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在上海由团中央举办为期7天的“ 中国青年扶贫接力计划—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培训”会议,我们贸大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一行六人便马不停蹄地奔赴外经贸大学支教服务地——甘肃省榆中县。
在上海开会的期间,来自服务县的团委书记就曾找我们谈过话,指出由于榆中县深山区北山部分中学条件艰苦,因而非常缺乏老师,所以希望今年能分配两个对外经贸大学的支教老师去那里工作,给那片大山增添新鲜血液。也就是说这将成为我们贸大支教史上深入大山深处进行支教工作的开始。
谈话前,服务县的书记就曾给我们很随意的介绍过北山原子乡,那里处于榆中县的北部,学校位于北山的山顶,由于极度缺乏水,所以居于山顶上的园子中学只能靠天吃饭,所有的用水都来自于所存储的雨水,干旱的天气让那里的庄家已经七年没有收获,因而依靠国家救济和外出劳务打工成为那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冬天要自己生炉子,水要自己打,饭要自己做,一切都要自己来,这就是北山那边的情况,甚至比这更艰苦。”书记的一席话,让我的眼前打开了一幅贫瘠荒凉的画面,面黄肌瘦的人们和干竭的土地……
记得早在去年准备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时候,徐松书记就曾问过我们,“如果支教的地方异常艰苦,生活不能适应,你们是否还能像今天一样坚决,是否还会坚信自己的选择?”我相信每一个志愿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都会毫不犹豫的说出“我能”,也会在面临选择时,依然坚定的履行自己对于青春许下的誓言!
经过大家的考虑,我和支教团另一名党员秘位(04级法学院)选择了北山园子中学。支教团的其他人员:刘江(04级法学院)和张兵(04级经贸学院)分配到了榆中县恩玲中学;姜昊(04级信息学院)分配到榆中县第一中学,赵天明(04级英语学院)分配到榆中县第二中学。在上海结束培训的当天我们就乘坐了西去的列车,踏上了去往甘肃的支教旅程……
经过25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兰州,美丽繁华的兰州让支教团的队员们很是兴奋,顾不上劳途的奔波,我们马上乘坐了汽车与当地服务县的老师们直奔距离兰州市40多公里的榆中县。听服务县团委的老师讲,各个中学的领导已经提前4个多小时在会场等我们了。火车的晚点,让我们的行程多了几分焦急,1个小时后汽车终于载着我们到达了榆中县。虽然与“繁华都市”还不能相及,但是美丽整洁的榆中县,让我们在心中暗暗吃惊不少。大家没来之前,已经在心中做好了各种各样的准备,但是眼前的这个小县城,依旧让我们惊讶不止 。只是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欣赏这个可爱的小县城。当汽车刚刚停在县政府的门口,县里的领导就带着我们支教团的人小跑进入了会场,的确大家等的太久了。
一个多小时的会议,团市委的领导和县里的主管领导都到了会场,给我们带来了鼓励与赞扬,同时也向大家介绍了目前本地的教育实际情况。当会议的最后宣布分配方案时,各个中学的领导都热情地向各自的支教老师招呼,我注意到,来接我和秘位的园子乡学区校长在听到分配名额时,有些诧异,虽然依旧微笑热情,可是面露难色的表情让我和秘位有了些许的担心。之后便又是马不停蹄的搬运行李,分装到各自中学派来接支教老师的班车上。北山园子乡距榆中县有100多公里,而且全部都是崎岖的山路,此刻已是下午近7点,我们都以为会住一晚,第二天走。可是学校的金校长告诉我们立即出发,当夜上山。于是,大家各自匆忙的搬运着行李,也顾不上六个人即将分别的愁绪心情。直到最后马上出发时,支教团里的最小的女队员,赵天明走到了我的身边,给我一个深深的拥抱,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我们支教团自去年9月组建以来,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六个人快乐直爽的性格让支教团有了“老友记”的别号,特别是支教日程的临近,许多的时间都是六人彼此惺惺相惜,关爱照顾。团里的三位男生,对我们女队员更是关怀备至,大家在经历这场特殊的历程时,早已在不知间成为了最好的朋友。而这次的分配让我们六人分离的很远,队里最小的赵天明和姜昊更是各自一个学校。做为队长的我,更是远离他们不能照顾到他们,心里不免有很多的担忧……
由于来接我们的车很小,没有多余的地方来装我们的行李,于是我们的被褥行李都被装在了第二天进山的公共汽车上,我们俩和学区的校长以及园子中学的校长还有村委书记在一顿简单的晚饭后便踏上了进山的路程。校长一路上都在向我们说,“我们这里很苦,很多老师都呆不下去,你们能行吗?”虽然校长们说的是几乎听不懂的当地话,但我和秘位多少也能感觉到他们很担心我们是否能适应。直到后来和校长聊天我才知道,校长以为这次依然会分来兰州大学的支教老师,因为他们熟悉甘肃,熟悉这里的环境,能做好相应的准备。可是没想到这次分来的是从北京来的老师,他们很害怕我们不能适应,很担心我们在园子乡的生活,所以面对我们两个人是总是叹气。记得我们进山前的晚饭是一顿面条拌肉,校长对着碟里满满的肉,用充满着浓浓乡音的普通话对我们俩说:小李老师,小秘老师,这是你们进山前的能吃得最后一顿肉,以后进山里,就吃不到这么多的肉了,你们俩多多吃,吃饱了,吃好了,以后就不会那么想肉了……那顿饭,让我吃的刻骨铭心,校长不停的加肉给我们俩,让我们多吃。吃饭的过程中,校长告诉我们,园子乡位距北山之顶,由于全是石头山,引水工程难以完成,所以那里的人们只能依靠集聚雨水来为生活用水。那里的学生80%都是来自山洼和更远深山的学生,父母很多都外出打工,很多孩子都是和年老的奶奶爷爷生活,甚至是寄养在亲戚家,孩子们每周末都是从家里拿来一个星期的干粮,俗称 “馍馍”。每天两个学生的生活用水一共给分配一暖壶开水,天天三顿饭都是干馍馍和开水……校长说老师的生活也比较艰苦,需要自己做饭,自己生炉子等等,老师们没有办公室,宿舍和办公室及厨房为一体…...校长说了很多,我和秘位什么都没有说,直到最后,我很郑重的告诉校长:金校长,来这里我们所有的情况都已经全部了解了,我们也做好了所有的准备,我们绝不会退缩一步,一定会很好的完成这一年的工作!秘位说:那里的孩子可以生活,那里的老师可以生活,我们也一样,一样能快快乐乐的生活!
