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满分作文根本不及格
近来踩同学校内,偶然发现一篇辞藻华丽的文章,觉得十分惊诧。它采用是一种“宏大叙事”的写法,通过堆砌辞藻和赞美抒情将所要歌颂的事物推崇到极致。我曾是这种传统写作方法的眷念和膜拜者,每每读到同学优美华丽的篇章都叹服不已,希望自己也能写一手好文章。
记得高三时为应付作文,我们没日没夜地背诵老师印发的范文。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赞颂李白的作文如纸屑般满天飞,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朗读。那时我对写出这样好文章的佩服不已,现在想起却产生疑惑:这种空洞的靠辞藻堆砌而成的没有实际意义的文章到底有何意义?这种模式产生的后果远不止此,它使我们在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囿于形式及空洞的铺陈叙事抒情,错过了思维能力的锻炼及思想高度的提升。而且这种写法导致千文一调,毫无新意,学生的想象力受到极大压制。用一句话概括,它阉割了人的思想。难怪现在大学生文章写的烂,甚至连很多文科生也不会写,实在匪夷所思。
不知道现在的中学生还要不要写这样文章,但我想在这个逐渐开放的社会,个人发挥的空间应该越来越大了,单一的“宏大叙事”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今年暑假,看到上海市唯一满分作文《他们》,许多学者言辞激烈而恳切地批评它“居高临下、脱离实际、不痛不痒”。著名学者王晓渔甚至直接撰文《高考满分作文根本不及格》!突然间我的思路变清晰了,疑惑顿时消除。于是我为人们包括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因为我们不幸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同时也是牺牲品。
我父亲在读书时代曾是一位优秀的写手。于是从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了那个时代(即80年代)流行的叙事方式和作文体裁。同样是宏大叙事,但那时主题内容有所不同。时值文革后经济发展时期,百废待兴,全国人民沿续建国三十年的革命热情,沉浸于“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勤俭持家”。学生的作文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当然脱离不了这一色彩。
而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一切以“发展”、“稳定”为核心,政府不遗余力地清除对其统治不利的思想产生的土壤,因而意识形态的教化、整合丝毫不放松。这一理念反映在学生的作文,或者说思想教育上,则是通过无限的赞美、崇尚以及空洞的抒情来推崇爱国主义精神。原本普通、平凡的事物,上升到精神或情感的高度时,便带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虽然一定程度的整合是必要的,但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十几年的作文教育确实走到了死胡同。但很多时候我们沦为牺牲品却全然不知,甚至暗自庆幸,自鸣得意。
二
堆砌辞藻 肆意渲染
这是校内网上一篇描绘08北京奥运会的日志,题目为《华美谢幕 温情永驻——我的北京奥运感言》。
初读这篇文章,有种鹦歌燕舞歌颂太平盛世的感觉。如果说高考作文《他们》是“基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以想象的空间完成的排比句”(王晓渔语),那么这篇文章则是完全依靠主观臆想和膨胀的情感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蹩脚之作。的“高调”令所有人叹为观止,让一切自以为崇高者自惭形秽。
该文中,披沙拣金,穷尽辞藻,尽其能事,洋洋洒洒地创造出气势恢弘的意境。开篇华丽的溢美之辞奠定基调后,她以“五千年泱泱历史,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三十载改革开放”极力拉大时间幅度,从宇宙般浩瀚的视野入笔,刻意构建一种宏大的叙事框架,以衬其豪迈气概。紧接着,渲染式的抒情开始了。“无数奥运人的付出与奉献皆在半个多月激情飞扬、象征圣洁与超越的舞台上如灿灿夏花般绚烂绽放!” 这类惯用手法,不过是将原本感情色彩淡薄的事物推崇至无限高度,再不吝口水地夸耀、赞美、歌颂……类似语言在文中连篇累牍,俯首皆是。
