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为什么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现在貌似已经被逐渐淡忘。在我大二的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上,老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老师还在黑板上写给我们她心中答案。她认为首先就要求生存;第二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第三是她所谓的最高境界:独立之人格 自由之精神。当时我就一直纳闷了,怎么说了三个还是说为自己的?自己求生存,自己求学识,自己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社会呢?国家呢?等来等去,老师也没有说到这个层次。在老师眼中,如果一个人读书读到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那就是最高境界了。
诚然,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适应社会以求达到最为基本的温饱乃至于小康,并为之奋斗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干任何事情的前提就是首先要把自己的肚子填饱。在这个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同样的,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用独立的思想去学习,主动的将“世事”洞明,这些都是提高自己能力的必要途径。然则,在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按照老师的说法,乃是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学子,读书读到最高境界,乃是追求一种独立之人格,独立于社会的人格。也就是说,无论这个社会,国家如何不济,自己最起码也要独善其身。
记得当年小学的时候经常听过一句话: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成为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初中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听不到后面这句话了,但是报效祖国还是偶尔会听到的。到了现在,“社会主义”虽然已经成为了往事,不过“报效祖国”的概念还是不应该被淡忘吧?殊不知,就算是美国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在不断地跟他们的学生强调“爱国”,比如林肯就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怎么到了我们国家,从小时候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比资本主义高级的培养模式变成了现在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连爱国主义都抛弃了的比资本主义国家更不济的培养模式了呢?这种教育出来的结果,必然会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某种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消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老师跟我们说,我们都是很渺小的,别整天想着能做什么大事。的确,每个人都是很渺小的,做大事的人只能算是极少数。但是,当年毛主席和一批新中国的建立的元勋们,有多少人在他们小的时候又何曾知道自己在以后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呢?他们又不是神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小时候内心深处,一定有欲振兴这个百年积弱的民族的一份激情,这份激情能够激励他们在顺境的时候能够保持其清醒的头脑,更能在逆境的时候不丧失对胜利的信心。他们知道自己都很渺小,只不过是当年几万万人里的一员,但是他们心,并不渺小,这才是本质区别所在。
在我们老师眼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也好还是作为一个平常人,读书是为了自由之人格。说白了也就是宣扬一种独善其身的原则。这并不是虚然的。记得在学中国近代文学史时,当本人学到左翼文学团体与新京派论争的时候就对新京派感到极度的恶心。虽然新京派代表人物来头都不小,比如朱光潜,梁实秋等人,他们在文学本身来说都有颇为不凡的造诣。但是在当时那个时段,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灾难的时候,新京派这些知识分子不懂得利用手中的笔来唤醒国人,却与鲁迅等左翼文学团体进行论证,妄想保持文学的“纯洁性”,要文学远离政治。然则覆巢之下无完卵,倘若国破家亡,文学还有何用?或许某些人会认为文学需脱离政治,脱离社会达到永恒,最终达到自我与文学的统一,便是老师认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但是这样的文学,在最广大人民看来,也只不过是一种妥协汉奸文学罢了,因为在国家,民族面临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身份首先是要作为一个中国人,而不是一个文学家。
本人的专业是语文教育,课程有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等之类的课程,里面多选入了历朝历代的名家名篇。记得在初中高中,我对于古代文学是很痴迷的,但是今天重新读起来,发现其消极意义同样很大。在现在选本所选取的名篇中,固然不少是关注社会,现实主义之作,但更多的是自怨自艾,由于仕途失意而吟哦之作,在今人心中更能得到心理上的共鸣。所以这些作品只会消极的将读者的激情湮灭,让读者成日浸泡在古代文学的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
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或许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古代之糟粕在读书人心里重新扎下了根。利益至上,厌恶劳动,成为了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的最典型诠释。本人无意为自己开脱,每个学期一天的劳动课,本人还有其他同学都感到十分之厌烦。当年毛主席要求知识分子下乡劳动,其劳动量非今日可比,知识分子们在毛主席死后群起而攻之也是在清理之中了。不管怎样,毛主席就是要把这群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拉去农村进行他们心中最为不齿的原始劳动,消除他们的优越感。
到了高考制度的恢复一直到了今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古代糟粕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赞同。虽然我们的教育不断地批判这些功利主义至上的话语,但是无奈社会大潮就是如此,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就算一个人在一个乌托邦似的学校能够保持纯洁并且极力维护,等到出去社会接受到种种恶习,当他发现要在社会生存就不得不去接受这种恶习的时候,理想主义往往便要失望,而彻底屈服于现实。
在今天,虽然在某些人看来是太平盛世,但是更多人的眼睛是明亮的,这些眼睛雪亮的人不思如何去改造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的弊端出谋划策,纠正某些人错误的观点,让他们好早日走向正确的道路上,却躲在故纸堆里吟诵着他们心中的唐诗宋词;搔首弄姿般写着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感情文字;高高在上般的自以为能够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而自我陶醉般能够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这样的一群人,为我所不齿,也应为所有进步学子所不齿。
愿所有学子共同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刻准备着!
2008-11-11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