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表明:07年,国内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其中144万人当年未能实现就业(“新华网”《07年全国普通高校351万毕业生实现就业》);08年,国内新增大学毕业生559万,其中有100万人至今未能就业(“南方网”、“网易”《报告称今年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到09年,国内将新增大学毕业生611万,再累计往年未就业大学生,总共需要安排就业岗位超过800万个(“投影时代”《就业难促使招聘模式改革》),加上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在当今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其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大学毕业找工作难的问题一年比一年突出,症结何在,多方人士和媒体陷入了深思。归纳各方意见后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不切实际扩招导致高校和社会之间供需关系失调、中央关于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颇、政业绩等社会评价体系存在偏差、学校专业设置与国内产业结构不匹配、社会价值观与就业观扭曲,同时这几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分析如下:
一、扩招导致供需失调、学校专业设置与国内产业结构不匹配
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最直接、浅显的原因就是高校不切实际地扩招造成供需失调。数据显示,98年至今,我国高校招生额从108万/年猛增到611万/年,增长5.66倍(见“中国经济网”《教育部承认1999年高校扩招太急》),仅08年就扩招64万。大学生数量猛增、质量猛降,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致使其中部分人不可避免地不能就业;特别是,今年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企业大量裁员甚至倒闭,工作岗位骤减,供需关系进一步失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于是,不少有识之士开始质问,扩招真有必要吗?社会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是否有学历就等于有文化了?在多方质疑下,教育部终于在今年 10月9日 首次承认扩招犯了错误。不过,让人不解的是,据“联合早报” 12月10日 报道,虽然专、本科生扩招有可能得到遏制,但是教育部却决定于明年大量扩招研究生!难怪有评论指出,不知道这么做是想让扩招专、本科生的悲剧继续在研究生身上重演,还是要在停止专、本科生扩招后,从研究生身上弥补损失。
供需关系其实还要受社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高校开设专业与社会产业结构是否匹配所影响。通过《广东高校扩招致就业难?透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全球共有》(“中青在线”)等文章可看出,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搭建合理的经济结构来确保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往往因为集团搏弈、利益驱动而发生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盲目变动(比如不同时期的热衷进国企、热衷经商、热衷金融、热衷房地产等),这客观上造成了学生报考各专业的人数不合理和学校开设专业比例的不科学,再加之大学开设专业往往较社会需求有一定滞后,从而造成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培养、不需要的拼命培养,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当然,毕业生(包括高职、技校等在内)供应量大也是由我国人口基数大决定的,但人口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所以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只能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正确的评价考核机制、增加就业岗位等其他途径来解决,当所有这些途径合理地实现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毕业生就业问题都将得到较大缓解。
二、政、业绩等社会评价体系存在偏差;中央关于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颇
“扩招”不是突然从地底下冒出来的,而是教育部在99年的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个特殊的背景就是97年后期,中央接受民间对与教育问题的阐述和建议,经过长期研究,决定改变贯用的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学生评价体系,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本来这是一个为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无比正确的决定,无奈执行中走了样。
首先,98年时,身为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将一个最早出现于80年代中期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概念—“教育产业化”拉进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部,不仅一拍即合,而且更是将其他国家的有限产业化在中国逐步发展为了完全产业化,虽然很长时期大家回避这个说法,但它基本就是事实(05年9月“中国青年报”《‘教育产业化’始作俑者为何改弦易辙》)。
其次,中国的社会评价体系一直有问题,就是重表象不重本质,喜欢用数字和“形象工程”说话,这个问题也出现在教育系统。我们发现,网上大量的文章都在比较这样一个东西:我国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百分之几,而美国占百分之几。好象我们还落后很多,这显然是不行的,我们怎能比人家差,要体现我们的政绩,就需要迅猛提高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