的赞美告一段落之后,顺势转入抒情。“当争金夺银、争强夺冠的滚滚沙场烟尘退去后,当我的心从紧张刺激的比拼场面中归复平静后,我想说,激情过后,北京奥运会让我收获了更多的感动、温情与思索……”这是一种由物及已、由景入情的灵活转换。坦白地说,此类“感染”的手法我也用,而且屡试不爽。但在这里它只是抒情的开端,实质是为后面宏大的抒情作铺垫。
空洞的情感 虚伪的赞美
写到这里时,可能已经热血沸腾。所以文章的第二段,大篇幅的赞颂之言如诗歌朗诵一气呵成,汹涌澎湃。一连串的排比句,将运动员的拼搏与努力推到精神的高度,赋予其人性的光辉。在面对奥运赛场时,心怀强大的归属感,似乎以一种国家主人的身份赞赏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同时在荡气回肠的激情中自我陶醉。于是便有了“感谢所有的运动员”,“感谢所有志愿者”,“感谢伟大的祖国和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的铺陈而出。可事实上,运动员、志愿者这些人与何干,为何要感谢?很明显,是将自己摆在崇高的位置,站在世界之颠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俯瞰天下,我想国家领导人恐怕也没有这种气魄吧。
对于志愿者,也怀着一种盛气凌人的赞赏的态度。——“当他们不厌其烦的一遍遍为运动员介绍北京风貌答疑解难的时候,当他们奔波在一个个奥运场馆、新闻中心的时候,当他们在比赛前耐心的引导运动员和观众入场,遵守赛场秩序,结束后又默默无闻的收拾打扫会场的时候……”仿佛顷刻之间,志愿者都是按的意志或安排顺利地完成任务,使得她十分的满意,对他们微笑点头。
不仅如此,还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感,不切实际再发高调——“这些跟我差不多大的80后的孩子们,还记得我们被称作“糖水里泡大的一代”吗?如今,你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长辈,告诉中国,告诉世界:We are wonderful!We are the best!”这种极端的夸耀不仅毫意义,只会让人觉得幼稚。当然,不排除的赞扬里可能包含一种博爱。希望她想表达的是祝愿新一代的年轻人顺利成长,而不是参与一次志愿者活动就脱胎换骨就成全世界最好的了。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素质堪忧的情况下,我不觉得豪言壮语在这里有多大意义。
每一句赞美之辞,都不忘留下情感的痕迹。“作为中国人我自豪,中国人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沉湎于虚构的太平盛世,心甘情愿任由肥皂泡般的情感包围自己,直至淹没。我更希望用无知来予以解释,而不愿视之为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丧失。
在字里行间显示出一种强大的归属感。这种体制内的归属感不过是长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反映罢了。事实上,阅历尚不够丰富的人,对“国家”、“人民”,对生活在同一国度的13亿同胞很难有质感的认识,也不可能有如此缠绵悱恻的情感(即便有,也包含许多虚假的成分,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所谓“国家”、“人民”不过是作为一种硬生生嵌入了人脑的影像罢了。
粉饰太平 极尽歌颂之能事
“自愿作为导游的退休老人和孩子,路上随处可见的亲切笑容和热心人……”读到这里时,我尽力克制住内心,相信在描绘美好生活的图景,是期盼真正的和谐及人性的觉醒与复苏。但是很遗憾,她最终所要表达的是一句完完整整的空话——“这一切都向世界展示出中国作为一个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国开怀容纳天地的广阔胸怀,也昭示着中国人作为大国国民包容的气质和积极融入世界的乐观心态!”如果说前面只是抒发个人情感,那现在便毫无疑问是在粉饰太平。有句话说的好,每个时代都需要御用文人。尽管有一些可能是懵懵懂懂,毫不知情地当别人当了奴才或者利用的工具,但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历史不会遗忘,在这片国土上挣扎的受苦受难的同胞不会遗忘。
我不太明白为何要在彻头彻尾的空想中,虚伪地将中国人、中华民族推崇到极致。她只看到社会的某一面,而且脱离实际,将优点无限夸大,肆意渲染,而对真实的情况却避而不谈。个人觉得,这种过度的自我膨胀是有害无益的。尽管它可能源自于学生的单纯,但不能不说是社会化的失败之处。不,当然不能说失败。完美的意识形态化教育永远不会失败。国家需要的不正是会做事不会思想的工具,或者只会歌颂赞美的鹦鹉吗?难道是有思想的正视现实敢说真话的人?
