔记本上写过“或许我们去改变一个村子是可能的”这样的句子,现在看就缺乏真实性。
下乡调研常会震惊于农民的智慧,和队友的交流也是反观自身的良好场所。就像山的存在让人必须保持仰视一样,农村的复杂、普通农民的智慧会让人保持敬畏,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农民面前应当谦卑一些。去调查过安徽的一个村子,农民们自己办起了农民合作社,开展合作生产、资金互助、统购统销、文艺娱乐等活动,成员以老年人为主,方圆几十里地都很有影响。亲眼看了他们自筹资金盖起的合作社大楼和文艺表演,每一个下乡队员都被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农民的智慧和乐观精神所震撼。下乡的晚上通常用来讨论,来自四面八方的支农人聚在一起交流切磋,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在农村这个特殊而陌生的场景中,所有的争吵都是年轻人激情、友谊和缘分的见证,也是思考个人“镜中自我”的不可多的得的渠道。拥挤的火车、简陋的住宿、寒冬时节与家人团聚的晚归,或者某一瞬间掠过的微微自豪,甚至会让人产生“戎马生涯”之感。
再者就是对知识、理论和实际的思考:知识如何获得?我们脑袋里的理论与实际是符合的吗?对抽象理论的理解需要实践经验的帮助,当事实和理论冲突时也需要以事实为标准做出裁定,而不可能迁就理论。和其他社会人群相比相比,大学生不是缺少理论的灌输,而是缺少获取经验的渠道。对我们而言,一切实践的直接结果都是在批评和去除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并增加着真正的知识,这正是我们缺乏而又急需的。
真实之所以为真,原因它来源于观察到的实在。我们的下乡实践就是这样的过程:谦卑的参与者首先能体验到的是个人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来自实践的经验可以帮助理解和取舍抽象的理论,保证知识的吸收和生产尽量不偏离事实的轨道,弥合理论的逻辑和事实的逻辑之间的差异,让认识接近于真实。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