就这样,“教育产业化”和“用数字体现政绩”提前酝酿好了,借着中央“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长抓不懈的国家战略”的东风,“高校扩招”就堂而皇之地应运而生。但是,中央的方针是以社会主义道德为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并没有说大学文凭发多了国民整体素质就一定会提高,也没有说大学生一定就是人才。很显然,决定“高校扩招”是在执行中央的方针时出现了偏颇。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颇,不外乎几种原因:一是在教育问题上形而上学、急功近利,以错误的政绩观为指导、在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综合研判、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预案的情况下,得出大学文凭发多了就代表国民素质提高这样的结论,草率制定政策;二是制定政策前存在惰性,舍不得下苦工夫、花大力气把问题调查研究清楚,遇事不求甚解,导致了制定出的政策不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三是把集团利益甚至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罔顾国家民族利益;四是能力有限,不能承担制定正确的国家大政方针的重担。
三、社会主义价值观、就业观等扭曲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青少年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但是,净化社会风气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净化好之前,许多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观、荣辱观、就业观等已经被扭曲了,并且直接影响到他们选择就业。
“新华网”就曾在《湖南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远不去近不留》中形象地指出,不少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不切自身实际,好高务远:一是只盯着发达地区、大单位,或离家门近的地方;二是对收入要求偏高;三是缺乏正确的荣辱观,不愿从事部分行业、不愿去贫困地区等等,结果弄得高不成低不就。(当然,说深点这涉及到社会各行业公平的问题,他们的荣辱观不少是因为受这些不公现象影响造成的。)
“中华全国总工会”网站也发表文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及对策》)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内部原因是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都乏见大学生的身影;而在东部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求职无门。”
此外,“北方网-教育频道”在《六大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中还特别提到一个问题,就是通常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所选择的单位能为其解决户口问题,遗憾的是很多用人单位无法解决户口问题,这也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困难。
四、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止此
(一)、当获取文凭更多地成为一种交易,当教师不再安心教学。
高校只管收钱、不管教学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趋势,特别是对大三、大四学生(例如“新华网”《大学教育不能遗忘大四毕业生》),再加上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所以与其说他们是读了个文凭还不如说是买了个文凭。这样的“交易”,且不说给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带来的危害,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凭不再等于人才,有学历没有能力。“浙江海洋学院就业与发展协会”的 甄梅 老师就曾在《就业难是一个误区》里指出,现在的大学生“知识不扎实、转化率低……找工作靠关系、选择职业靠感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社会独立能力。”
他们这样的高学历低能力,除了依靠关系进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外,确实找不到固定的工作。
(二)用人单位越来越谨慎。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愿冒险聘用新手,都希望找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英国“卫报”在《大学扩招5倍,百万毕业生无业》中援引被采访者的话称,“公司想要有经验的员工。毕业生多了,每个职位有更多的人竞争。”
(三)全球金融危机加上私企剥削重,让一些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望而却步。
“新浪”网 06年1月3日 援引政府调查结果称(见《多数私企剥削工人》),接受调查的2000多家私营企业中,80%以上经常侵犯雇员的合法权益,在房地产、轻工、服装制造和食品加工行业,剥削尤其严重。另外,07年底,“分类信息联盟”网上也有网民发表《刚毕业的学生谨惕私企老板的剥削》,以反映私企的残酷剥削。
而到了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私企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进一步加重了剥削。据“佛山日报” 7月19日 发表的《起点工资低 吓退大学生》称,2008年夏季高校应届毕业生暨技能人才专场招聘会上,150余家单位,大多数才给出800元月薪,令学生们望而却步。
更有甚者,不少不法之徒和不法公司,利用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诈骗他们的钱财、通过试用期无偿剥削他们的劳动力等等。
(四)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不健全
网上多篇《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文章均指出,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给大学生寻找工作带来了困难。
总结
社会是一个整体,牵一发动全身,教育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孤立于其它事物独立存在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多方面着手。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包括制定和执行的任何事都要依靠人去完成,不管从哪个方面着手,都需要着手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下苦工夫、花大力气、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一切工作,这样,才可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