至于08年接二连三的灾难,也颇费感情地“中国在经历了那么多大灾大难后,国格人格没有被击垮,反而愈发完善,并带着这一腔涅槃后浴火重生的激情与胆识兑现了自己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交给了世界一份无与伦比的完美答卷!” 但是,国格人格没有被击垮,反而愈发完善,何以见得?无须多言。我不知道这种自我夸耀是否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知道对08年的事件了解有多少。不过笔者可以坦诚,藏独时,我写过批判政府的文章表示自己对藏独的中立态度;英、法等国抵制奥运时,我曾为他们辩护;国人抵制家乐福游行时,我用“群氓的盛宴”来形容这种打着“爱国”旗号的无知行动;512地震时,纵然有许多感动人和事,但我不会遗忘其中挪用救灾款的官员的名字。人们可能会说为什么你只看到阴暗面,我会告诉他,我看到的是真实的一面,我只重视事实本身,不愿让自己的眼睛被某一面单向地遮饰。
而却再一次极尽歌颂之能事,仿佛坐在太空舱里,俯瞰地球上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在她的眼里,只有歌舞升平,只有国济民昌,只有飞黄腾达。我不得不猜想,的生活是不是太顺利了,没有遭遇一丝挫折,以至于她对社会的认识完全停留于童话的世界?我也很难想象这样的大学生将来如何适应社会,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难道期待他们成为撑起民族大梁为百姓谋福利为万世开太平的中流砥柱吗?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天真了。
最后一段,通过这样的方式结束。“Come together,put your hand in mine,you and me,from one world,we are family……是的,当北京奥运会的华美大幕落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仁爱义礼之光会普照世界,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中国人真正融入地球村,与全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那一天!”的无知暴露无疑。作为对中国历史及当代现实不甚知晓的人,跟在时代潮流后面,附和时下意识形态而发出几声感叹与赞美,我想实在没有批判的必要。但是,既然看到了自然要说。我想奉劝那些无知的人们,沉默是金。呐喊,并不一定证明你的存在。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你永远找不到自身。
我认为,在该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可能更多是一种惯性,一种奴隶般的臣服与赞美,它是以对现实的不屑一顾为标志的。不论何等的感动,的落脚点均是——“爱国主义”。她真有如此爱国热忱吗?这一点我虽没有理由去怀疑,但是同在“爱国主义”熏陶中成长,对这种泛滥成灾、疯狂肆虐的情感,笔者自认为有资格进行质疑。无可辩驳的是,它更多的是人被洗脑之后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条件反射。装模作样地抒发爱国情感,并不代表爱国,甚至也不能说明心中有“国”,它只不过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潜意识产物罢了。
文笔虽好 思想浅薄
我不否认这篇文章中显露出的才华。客观地说,抒发的情感并非无病呻吟,却暴露出其致使的弱点,即内心缺少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及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也许如所言“当时真的很感动”,以致她的心中容不下杂质。虽然驾驭文字的能力令人折服,但是华丽的辞藻所掩饰的不过是内心的无知与精神的贫瘠,以及不敢正视现实的怯弱!我看到的,是那种极左意识形态教育所留下的祸根及对人的阉割与毒害!对于国家来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而对于个人,则是以思想的沉沦和良知的泯灭为代价!
反复读着这篇文章,在厌恶与反感的同时,我心中的悲悯油然而生。如果中国的作家写出这样的文章,尽管不一定像“纵做鬼,也幸福”的山东省作协副主席一样遭人唾弃,但也必定为同行所不齿。一个不能正视现实的,如何具有健全的人格?我想奉劝,尽量抒发一些真情实感。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太多了!朋友深情,父母慈爱,懵懂的爱情以及各种真实的情感……为何一定要吐口水将自己淹没呢?
曾在一本访谈录中读到,著名文学批评家赛妮亚将文人分为四类,休闲文人、腐朽文人、反动文人,最后是真正有良知的文人。我想,该文的可能连“休闲文人”也算不上,至多不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罢了!实为悲哀!也许所有人都是牺牲者吧,只是牺牲的事物及方式不同而已。丧失人性而肆意危害他人是可恨的,被社会抛弃落魄潦倒流落街头的人是可怜的,不小心成为压榨欺骗残害自己同胞的高高在上的人是可耻的,而失去现实敏感度甚至没有认清真实世界的眼睛的人是可怜的。他们都是可悲的人。
同样是宏大叙事,同样“赞美——抒情”的写法,的另一篇《刘翔,悲情转身,跨越自我》便少了许多矫揉造作,但读到最后仍有作呕的感觉。
与这种煽情的文体遥相呼应的,是“无病呻吟”式的唏嘘叹惋,为悲观之人所钟爱。就《华美谢幕》一文来说,如果对文字中融入的情感与灵性自鸣得意,那么她无疑是失败了。建议去读读张承志,去感悟一下何为理想主义,文字何以有灵性,何以字字都是血都是情,都与心灵相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