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是人生第一要义。有什么样的志向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战略,从而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和广度。之所以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2007年夏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井岗山》。
井岗山斗争是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一个里程牌,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他人生志向的坚定以及志向的力量。作为一个革命者,在井岗山斗争中,他所面临的形势可以用“黑暗重重,光明难现”来表述:一是大革命刚刚失败,共产党武装起义打响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和第二枪(秋收起义)均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都不敢正视,也不能回答。二是敌众我寡,数十倍的敌人不间断地进行武装清剿。三是妻亡子散。四是党内不公平的待遇。受错误思想的影响,他在战功卓著的情况下,屡屡受到“开除党籍”、“解除军队指挥权”等打击。看完那部电视剧后,我常常做出这样的设问:“一个人在异常困难中,在多数同志近乎绝望的危难处境中,能够扛住来自家庭、党内不公正待遇带来的巨大压力,甚至是在功绩突出时被打倒险些失去政治生命的情况下,仍能顾全大局,坚定革命的信心,坚定不移地去奋斗。这其中,所折射出的志向已超越了得失成败、功名利禄。支撑他的是什么,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的信仰,是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确立的救国济民的鸿鹄之志。正是有了这种志向,即使是在困难重重、山穷水覆甚至是四面楚歌的境遇下,他仍能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仍能坚定地为了中国革命而“于烽火里九死一生”,因为他坚信真理所揭示的道路以及确立的志向是正确的,用真理来指导实践就一定能推动弱小的新事物去战胜貌似强大的旧事物。正是有了这种志向,即使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他仍把生死荣辱弃之脑后,坚定不移地追随党的事业,因为他已经把自己交给了真理,交给了为中国贫苦大众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他已经没有了个人的得失,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才是他人生价值的全部所在。用佛家的话讲,他已超跃了“无我”的境界。正是有了这种志向,他才能够藐视困难、排除万难,才得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就是志向的力量。
毛泽东主席的人生成就是世人所敬仰的。而他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确立的人生志向。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有志于“传圣贤之道”“行豪杰之事”的仁人志士都在探求中国社会进步之路、都将救国济民确立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什么毛泽东主席能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在于他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生志向的支撑,指导自己的实践。
在看电视剧《井岗山》的前后,我曾认真地阅读了毛泽东主席的传记和部分著作,更加深刻地体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他立志、成事的关系。他青年时代就曾有“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的论断,直至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最终确立了人生的志向并一生为之奋斗。他人生的终极目标与阶段性目标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确立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他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各社会阶层对革命的态度,找准了革命的方向;《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他用矛盾的观点,找出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确立了边界武装割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他用联系地、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详细地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可能性以及对国民党“以斗争促团结”的原则;《论持久战中》,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石,详尽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阐述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以及全民抗战等关系抗日战争走向的重要战略,等等。纵观他一生成功的实践,不论涉及哪个领域,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可以说,他用自身的伟大成就,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生动、具体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理。只有以真理作为指导,为真理规划的目标而奋斗,才能实现了个人奋斗与社会进步、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才会让一生成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有质量的一生。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去观察新的时代特点,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应用于改造主观和改造客观的实践中。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学习伟人最重要的收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