漆黑的夜里,上山的路崎岖前行,淳朴的老校长唱起了当年的老歌,车子里我们大声的唱歌,大声的聊天,所有的阴霾在那一刻化为了远方天上美丽华硕的星星……
到北山已经是夜里的11点半了,乡中学的老师热情的出来帮我搬运东西,山里的风很大,由于自上海一路前行,天气都比较炎热,所以进山前也没有顾的上添加衣物,因而面对此刻山顶大风的呼啸,我身体顿时便有些僵硬。山里的夜漆黑无比,我不知道眼前我即将要生活一年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但面对校长我们依然坚定快乐地说:这里挺好的 ,看,能看到这么多的星星,晚上也不会因为热而睡不着,这里真的很好!热情的老师们为我们烧来了水,怕我们喝不惯这里的雨水,给我们杯子里加了冰糖。我和秘位为了不让老师们担心,一个劲的大口喝水,告诉老师们这里的水和自来水真的没有区别。
临近午夜,我被安排到了一位女老师的宿舍里,劳途疲乏的我走进宿舍的那一刻,忽然感动不已,小小的屋子里,昏黄温暖的灯光,美丽温馨的花布被子,女老师姓金,比我大四岁。她告诉我,今天的被子有太阳的味道,因为给我盖的被子她今天晒了一天,所以盖上去肯定会很温暖,也肯定不会想家了……那一夜,我和可爱淳朴的金老师聊到了深夜2点,没有初次见面的陌生,她给我讲述这里的故事,告诉这里的20名老师有十五六位都是八零后,他们的都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四年了,谈恋爱、结婚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因为这里离外面的世界太遥远 ,不过依然有那么些可敬可爱的男孩,女孩爱上了这里的老师,在忍受寂寞与孤单的同时,也给这里的世界带来了一抹温暖与温情。
早晨我被窗外的鸟儿叫醒,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多的鸟叫声,打开门,头顶上蔚蓝的天空几乎让你触手可及,伸伸懒腰,多日来的劳途颠簸已渐渐消失,住校的孩子们已经在洗漱了,他们惊异的看着这个一夜之间冒出来的陌生人,小声的讨论着我的来路。
接下来的这一天,我和秘位忙着开始整理我们的宿舍,我们的床是用板凳和砖头搭起来的,热心的老师和学生纷纷给来我们帮忙,擦窗户的,搭床的,扫地的,搬运行李的,一时间让我俩内心温暖不已。虽然这里的生活与城市有着天壤之别,虽然这里师资缺乏,很多老师要带很多门课程,虽然孩子们每天吃的只有干粮开水,很多孩子更是要每天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里读书,,虽然这里的水有着或多或少的虫子,虽然……但是我惊奇的发现不论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很快乐,在他们的脸上没有怨天尤人的惆怅,没有生活的艰辛。每个孩子脸上明朗单纯的笑容是最让心醉的表情,同龄老师们的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最让人感动的情愫。
走出园子中学,外面便是几家仅有的店铺,那里的百姓善良淳朴,去买东西时当店铺的老板得知我们是北京来的支教老师,便会带着我们去到更好的商店买质量更好的商品,因为气候的不适应,到山上后我便生病了,去看病时,卫生所的大夫亲自带着我去取药,更因为我是支教老师,而让我先不要交费等病好了再给。卫生所的老奶奶护士害怕给我打针打痛了,便让主治大夫来给我打,还热情的问我哪里不舒服,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再给我添加衣服,并一个劲的说这么大点的孩子就从北京来我们这里吃苦,真可怜,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你。打针时,一个并不是我所教班级的学生看见了我,连忙关切的问我怎么了,并一直陪我度过输液时难熬的几小时,小女孩充满好奇地向我询问着外面的故事,关于北京,关于大学,关于世界。
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生活,我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照片,因为这仅仅才是一个开始,我想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的工作,给这里的孩子还有老师们展开一个全新的窗口。
虽然身处千里之外的大山深处,可是我们依旧会想念贸大,想念师长,想念同学朋友。在青春的路上,我们选择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我们为我们的选择感到骄傲,希望远在北京的同学们能多给一份关注于这千里之外的大山孩子们,希望我们的青春能炙热每一个需要温暖的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