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调研心得
湖北一师 唐小云
调研结束都一个多月了,今晚才拿起笔来写心得,似乎有点晚,但其实有很多要说的,一来是近段时间比较忙,无暇顾及此事,二来自己也有点犯懒了,故而拖至现在。
首先感谢一下我的好友肖刚,像诸于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参加的很少,加上我本是读工科的,更难有机会接触社会科学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而我参加的唯一两次调研都是他邀请我参加的,故而不甚感激。其次还要感谢我们团队的其他四个人——王敏、明翠琴、丁刚、蔡敏,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跟我和肖刚相比,语言显然是他们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他们都来自外地,特别是王敏来自外省——河南,姚家铺村的人大多是不会说普通话的,因此我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他们的翻译,我不知道自己翻译的是否准确,但是,他们捕捉信息的能力是不得不让人佩服的,因此访谈这一块似乎障碍不大。调研时我们都住在肖刚家,肖刚的家境不是很好,条件艰苦,王敏、明翠琴、蔡敏她们三个女生是挤在一张床上睡的。
调研正是我们那里最热的时候,太阳毒辣得很,村里交通不便,我们调研的大多数路程都是靠步行,困难多但是大家都克服了,没有谁有怨言。 在王敏身上我看到了对待生活的热情与激情,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在明翠琴身上,我看到了细心,以及对待生活的一颗平常心;在丁刚和肖刚身上,我看到了沉稳大气而不乏幽默的大将风度;在蔡敏身上,我看到了细致耐心与不畏艰难的气质。
再谈一下调研。这次调研的主题是:从社会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调研之前阅读了一些前人在这方面研究的理论成果,有一些理论基础之后,我们是带着问题去研究的。说来惭愧,调研去的虽然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却对她知之甚少一样。调研分为两个组,由于是本地人,我自然又成了小组长,每天带领王敏和明翠琴穿行于各个湾落之间,做问卷、做访谈,我其实也把自己当作了外地人,第一次发现原来家乡人是这么的喜欢大学生,不管你去的目的是什么,只要亮出大学生的招牌,立马会受到热烈的欢迎,甚至没有人会怀疑你是否真的是大学生,有的村民甚至把我们当作领导来视察一样。也许他们太渴望,有一位大人物有一天也像我们一样,不经意走进他们的家门,带领他们走出贫穷与落后。
这个村子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很差,除了一条路过的柏油县道,几乎再没有什么国家出钱来供给的公共产品了。村子里的路都是土路,有三座桥,其中一座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遗留下来的危桥。我一直在思考,家乡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状态,特别是那些还住在山上的村民,他们的生活几乎接近原始,,大多数人的思维又在哪一个层面呢?或许穷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穷就穷在他们的观念。王敏一直问我,为什么山里面还住那么多人,他们为什么不搬出来,搬到镇上那些稍微开旷的地方,为什么山里的山里还有人等等,诸于此类问题我也想过,觉得理由是有很多的,首先是他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地方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坚守情愫,其次是没有能力搬出去,当然生活在大山里也客观上造成了公共产品供给难的状况。
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几乎家家的大门头上都挂有毛主席的画像,或是门头上没挂,在大厅的正中间一定会挂有毛主席画像的中堂。还有些墙壁上甚至还保留有毛主席语录。家乡人把毛主席当偶像,当神来崇拜,是毛主席带领他们翻了身,这翻身是一次彻彻底底的翻身,从身到心。在他们眼中,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继而我又在思考,为什么没有人贴邓小平或者是江泽民的画像,被人们歌颂的三大伟人,在这里只有一位,跟山里很多人的交流中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思维都保持在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邓小平早已带领许多人先富起来了,可是像家乡这些身处大山深处的人们呢?他们并没有后富起来。我认为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依然没有被重视,如今社会只是让富人更富,穷人没办法富。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其实我们搞了一次调查研究又怎么样呢?我认为我们也是没有发言权的。每年有很多人去调查研究农村问题,调查的结果都是满意的,因为确实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结果也成就了一批批的研究生、硕士、博士,而事实是,问题还是问题,似乎没有得到解决,最起码在我们调查的姚家铺村和槐树店村没有解决,我期待以后全国像我们一样搞调研的人会越来越多,而且那些发现的问题能一步一步被解决掉,问题终归是不能老摆在那成就博士的。
8月8号晚上一起观看了奥运开幕式,看着盛大的场面,不禁感叹中国现在确实强大了,也不禁想起了我们当时所在的地方的那些人们,或许他们也在感叹,这是中国吗?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强大了?或许也有人在感叹,用那些制造烟花的钱,不知道在这里能建多少座桥,修多少条路呢?那样的话,就没有人再会在过桥时掉下河去丧失宝贵的生命。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