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人不能等靠要
我以短短两年的社团实践经验,思考华农(华中农业大学)的60几个社团处境、原因、出路,希望能与广大社团工讨论、共勉。
社团历来是高校学生组织中最活跃的力量,尤其是在综合类大学。北大的社团号称“百团大战”,平时各大食堂桌面、各个角落都有社团大战的身影,每到招新时各路兵马更是厮杀得惨烈。武大社团数量繁多,种类五花八门,自称是“中国高校社团的标兵”。在这些学校,社团力量强大,学校支持,学生认可,在学生心目中不但可于学生会、团委组织平起平坐,甚至还胜他们一筹。理工类大学如清华、华科者,同是国内最好的大学,社团市场明显不大。为何是综合类大学的社团办的有声有色呢?很简单的原因在于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办学风格、方式等的不同。
我校作为一所带“农”字的学校,在很明显我们走了后者的路子,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学中的社团是完全有别于团委、学生会等官方机构的学生组织,是某些对同一个话题、活动有兴趣的人的集合,在运作上少有正式组织惯有的官僚气息。我们这样的大学总体上倾向与不自由,就需要人来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而团委和学生会分别担当了上述职能。他们存在的合法性和权力来自学校官方的授权,这就决定了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是蔡元培所希望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在这里,所谓“自治”只是在学校的指示下少数管理层对多数学生的控制。
在我校,学生会、团委组织充当了协助学校管理的工具,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从普通老师、院系辅导员到学生干部、一般同学都很少把社团当回事。在多数人看来,只有出官入仕才能“得到锻炼”,才能证明有成就、有本事。其实,这种情况和中国千百年以来的“尚官”心态完全相符,也即东亚式的小农业下的政府必然异常强大,他们对社会各种资源的的强力控制必然导致民众对他们趋之若鹜。因为除了官界之外并无其他平台(如商界、正常的学界)可以让精英们发挥才智,由此导致从价值认可到实际行动上向他们主动靠拢成为必然。
看清楚了这一点,是希望广大社团工不要对学校的”不开明”有太多的抱怨,许多人所说的“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很好理解。其实,客观地讲,我们学校的社团数量上和活跃程度在全国高校中应该归入中等水平,这是一个不坏的成绩。看看很多大学的社团就那么几个,华农社团人可以聊以自慰。
但同时,看到我校数目众多的协会有不少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这又不能不让我们这些社团工作的积极分子揪心。面对不太理想的大环境,社团人只能坐以待毙?知道自己在广大同学面前还不够自信,难道社团人真的甘愿如此?看到别的学校的协会办得风风火火,我们除了羡慕就不能想点别的?
抱怨学校者自有他的原由,我个人可以理解,但绝对不会表示同情或佩服。正确的做法,是在分析清楚环境的利弊之后选择对应的发展战略,利用各种条件努力争取资源,趋利避害,化被动为主动以获取成功。
有句话叫“有为才有位”,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在做出一定成绩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地位。尽管事先赋予的地位确实能帮组他更好地完成一件事,多数情况却是有地位者并不是天生就占有高位,地位的获得是他主动努力争取的结果。由此可知,广大社团没有获得“高位”,尽管不全是社团自身的原因,但在既成的事实面前我们首先应该思考自身的努力程度,平心而论,无论是学校还是广大同学,都没有理由给那些平庸无作为的社团授以“高位”。举个例子,绿色协会在学校口碑不错,我想首先是源于其历代负责人积极努力的工作,而不会是事先将他放到某个“高位”上去之后在来谈发展。
按照悲观者的思路,社团注定没有希望,因为他们看不到变化,看不到在努力中取得一定成绩后就能换取相应“地位”,从而又利用这样的“地位”更好地促成社团的发展。学校的支持、投入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在于社团自身的向上和努力。一切等靠要的思想都应该统统抛弃,而把精力放到社团自身的工作上来。一旦将注意力放于自身,常人所渴求的外部支持自然会瓜熟蒂落、水道渠成。这不但是我校社团,也是一切个人、团体做任何事情时首先应该拥有的态度。
衷心希望上文能引起社团工们的思考。
齐民学社 杨路
2007年9月15日
2008年10月26日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